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凤凰古城如今已经是很有名了。这座用红石头堆起的小小城池已成了“世界文化名城”,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两个小城之一。是的,凤凰似乎总是那样的美丽诗意:葱茏的青山抱着红城;吊脚楼、廊桥、石板街、漾动着水草的一脉清波、棒槌声还有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摆脱冗杂事务,免却繁文缛节,群贤竟毕,游客蜂拥沓来。只是,那些浮凸风景中的凤凰似乎远远未能满足游人对于荣光和古迹的遍寻。人们品味它的美丽,更扣问它的神秘。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偏远了——湘西,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国的盲肠”。可为什么远在六百多年前,却在这退化无用的器官中耸立起一片巍峨的城池,还有穿山越水,横亘千里的南方长城?稍稍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也许还知道,这座小小边城,在历史洞穿二十世纪的门槛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一次令世人震撼的“军政大爆炸”——清咸同之际的20年里这里竟然连续出了几个如今军区司令一级的显赫人物,及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小城又出了一个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还出了22位将军。他们象绚丽的礼花,骤然迸放,瞬间熄灭,留下无数问号。这里还出沈从文、黄永玉那样的大文豪、大画家,出许许多多鬼才般的民间艺术家。如今许多行色匆匆的游人,背着画板、挎着相机出入在镶嵌着古老花窗的狭仄巷子里穿行,惊讶它的古朴美丽,很想追问,在那绕城一匝的小小石板街上为什么能挤得下那末多在各个领域都影响重大的人物?有一位蜚声中外的音乐家不是凤凰人,但他固执地把这方山水视为故土,从灵动的风影,从巫师的梦呓中获得灵感,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神秘的天籁之音。这里到底曾有一方怎样灵性的山水,一片怎样辽远的历史天空?人们探寻它的历史,想打开问号。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但新一代的凤凰人对这些全不了解,也不屑顾及,他们都在忙碌自己的生计:把临河的吊脚楼拾贴拾贴,挂上一个客栈的号牌;卸下沿街铺面的壁板,开起火辣辣的饭铺……对于荣光的漠视,对于逝者已逝的漠然,或许是一种平实的生活态度,然而,这更是对历史的挥霍和浪费。而老一辈的凤凰人谈起他们的祖先,却是兴致盎然,如数家珍。我有幸听过他们滔滔不绝的讲述,从而触及到了隐藏在城墙根下厚重的历史。但凤凰的历史是一团厚重的绦丝,繁复的故事、繁复的人物交叉纠缠,剪不断,理还乱。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我大学毕业时,遵照毛主席“四个面向”的指示被分配到这里。我原本是要去洞庭湖军垦农场的,是补一个我们班个子最高同学的缺。当分配方案初榜一出,那个高大汉子闻讯竟痛哭失声,可见这地方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何等蛮荒恐怖!虽没到过凤凰,但我是在湘西长大的,知道那里并没有那么可怕,所以就同他调换了,虽然我也来得有些无可奈何,充满苦闷。因为“出身问题”,我也没能留在县城,与凤凰城匆匆一瞥后便卷着包袱下了乡,到一个叫吉信的苗族聚居地的小集镇教书。那儿当然更偏僻落后,但同样的风景优美,同样的充满神秘。学校建在一条清溪边的绝壁上,原先叫莲花庵。也许是心情压抑的缘故,当黄昏的时候,我总爱在绝壁前发呆。我逐步发觉对面的高高的山顶上,隔不远就耸立着一座黑黑的碉楼,连连绵绵——像一道没有连缀起来的长城。我很是纳闷:那些碉楼有什么用呢?它们建在那么高的地方,吃饭喝水怎么办?后来,又因为要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课”,还真的分配到对面山顶上的一处雕楼边的生产队劳动半年,有机会深入接触了那些神秘的古堡。其实,那些神秘的碉楼都是有石板路相联结的,以前还是正规的官路。后来,沿山涧的河沟修了马路,那山顶的官路便渐渐废弃了,仅用于山头上各村寨间的往来。我深入一个废弃的碉楼看过。它高约二丈,周围以青石加糯米石灰砌就举;分二层,下层夯筑黄土,上层四壁留枪眼八个,立屋盖瓦,日夜有守兵瞭望巡守。哨楼相比接的马房、伙房、窝棚等周遭仍以青石围子界定,称之为营盘。这种黑色的东西越堆越多,到清末竟已达二千余座。哨楼之间曾加筑土墙,盘山绕水,像一个巨大的铁箍,环亘千里,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内地长城”。如今营盘里当然已经没有了兵士,而只有公社的社员。那里的农民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木纳,而是十分的睿智,给我讲述了许许多多关于这方山水的传奇故事。那些惊心动魄、色彩斑斓的故事让我对这方山水开始刮目相看,甚至肃然起敬。几年后,我被调进了县城,与这座城开始了零距离接触。凤凰美丽的景色、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贪婪地收罗那里的历史点点滴滴。我多次尝试讲述蜇伏在那方山水的故事,希望把自己的感动和惊奇与大家分享,却又象狗咬乌龟无处下手。凤凰城依山傍水,夏夜多风,纳凉人倾城而出占据着河畔山湾,棕叶大蒲扇摇弋着流萤星光,大把的陈年故事便四处流溢。凤凰城人皆善谈。话多,是因为有讲头,他们的祖先都是有声有色,活得很滋润的角色,如今还活蹦乱跳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以自己有绵长的历史为荣。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最是可悲的。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湘西,贫穷偏远,却如此迷人。湘西之迷人,一来在于它的奇山秀水,淳朴民风,更在于它的神秘。神秘不仅仅说它有赶尸、放蛊、女子被沉潭或被投入天坑等等奇风异俗,更重要的是在那方土地曾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却神秘、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其中的竿军尤为值得一提。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湘军,是中国最著名的一支近代军队,而在这支著名军队里,更有一支神秘传奇的职业兵团,那就是出自湘西——主要是苗汉古城镇竿的“竿军”。被称为“湘军常胜威虎营”的竿军,是湘军中最骁勇的一支部队。  镇竿,简称竿城,明嘉靖三十三年,负责弹压湘西苗疆的镇竿参将从麻阳移驻至此;清顺治三年,镇竿参将升为副将;康熙三十九年,沅州镇由芷江移防竿城,改称“镇竿镇”;康熙四十三年,统领湖南三府一州军务、政务并直辖三厅的辰沅永靖兵备道亦由芷江移驻竿城。于是就在毛泽东眼里的这个退化无用的器官中,远在六百多年前,耸立起了一片巍峨的城池,还有穿山越水,横亘千里的南方长城。乾嘉年间苗民起义后,这个辰沅永靖兵备道道署所在地成了是湘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清政府在已损毁的南方长城沿线修建汛堡、屯卡、碉楼、炮台、关门一千几百座,其中竿城境内修筑了八百余座,征得屯田六万亩,养屯丁四千,战丁一千,苗兵二千,共计七千人之多,加上朝廷绿营总镇约四千人的兵额,当时竿城十万左右的人口,就有一万人常年兵役在身。其后经年,不断的移民,不断的战争,逐步形成了近代的苗汉分界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支军队。屯丁分田到户,且耕且守,战丁专事操练,由屯田佃租中拨粮关饷,一代又一代的竿城人就这样被屯田捆绑在封建朝廷的战车上,以致使当兵吃粮成了世代传统。这座小小边城诞生和养育的那支军队就是竿军。这是一支由同乡原籍世代习武的族裔组织的职业兵团。在历史洞穿二十世纪的门槛的时候,这个职业军团里出现了一次令世人震撼的“军政大爆炸”——清咸同之际的20年里小小竿军中竟然连续出了几个如今军区司令一级的显赫人物,及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小城又出了一个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就从“竿军”里选拔出20位提督,其中7个成为朝延重臣封疆大吏,21个总兵,43个副将,31个参将,73个游击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期,“竿军”又诞生了7个中将,17个少将,230个旅团以上军官。当竿城古城还处在边防要塞位置的时候,军旅的粗犷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竿城人尚武成习,血性喷张。大大小小的战争在竿城这座小山城里,制造了许多的军人世家,制造了竿城人特殊的地方荣誉感。当然,湘西“竿军”绝不仅仅是只是挥舞着铁血大旗冲锋陷阵的猛夫,古城的文脉渗透在他们血液和骨子里。诞生于清末的竿军,其领军代表是被称为“爬墙世家”的田氏家族。竿军的第一代掌门人叫田兴恕。这位“五短身材,琵琶腿”的苗人子弟,在攻打太平军时,挥一把长刀第一个徒手攀缘登上了高高的南京大城墙。马草客田兴恕16岁参加了竿军,作战勇猛。22岁时当上副将、总兵。24岁任贵州提督,诏赐钦差大臣。25岁兼任贵州巡抚。军权民政集于一身。1861年,因不满传教士在贵州的非法活动,田兴恕先后将天主教传教士文乃尔及教民四人凌迟处死。在法国大使馆的压力下,1865年,被革职发配新疆,“永不赦免”。到了兰州,所幸被陕甘总督左宗棠接收。左宗棠起用田兴恕带兵征剿,屡获全胜。左宗棠奏请光绪帝,请求将田兴恕释放回原籍。1873年,田兴恕回到故乡竿城,田的故居门口悬着对联:人杰地灵文经武纬,物华天宝提督军门。四十年后,田兴恕的儿子田昭全盘一根假辫子从日本留学归来,在辛亥革命担任光复南京的敢死队长,子继父业,口衔鲫鱼刀继续“爬墙”,其后又在家乡领导推翻满清的暴动,组织义军攻打盘踞在竿城的道台朱立俊,成为国民党中将,湘西镇守使。以“爬墙世家”田兴恕、田昭全为代表的竿城三厅子弟经历了辛亥反正、北伐讨袁等血与火的考验,在战争中逐步成熟壮大,威名远播。1920年,经历护法护国南北战争后,厌倦风云的田昭全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从西藏归来的竿军年轻子弟陈渠珍。这一年,七省联军总司令唐继尧在湘西委任的五总司令、大小军阀为争夺地盘,扩充势力,互相残杀、火拼。接手统帅竿军的陈渠珍在激战中纵横椑阖,独占鳌头,取得了独霸湘西的初步胜利;到30年代其武力达到全盛时期,陈渠珍手下的竿军武装部队号称三万之众,成为了一支割据一方的骁勇土著武装部队。湘西地处四省边境万山丛中,这支始于湘军,如今却特立独行,尾大不掉的部队割据一方,骁勇善战,成了是一支令湘省主席何健、黔省主席王家烈,甚至是委员长蒋介石也又爱又恨,头疼不已的军队!但这支奇特的、骁勇善战的著名部队,自从他们某一天举着火把,吹着牛角号、高唱着苗族古代军歌浩浩荡荡地开出湘西之后,竟像是突然一夜间人间蒸发——神秘骁勇的竿军象绚丽的礼花,骤然迸放,骤然熄灭,给世人留下无数惊叹与悬疑。当其后的某一年某一天,这支骁勇部队曾经的最高统帅回到竿军的诞生地时,只看见整个城市处处是刚刚堆垒起的坟茔,孤儿寡母,哀声动地。那时正是三月,满坡满岭的白色刺莓花全开了,粉嘟嘟的,像召唤亡灵的经幡。粉蝶飞舞如旋转的纸钱。广袤的湘西,恰如一座白色的大祭坛。听说是“老统领”回来了,眼睛发绿的人们全部从低矮的茅屋瓦舍间奔跑出来,大声呼号:“还我儿子啊,还我丈夫!”面对如浪涛般汹涌而来的人群,头发花白,身材枯槁的老统领没有逃避,只是全身抖索着一把跪下了,面对父老乡亲,跪在了黄橙橙的大太阳下。这是一个多么震颤人心的瞬间,它逼着人去追寻探索,湘西怎么了?这支号称天下无敌的军队后来到底怎么着了?它的消亡有有什么神秘的缘由和深刻的隐痛?好奇心逼着我深入到民间乡野追根溯源、皓首穷经,在采访交谈中,我发现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令人扼腕慨叹!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便进入了历史的“三峡”,中华民族在探索救民救国的道路上,每一场巨大的变革,每一次历史转折的关头,湘西人都积极参与,并挺立潮头。湘西人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腐朽满清王朝在湘省最后、最顽固的堡垒——辰沅永靖兵备道,厮杀在反袁护法、南北战争的交界前沿战场。其后,贺龙红军威振四海,湘西健儿浴血抗日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嘉善战役中,7000湘西健儿为国捐躯2700多人,雪峰山的湘西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鬼子鲸吞中国的狼子野心,湘西的那支曾经强大的竿军却只剩下几个马弁和满城白色的招魂幡。新中国成立后,10000多湘西儿郎又浴血在抗美援朝的战场,立下过可歌可泣的战功,在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的十分惨烈的松骨峰战斗牺牲的烈士中,就有近一半是湘西去的所谓“土匪”。然而多年以来,在我们的荧屏和其他艺术作品中却很难见到这样真实的湘西历史和故事,以至某些人还一直对湘西产生一种历史和现实的误读。很久以来,我的心里就产生了把自己所了解的那些只鳞片爪转述给大家的冲动。水平的拙劣、思想的浅薄、时代的禁忌都顾及不了,我决定撰写“湘西三部曲”:《黑营盘》、《红城垣》、《白祭坛》。我的“野心”可谓不小,但每每下手便感到笔头笨拙,思想是那样的浅薄。因为要讲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就必须追索到更加久远的年代,它的背景,它的土壤,而湘西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精深,任何人站在它的面前都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而由衷地感到敬畏。我在《白祭坛》的引子里有这样一段话:“但是我不能把它们憋在肚子里,憋在肚子里它一定会发酵,会爆炸,所以,我提起了笔,虽然是战战兢兢的。我一定要说,不吐不快!我希望用自己的笔努力揭开湮没近半个世纪的湘西神秘历史面纱,还原她豪迈、惨烈、苦痛的真实的历史面目。当铺开稿子,思绪徜徉于那方遥远的山水,我的眼睛就变得朦胧迷离。‘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2021年7月,长篇小说“湘西三部曲”最后一部《白祭坛》交由海天出版社出版。“湘西三部曲”包括《黑营盘》、《红城垣》、《白祭坛》三部长篇小说,历时三十五年完成,共计120余万字。其中《红城垣》曾改编为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在各大电视台播出。《黑营盘》《红城垣》一起组成的“湘西三部曲”,反响甚大,被誉为“瑰丽湘西的文学史诗。”《黑营盘》描述竿军领袖田青树率竿军参加曾国藩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战功卓著,却因“洋人教案”被贬谪归乡,描述影响湘西历史走向的田氏家族的兴衰史。《红城垣》描写田氏家族的后代——由盘一根假辫子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田昭全,联合覃飞、曹雄等,率义军攻克清王朝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竿城军政首脑朱道台,建立“湘西临时军政分府”,摹写这些人物的恩怨情仇及其在夺权后的分化沉浮。《白祭坛》反映抗日战争前后阶段发生在湘西水码头洪城和湘西政治中心竿城的以官、商、匪等不同家族两代人的生活,以他们的坎坷身世及曲折路径,表现竿军代表人物在湘西地方自治中的作为,他们奋勇开赴抗日前线,英勇战斗,抛头颅,洒热血,报效国家的义无反顾、勇敢献身精神,以及商家通江达海进行商业贸易的奔忙,表达了血性湘西民族将士的彪悍骁勇,是以鲜血和生命写成的湘西国殇祭魂乐歌,是热情讴歌湘西热土的英雄赞歌,充分表现了湘西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牺牲和杰出贡献。著名评论家龙长吟《白祭坛》的书写,于烽烟之外穿插了大量的湘西几大商家的经济角斗和爱情纠葛。从容不迫地叙说了湘西社会生活的诸多神秘神奇原素。婚丧嫁娶,风土人情,生产劳作,男欢女爱,恩怨情仇,都一一道来。正是洪城商家在国民党贪官污吏打击下元气伤尽的悲悯,正是爱情婚姻以及各色人等的悲惨结局,小说才写出了湘西地方军队与土匪、与商家、与政治当局、与红军等各派力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多边关系,才全方位,多视角,史诗性地勾勒出湘西那一段深沉,隐秘,悲怆的历史。《白祭坛》是一部厚重的大湘西政治,军事,经济的近代历史史诗,又是一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画卷。文化学者胡野秋也颇有同感地说:“最近,终于在时隔近三十年后,读到了他的长篇小说《白祭坛》,这部小说既有前两部作品一以贯之的雄浑厚重的气度,又具更加开阔宏大的气象,堪称真正意义上的湘西史诗。”我在湘西生活达40余年,从湖南师大毕业以后,又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他回到湘西后又离开湘西,客居于大都会。客居的苦处在距离,客居的好处也在距离。因为距离,那山那水那方土地总在朦胧中散发着温情,过往的苦楚也会如桅子花般飘溢淡淡的幽香,你会更迫切地想亲近它。因为距离便有了观照,你可以从容地研判那处角隅曾经发生的种种人事,梳爬自己的思绪,你会更深刻地了解它。时间能产生积淀,距离也能产生积淀,恰如沙里淘金。为着物资的财富,人们纷纷往海边跑;欲求精神的富有,我们又逆水行舟,让灵魂重归于寂静的远山。远山不知名,却是最实在的故园。湘西是那样的美好,总令人魂牵梦绕。尽管客居在海边的大都市,我愿意照样屏蔽窗外横流欲望,继续冷静地记述故土上那些曾经和尚在延续的故事。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犁弓作品1:凤凰那个旮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凤凰   永靖   湘西   城垣   碉楼   骁勇   营盘   祭坛   旮旯   神秘   作品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