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颁奖花束,“织女”是河南的“瓷娃娃”!曾因病骨折上百次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张逸菲/文 受访者供图

2021年春天,顶端新闻·河南商报暖冬报道了河南鹿邑“瓷娃娃”姑娘王妙,29岁的她身高只有1.2米,骨折过上百次。普通的一次喷嚏,就能引发一次骨折,往往是一处未痊,另一处又断掉了。

可她不甘向命运低头,“我想证明,我不比任何人差。”她用手中的针线编织希望,带领家乡农村留守妇女,闯出一条属于她们的路。

报道发出后,不少人为王妙的人生经历感动,还有人报名学习她的编织课程。1月19日,她也与世界冠军邓亚萍、手握科技之刃的“新剑客”陶勇、“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张俊成等一起登上首届沸腾新青年盛典,分享自己的奋斗人生。

而最近几天,她又奇妙地与2022北京冬奥会结缘。2月5日冬奥会首枚金牌诞生,她坐在电视机旁,激动地指着电视屏幕中的颁奖花束对家人说,“快看!这就是我们做的花束呀!”

北京冬奥颁奖花束,“织女”是河南的“瓷娃娃”!曾因病骨折上百次

奥运花束成品

看着冬奥会颁奖花束,她高兴得流泪

2月5日下午,挪威选手约海于格获得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首枚金牌,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瓷娃娃”王妙的家中,她和家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屏幕,直到颁奖嘉宾将花束递到运动员的手中。

“快看!这就是我们做的花束呀!”王妙激动难掩,她手指着电视机,高兴的泪水划过脸颊。运动员向镜头前挥舞着的花束不同于传统的鲜花花束,这是本次冬奥会特别采用的,用海派绒线结技艺钩编而成的永不凋谢的绒线花。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虽然不是鲜花,可花材也有7类,其中包括: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象征团结的绣球、象征胜利的月桂、象征收获的桂花以及象征和平的橄榄。花材经过造型和捆扎,最终的花束高34厘米、胸径24厘米,提及上恰到好处,既精致又不失表现力;花束手柄的蝴蝶结丝带上印有“BEIJING2022”字样。

王妙和村里二十余名留守妇女姐妹,在2021年10月底,接到了一份来自天津的订单。

“天津市潮汐工艺服务中心的老师联系我,问我是否有时间,制作一批要求非常高的作品。”王妙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因为生病,她去天津进行过治疗时,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天津一位会做手工编织的老师,带她入了这行。

接下订单后,很快,制作视频、图解和材料包到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此次订单任务要求保密,不允许王妙团队在制作工程中拍照、录视频,更不能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等11月底,王妙和姐妹们将订单完成寄到后,老师才告诉她,她们制作的花朵,将会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

北京冬奥颁奖花束,“织女”是河南的“瓷娃娃”!曾因病骨折上百次

同村的姐妹们编织绣球花

为尽快完成任务,她们一天工作十余个小时

“天啊,当时觉得太开心太激动太荣幸太骄傲了!”王妙现在还记得得知这一消息时的心情,“姐妹们也都特别的高兴,但那时我们还需要继续保密继续制作,我们一直都在憋着,就等着可以向外公布的那一天。”

10月底的这批订单,包括5000多绣球花和1300片月桂叶子,工作量巨大,王妙先根据教程学会编织方法,然后再逐一教给其余二十余位姐妹。

最开始她们常聚集起来,一起琢磨如何将标准统一,时间在翻飞的指尖流逝,王妙需要对作品严格把关,这意味着她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这次的花叫绒线花,它不是常见的平面钩花,而是比较立体的、层次分明的样式。”王妙说,天津的老师技术高超,一多绣球花3分钟就能钩完、一片月桂叶子要12分钟;拿到材料后王妙和其他成员们尝试了一下,发现基本上5分钟能钩一朵绣球花,但有些姐妹需要花30~40分钟才能钩完一片叶子。

“月桂叶子还是很有难度的,比较耗时,因为颜色深,只能在光线很好的白天进行钩织。”王妙说,团队的姐妹们基本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家中男人外出打工,女人们在家照顾好几个孩子和老人,团队中的一位马姐,有4个孩子,最小的只有4个月大,忙里偷闲,每天除了照顾老人和小孩,其他时间全部花在了钩织上。

“婆婆帮我带小孩,丈夫帮我洗衣服做家务,”王妙说,自己家里不用太操心,她在那段时间每天花费十余个小时进行钩织,“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一片月桂叶子要2.5厘米宽、7厘米长,长宽误差绝对不能超过0.5厘米,这意味着大家的针脚必须尽可能一致。我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作品寄出后,老师很满意,说我们做的针脚十分平整、活灵活现。”

2022年1月1日凌晨,2022北京冬奥会公布颁奖用花,王妙和姐妹们长憋的一口气终于能够骄傲吐出,她在上午发了一条朋友圈。

“新年第一天,终于不用保密了……要知道,我们完成的每一朵花,都跟奖牌一起被奥运健儿带回家,永远珍藏,为奥运健儿打call,为我们织女打call!”

北京冬奥颁奖花束,“织女”是河南的“瓷娃娃”!曾因病骨折上百次

王妙和姐妹们一同编织

命运多舛却永远想做个有用的人,最后让她情牵奥运

这位自称“织女”的女子,出生后14天即被诊断为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症”)的“瓷娃娃”,普通的一次喷嚏,就能引发一次骨折,成长至今,30岁的王妙骨折上百次,往往一处还未痊愈,另一处又断掉。

她在8岁前基本被困在一张一米宽的小床上,那时她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只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出门上学、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对她来说更是遥不可及。大多数时候,她的活动范围不超过房间里那张一米宽的小床,房顶上木头的纹理刻在她的脑海里。喝水、上卫生间都需要妈妈照顾,王妙常常很自责,“那时候家里就靠着妈妈种棉花挣钱,怎么有时间照顾我。”所以王妙就常常忍着不喝水,“这样就可以少上厕所。”

但王妙还是“想要试着自己走走”,可是她只要起身稍稍用力,腿骨就会发生断裂,断裂处生长起来的骨痂堆积在那里,王妙的双腿始终没有康复。无奈之下,王妙进行了两次康复手术,截掉了四截骨痂,并打上钢钉。

北京冬奥颁奖花束,“织女”是河南的“瓷娃娃”!曾因病骨折上百次

8岁后,她才第一次迈出自家家门。十几岁时,王妙在弟弟的作文书上看到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深有感触,史铁生在《合欢树》中这样写道,“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她买回了《我与地坛》这本书,也在自家院子里栽了一棵合欢树,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

2015年,她去天津做修复手术时,被医生拉进一个康复群,在群里看到了编制课程,从此与编织结缘,正式开启了她自强不息的人生。

“带我入门的老师教了我很多。”王妙说。师傅领进门后,她拿出一贯不服输的精神。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坐在电脑前学习,从早上5点到凌晨一两点,乐此不疲。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妙会编的小物件越来越多,杯垫、抱枕、帽子、手套,兔子、长颈鹿……彩色的毛线点亮了她原本灰暗的生活。

“做手工编织,改善了我和母亲依靠原来扎麦秆、梳羊毛维持生计的现状,我开始有了固定的收入,也可以开始带领身边人一起靠双手致富。”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在2021年3月时,采访这位坚强善良的“瓷娃娃”时,她已经是鹿邑县有名的手工艺品县级非遗传承人,但小有名气并未停止奋斗和奉献的脚步。她录制编织课程传到网络课堂上,想帮助更多人找到生活的方向。

“自从以编织为生,我很幸运遇到不少帮助我的人,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社会上的好心人,他们给我机会和荣誉,让我的路走得更顺畅,”王妙真诚表示感谢,“我有一些能量后,想回馈给这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或许是王妙前半段人生坎坷但永不服输的经历,以及对工作生活认真、坚持、肯吃苦的态度与体育精神相契合,让她冥冥之中情牵奥运,弥补了她人生中缺失的一小块,“这次的经历让我获得了更多力量,”王妙说,“我想更努力的生活、用心地活着,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能量。”

(编辑:李英旋 吴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花束   河南   鹿邑县   北京   冬奥会   织女   月桂   天津   象征   老师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