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13亿人口,只派一个人参加冬奥,印度体育不行,是因为穷吗?

古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今有印度运动员阿里夫·汗单板参加冬奥会。

作为本届冬奥会印度代表团的独苗,阿里夫承载了13亿印度人的希望。他是印度首位获得两个冬奥会项目参赛资格的运动员,为了参加北京冬奥会,这位31岁的男青年还推迟了自己的婚礼,誓要为国争光。

坐拥13亿人口,只派一个人参加冬奥,印度体育不行,是因为穷吗?

不过,阿里夫的冬奥逐梦之路依然困难重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众所周知,滑雪是一项很烧钱的运动,阿里夫开了家卖滑雪装备的店,但由于印度气候炎热和受众群体小等因素,收入很不稳定。

当初阿里夫为了参加2018年平昌冬奥会,还发起众筹,最后也没去成。好在阿里夫今年留了个心眼,提前找好了赞助商,还去欧洲接受了专业培训,这才有机会来到北京。

按理说,印度也是个拥有近14亿人口,GDP总量排名世界第六的大国,为啥竞技体育发展的这么差,还得运动员自己去拉赞助?

坐拥13亿人口,只派一个人参加冬奥,印度体育不行,是因为穷吗?

有人说了,印度是热带国家,能接触到冰雪运动的人少之又少,拉不起一支像样的队伍也正常。但如果真是这样,又怎么解释印度在夏季奥运会中的拉垮表现呢?

自1900年第一次参加巴黎奥运会以来,印度总共获得35枚奥运奖牌,还没我国在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拿的金牌多。如果用人均奖牌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的话,印度更是连前一百名都进不去。

参照东京奥运会奖牌榜,印度13.42亿的人口,只得了7枚奖牌,差不多1.9亿人才能对应一枚奖牌;而中国平均1600多万人就能产出一枚奖牌(14.43亿人,88枚奖牌)。

坐拥13亿人口,只派一个人参加冬奥,印度体育不行,是因为穷吗?

因此,并不是人越多,获奖的概率越大。表面上看,印度人口多、增长快,在选拔运动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印度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0%,教育水平也就比“人均胎教”好那么一点,国家把重点都放在扶贫和扫盲上面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发展体育。

这一点,从印度独立之初就确定下来了,尼赫鲁上台后,把科技和教育作为印度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届印度政府都不把体育大国列入发展目标。直到2002年,印度颁布《2020年愿景》,才对体育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即便如此,相比对军事、教育拨款的大手大脚,印度对于体育的投入还是有点小家子气。2004年,印度政府给体育界的拨款只有0.38亿卢比,之后的体育经费虽然逐年上涨,但始终没有超过教育经费的3%。

坐拥13亿人口,只派一个人参加冬奥,印度体育不行,是因为穷吗?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成体育强国,不仅需要全民运动意识的提高,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扶持是指望不上了,偏偏民众对体育运动一点兴趣也没有,说到底,还是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锅。

印度教崇尚“禁欲”和宿命论,认为今生的命运已经注定,只有安分守己、潜心修行,才能求得来世的福报。竞技体育强调努力拼搏、勇于斗争,和印度教教义正好相反,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印度民众对于体育文化的抵制。

此外,种姓制度的阶级划分,也影响了印度社会的体育风气。种姓最高的婆罗门,只需要动动嘴皮子讲解教义;而那些地位最低的贱民,只能从事“肮脏”的体力劳动。

坐拥13亿人口,只派一个人参加冬奥,印度体育不行,是因为穷吗?

即使像滑雪、游泳之类的体育活动,在贵族眼里不算低贱,但也只是用来消遣的娱乐游戏,跑到赛场上大汗淋漓就有点丢人了。

对于底层民众来说,除了认为体力劳动是“不洁”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不能和高种姓的人一起运动。低种姓运动员甚至不敢在竞技水平上有更高的突破,超过高种姓运动员。所以说,种姓制度才是印度实现体育崛起最大的绊脚石。

莫迪上台后,开始大力扶持印度竞技体育的发展,不仅加快建设体育基础设施,还设置了丰厚的奖金,激励运动员获得奖牌。问题是,莫迪一边鼓励发展体育,一边又想用印度教治国,这还怎么玩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印度   印度教   种姓   人口   体育   冬奥会   阿里   奖牌   运动员   竞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