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是可以改变的


相信大家在工作之余最喜欢的是在沙发中找到个舒服姿势掏出手机刷视频吧。

看着孩子写作业这样的视频一直是高赞,高播放量。

视频中的孩子认真地说着让大人想要踹飞他的话,好笑又无奈。孩子不能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急得要哭;父母在一边又用不对的方法指导孩子,只能咬牙说着狠话,气得两窍生烟。恨不得掰开孩子的脑子把知识塞进去。

相比别人家的孩子的聪明,高分的成绩单,自家孩子就是比不上,心理很难接受吧。

所有身为父母的家长,面对这个场面 ,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还有一个场景,我们排队买奶茶,奶茶到手,由于自己用力过猛,奶茶飞溅到身边的行人身上,相信多数人会立即说”对不起“通常会换来大方的回答”没事“。但也有这种情况,无论你怎么道歉,别人就是想要跟你吵架,使你屈服。

这时,你会怎么做呢,是反击,还是冷静下来继续解释道歉呢?

面对这样的人际关系,你是否很苦恼呢?怎么总有人不像别人那么好相处呢?


说了两个不同的例子,也是在我们身边时常能看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个从根本上能解释,解决以上的问题。你是否想了解下呢?

那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教给我们更好地处理的方法。


我们都听说过佛洛伊德心理学,大概也有很多人知道荣格这样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很少人知道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佛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家的三大巨头。

他提出的”一切的烦恼皆源自于人际关系“,”人可以随时改变并能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等等主张颠覆着我们的世界观。

乍看之下,觉得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当你跟着我们的阅读,就能真正的了解,掌握获得幸福的方法,从此不再为让人郁闷的人际关系束缚住你,亲子关系也不像之前那样剑拔弩张了。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采用的是”青年“向”哲人“请教,一问一答的方式来作为书写形式,就像我们可以直面阿德勒本人一样,直接向他提问。


”青年“古贺史健是日本自由作家,出版过许多商务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在1999年的冬天,20多岁的作家古贺史健在一家书店偶然幸运地邂逅了岸见一郎的《阿德勒心理学入门》这本书。


当时的"青年”一直被佛洛伊德或荣格派言论吸引着,但《阿德勒心理学入门》这本书中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睿智又简单实用的思想,用目的论浅显的说明给了作者击打的冲击。可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谁是阿德勒,于是开始收集阿德勒的书埋头研读。


书中”哲人“岸见一郎是日本哲学家,在他高中期间便立志哲学。他是在近30岁才遇到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同一条线上的思想。他在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后著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一书。


“青年”经过了研究后发现,他一直接受的阿德勒心理学是岸见一郎先生过滤过的心理学。在2010年的3月,10年后“青年”古贺史健终于见到了住在京都的岸见一郎先生。

“我要成为岸见先生的柏拉图”这句话便成为了书写《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起源。

一提到哲学,可能会让我们头大,难懂,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用的是大家都能看得懂的语言和问题来解决哲学上”幸福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获得幸福“”目的论“”被讨厌的勇气“等等疑问。


书已经问世,豆瓣评分8.8的好评也被很多很多知名心理学界名人认可,赞赏。

一部振奋人心又好读易懂的心灵作品。看完之后,你绝对可以为你无意义的人生增添美丽色彩的意义。好书!——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也许阅读过程中你会被作者的“犀利”颠覆三观,心生不爽。但不爽过后,抬头看窗外,满目清凉,世界会美好很多……——关系心理学家 著名心理咨询师 胡慎之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苦,根本的苦还是要从自身出发找到原因,才能根本解决。当下,很多年轻人都说,谁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问题,社恐者不敢踏入社会,阿德勒却认为,这些都是为了那个“目的”才创造出来的借口,根本不存在心理创伤。


从活着的意义出发,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活得不幸,不幸福,阿德勒认为是人们没有勇气挣脱束缚,来自过去的束缚,来自人际关系的,来自未来的束缚。

关于怎样才能挣脱这些束缚,那就跟着我们的阅读继续下去,一起找到解决的根源。找到人生的价值,获得幸福。


我们会接下来分作5天来阅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


在第一天,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挣脱过去的束缚,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从中找到让我们不幸的原因,从目的论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心理创伤根本不存在。


第二天,这天,我们要学习挣脱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这个讨厌的大问题。阿德勒说,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一个人不可能单独地生存在这个空间,与人交流,交往,就会产生烦恼,胜负,自卑。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阿德勒给我们俩一个别样的思维方式“他人课题”来解决这一切的烦恼。


第三天,在第二天的基础上,我们认识了“他人课题”也分离了“自我”与“他人”课题,之后就是挣脱来自未来的束缚,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我们最终要获得自由。


第四天,主要分析和解决了我们怎样才能在人群中自由地行走,在人群中,既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又能获得共同体感觉,还能在与他人课题分离前提下有价值感。


在最后一天,也就是第五天里,就是我们怎样去学着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阿德勒给出的是“认真的人生就是活在当下。”


我相信,经过几天的阅读后,我们都能知道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幸,人际关系的烦恼,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在我们自己身上,从自身出发,拿起真正去改变的勇气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那我们就一起期待明天的阅读吧,挣脱来自过去的束缚,心理创伤根本不是事,一切跨越它。


挣脱过去的束缚

我们就来说一下,现在社会新闻中不时会报道出某某知名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多少年不离开家出去找工作,在家啃老,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养活这个曾经的“天才”。

在本书中,和哲人青年人的一个朋友也是这样的情况,虽然他早已成年,但他有社恐焦虑,一出门就浑身不自在,紧张,焦虑,不知所措,大汗淋漓。


我们都知道精神分析创始人佛洛伊德,很多心理学家也都同佛洛伊德一样相信是过去的原因造就了现在的情况。


但阿德勒从目的论出发来分析这个事情,社恐人之所以出不了门,是因为他的目的就是不想出门,他身上所有的症状全部都是为了不出门服务。

一个成年人,不出门正常上班,交友。与社会脱节,父母自然是着急,时刻注意着他的心理波动变化,父母时刻围绕着他转,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他享受着这种关注。

但在外面,没有人关注他,不在乎他是谁,也没有人关心他,于是,他就给自己造了一个不能出门的身体症状。

听起来是不是很匪夷所思?


阿德勒还有个关于挣脱过去束缚的问题,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去看待过去,是可以改变的。

对于死宅的社恐们,分析他的过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之后的改变,怎么选择改变他之后的行为就是挣脱过去束缚的关键。


除了过去的束缚,人们还要挣脱来自人际关系的束缚。

人类是社交性动物,人不可能单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人交往就产生了人际关系,家人,朋友,同事等等都是我们避不开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的心理的很多困扰都是来自社会,来自我们的期待和他人的评价。

与人相较,就会有胜负之分,之后就产生骄傲和自卑。然而人们又经常借着”爱“的名义,来支配和控制我们。

面对自卑这个词,最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就是阿德勒本人。


阿德勒的人生故事就很励志。小时候的阿德勒,个子矮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但长辈却常拿他和高大帅气的哥哥相比较,这让阿德勒自惭形秽。阿德勒在三岁时失去了他的弟弟,自己也曾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差点因肺炎死去。


命运多舛,坎坷相随来形容阿德勒也不为过,好在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最终成为了一个心理学大家,他战胜自卑,逆袭成功。


怎样才能像阿德勒那样挣脱人际交往的自卑呢。

就要了解阿德勒心理学最重要的课题分离,分清楚自我课题和他人课题,做好自己的课题,他人有什么反应,行动是他人的事。

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了吧。这是阿德勒的非常重要的”他人课题“这章的内容。


我们挣脱了过去和来自人际关系的束缚之后,就是最重要的,来自未来。怎样过好以后的人生,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让人讨厌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也是使用心理学。


我们都有远大的梦想,目标,觉得事业成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才算是人生。

但是,有几个人是真的实现了人生目标了呢,就算不能实现这些人生目标就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了吗?

不是的,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有意义,重要的是你的生活方式是否是让自己自由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是要把我们从过去,人际关系,未来目标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之前,我们止步不前,怨天怨地怨社会,今天我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他把人生的责任和选择的权利都交给了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选择。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选择。


正如今天开始我们一起阅读的这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心理学》一样。需要选择的勇气,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也是我们开启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钥匙。

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是可以改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洛伊   心理学   目的论   人生   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   巨头   课题   讨厌   勇气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