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万绿湖,六十年的凤凰涅槃

——新丰江水库建设移民60年与万绿湖开发旅游纪实

作者:古锦标


从1958年新丰江水电站的建设到今天的万绿湖,刚好六十年。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白马过隙,而对万绿湖来说却是整整一个甲子的不寻常历程,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记忆。

当一座巨型钢筋混凝土大坝在亚婆山峡谷拔地而起,将奔腾的新丰江水库拦腰截断时,不仅改变了新丰江两岸美丽的田园风貌,也改变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十几万新丰江人民的命运。

一座水库淹掉了年产70余万担稻谷,号称“河源粮仓”的鱼米之乡,淹掉了新丰江人世代生息的富庶家园;以10多万人的大迁移,成就了广东电力生产的半壁江山,为广东的大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一批电站的建成投产,新丰江水电站渐渐过渡成为广东电网调峰、调频的主力电站;与此同时,依然担负着东江中下游的防洪、航运、灌溉、压咸、供水等辅助功能,特别是担负着7百万香港居民和几千万惠州、东莞、深圳,乃至广州居民用水的源头安全保障。

一座水电站的建设,紧紧地牵动着十几万库区人民的心,也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命运和生活。当我们回顾这段往事、回眸走过的路时,心中没有因为曾经的奉献而后悔;没有因为短时的创痛和离伤而唏嘘;更没有因为保护这一湖青山绿水而放弃曾经的暂时发展而感叹。心中只有感动和敬畏。

新丰江水库,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时代精神的丰碑,是新丰江人民60年艰苦奋斗、自觉肩负环保大任的精神丰碑。

新丰江水电站的建设,是一曲凝聚着2.7万水库建设劳动者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赞歌;是一曲10余万库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颂歌。


六十年的历程,有新丰江人民家国情怀的奉献,也有辗转迁徙漫漫长路的纪实。

六十年的时光,有新丰江人民苍茫中的阵痛,守护这一湖净水的神圣使命;更有收获这一方蓝天碧水的喜悦和骄傲。

六十年的时光,见证了新丰江水库成为万绿湖的凤凰涅槃、华丽嬗变;成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不朽名篇。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亚婆山峡起宏图

20世纪50年代正是新中国民族初兴时期,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 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是修筑新丰江水电站。

新丰江水电站大坝所在地就选在离河源城6公里的亚婆山山峡。亚婆山与亚公山两山对峙,左岸山坡高程100米以下全为基岩出露,右岸岩基比左岸稍低,河槽为V字型,覆盖砂卵石厚度6—7米,河谷最窄处85米,水深5—7米,是经过水利水电工程勘测后认定的理想的大坝所在地。

大坝勘测设计最初由华东水电工程广州勘测处负责,1956年6月水利电力工业部成立广州水力发电设计院,1957年2月开始,勘测设计工作便由广州水力发电设计院负责。1958年4月基本完成大坝设计。同年7月动工,1959年10月大坝建成蓄水,1960年9月实现第一台机组发电。

一个当时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水电站,从勘测、设计、施工到建成到实现第一台机组发电,仅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这是一种什么速度?是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澎湃速度;是2.7万水电站建设劳动者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时代丰碑。在大坝施工期间,曾经出现三次特大洪水,二次冲垮了围堰,为了确保大坝顺利施工,在最紧急的关头,人们不顾生命危险,与自然展开了一场生死恶斗,七天七夜冒着随时有被洪水卷走的危险,坚持在洪浪中传替沙包、石块,终于将被洪水击溃的长长的缺口堵上。然而到了第7天的夜晚意外发生了。特大的洪峰又再次把七天七夜人们冒雨用一个个沙包、石笼垒筑填补加高4米的围堰彻底冲毁,在江河中抢险来不及撤离的人们一下子不知所措。洪水狂虐,黑夜吞噬了光明,江中景物、人影莫辨,只有一片杂乱的呼救声;没有任何救生工具可以帮助他们逃生脱离险境。他们只有自救,本能地发出呼救声,下意识地向岸边划游。最终,有的自行游上了岸,有的顺手抓上了一块木块顺水漂流到2公里的庄田村。而新丰江工程建设局第二工区党委副书记33岁的肖强,技术员25岁的黄慎容却在这次抢救围堰中牺牲了,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60年过去了,他们的名字始终没人忘记,他们的忘我牺牲精神永远镌刻在新丰江大坝这座千古丰碑上。

在第一台机组发电一年半后,1962年4月第二台机组又成功安装发电,此后1966年2月、1977年1月第三、四台机组相继安装发电。

1960年7月8日,新丰江大坝建成还未来得及发电,一场始料不及的地震就在所在地域发生,地震级数正好如设计抗震级数一样6级。这次地震不仅给大坝设计施工人员敲响了警钟,也惊动了中央。地震发生后,国家计委、建委、水利等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召集了全国地质、地震、水工结构方面的专家,专题研究新丰江大坝的安全防护措施。同年9月,水利部对大坝进行了第一次抗震加固。正当第一期抗震加固工程即将完工之际,1962年3月19日4时18分,新丰江库区又发生了6.1级地震,裂度为8度、震源深度为5公里,造成大坝右岸13—17号坝段108米高程处水平裂缝长达80米。这又引起了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同年11月开始进行第二期抗震加固。这次抗震加固设计按抗震9.5度设防并与百年洪水位116米组合。抗震加固工程于1966年1月完工。考虑到将来可能发生战争破坏、更大的地震和4号机组的安装, 1965年11月开始,新丰江大坝又进行了第三期抗震加固兼防空工程,该工程到1969年全面完成。经过三次的抗震加固,新丰江大坝在正常水位116米高程时,其抗震能力可达到9.5级地震,比最初的设计6级抗震能力,整整提高了3.5级抗震安全系数。

新丰江水电站建成后,至2008年底,电站安全生产2109天,累计发电402.8亿千瓦时,平均每年发电8.74亿千瓦时,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广东电力生产主基地。建成后最高水位116.77米,相应库容110.64亿立方米,大大减轻了东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使河源城以及东江中下游的惠州、博罗等城市再也不受十年数涝的困扰;使东江枯水期水流量从35立方米/秒调节刲140立方米/秒,改善航道300公里,通航能力由20~30吨提高到200~600吨。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十万移民迁徙路

新丰江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亚婆髻山,沿途汇集了连平河、治溪河、锡场河、立溪河、回龙、古岭、南湖等支流,忠信、船塘、黄沙、顺天等支流又都最终汇集到涧头流入南湖后流入新丰江,新丰江就这样在回龙交汇,而后向下游商埠河源县城奔流东下,当它穿过亚婆山峡流入河源城后绕城半圈在城东方与由北南流的东江交汇。

新丰江流域干流长163公里,流域面积5980平方公里。充沛的雨量、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使新丰江两岸成为遐迩闻名的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河源粮仓” 和年产2000余担蜂蜜的“蜂蜜之乡”。就河源境内而言,新丰江两岸居住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却以每年盛产稻谷70万担,占全县产量的四成,号称“河源粮仓”。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顺口溜:“没有小江(新丰江)米,饿死槎城(河源城别称)仔”。听起来像是一句戏言,其实河源城里人都心照不宣。

新丰江是客家人世代生息的家园,翰墨飘香崇文重教的礼仪之乡,北宋岭南第一进士的故乡。早在公元984年,这里有个名字叫古成之的举子曾载负着岭南人民期望,一人独闯京华开封,代表广南东路(相当今广东省)参加北宋开科取士科试,并一举考得第2名,后被人投哑药陷害,以致太宗皇点名廷对时未能应答而被取消。四年后再度被荐上京赴考,终于名题金榜,成为南汉至北宋端拱年,近70年间中岭南的第一名进土、科举路上“破荒才学开先路”的文化骄傲。

新丰江水电站的建设,迁安高程120米,淹没了600平方公里内118米高程以下的曾经所有。受淹区除新丰、连平、龙冂三县小部分外,大部分为锡场、回龙、南湖等河源县辖地。仅河源县淹掉18万亩良田、42.5万亩山林,120米高程以下的389个村庄、11个大小墟镇和学校共19万间房屋全部成为水下的废墟。被淹掉的还有解放后刚修好的24公里碉楼至双江斗背的公路,延亘数百年的回龙至龙门、新丰的40公里石街古道,还有许多石拱桥、庙宇、宫祠等历史建筑文物、古迹。

在大坝开工的2个月后,移民工作正式启动。由省和惠阳地区最初定的移民方案为“多移少留”,移民总人口为24787户106437人。其中河源县22091户,94311人,其余为新丰、连平、龙门三县共2696户12126人。新丰、连平、龙门在本县安置,河源县分为外迁、内迁两种方案,外迁安排到惠阳、惠东、博罗、仁化、乳源等地的约25000人,内迁本县安置在埔前、城镇、东埔、仙塘、蓝口、曾田、灯塔、船塘等9个公社的约68000人。1959年河源县因从惠阳划割给韶关专区,出现了韶关与惠阳争人口,移民方案由“多移少留”变成“多留少移”, 使先期移民到惠阳正在建房或途中的数千人又召回河源,而后移往韶关时正值“大跃进” “人民公社” 时期,一切都按照大跃进的思路和“大干快上”、“放卫星” 的精神和要求安排,依照公社化所谓“一大二公” 实际上是大刮“一平二调” “共产”风,不顾群众合法利益原则处理移民问题,实行先迁移后安置的移民方针,盲目冒进,给移民后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给日后的移民倒流回库潮埋下了祸根,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不应有的损失。

按要求,移民工作分二批完成,第一批安排在1958年9月完成,第二批安排在春节后的1959年2月开始并结束。一场10万人的大移民就这样经过一二场动员大会和社会主义教育之后踏上了征程。那时交通还很落后,库区内没有一条公路,除了埔前个别移民安置点的建筑木料、大件家具可以用木排水运外,其余各地全靠两条腿,肩挑背驮、扶老携幼,赶着牛步行到县城,尔后再在县城坐车分赴各地。而安排移民到博罗的则步行到龙门县平陵坐车,安排移民到韶关的则先坐车到东莞石龙,再从石龙坐火车到韶关。

那时候人们都很纯朴,经会议一开思想就很快统一。没有人闹情绪、讲价钱,更没有人做“难通户”、“钉子户”。这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初50年代人民激发出来的热爱党、热爱祖国,一切服从党安排,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民觉悟和家国情怀。尽管他们在这次移民中得到的生产生活费和建房安置费每人只有二百多元,尽管这些钱仍然由集体单位掌握使用,他们也没有一人有异样意见;尽管这是“先移民,后安置”,到了安置地后再建房,但人们也心甘情愿。

当他们一路风尘仆仆、满怀希望到达新的家园——移民安置点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看似一马平川、地域开阔,其实是一片五年三旱半耕半荒之地;有的是终日弥漫着海风和海潮的咸腥味、海岸线沿上的山冈与耕地之间的丘地;有的是到处布满沼泽和荆棘,等待他们开发的矿山;有的是遮天蔽日的莽莽林海、待他们采伐的林场。

安置地没有一间遮风挡雨的房屋,全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建设。好在以后将成为邻居的当地人还热情。除了搭建起牌楼、张贴标语欢迎他们的到来外,还热心帮助他们安顿临时住所,嘘寒问暖,这至少给了新来乍到的他们一丝安慰。他们暂时寄住在当地人腾挪出来的闲屋、老屋、祠堂、柴草间、甚或牛栏,更有的住在四周没有围敝的圩镇贸易市场;而移去韶关乳源天井山林场和仁化凡口铅锌矿的只好砍树砍竹搭建临时住所。

他们在新的地方安顿下来后,便马不停蹄地展开了新家园的建设。

建房,是所有移民点的首要任务。他们以大干苦干的精神,夜以继日地练浆、打砖、备料,继而昼夜不分地砌墙盖房。顾不得北风凛冽、春寒料峭、灯火昏暗;顾不得疲惫难忍、饥肠辘辘,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与时间抢速度的建房硬仗。

二三个月后,第一批移民泥砖瓦房终于建好了,来不及批浆刷壁,来不及验收,人们便按临时分配,二家三家十来八人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尽管挤挤攘攘,但总比住在别人的房子里心安。二三年后,随着房屋的陆陆续续建好,尽管相当部分属于一天一夜砌起来的“卫星房”,人们还是如饥似渴地搬进渴望已久的居所,日后的安全与否,他们已无法去从容思忖了。

在他们搬进第一批住房的同时,一场延续数年的饥荒厄运也在悄悄降临。公社化办起来的食堂很快告急了。由原来充足的大锅米饭变成大劳动力一日二餐,一餐4两米钵蒸饭,儿童一天4两米,到后来只能喝掺着青菜的稀粥了。最后食堂解散,由各家各户自行开伙了。

最初造成粮食紧张的原因是因为移民搬迁时,只图速度,没考虑日后的民生问题,使很多杂粮来不及收成,就是有些主粮,也因没车辆运输全靠人力担挑,劳力有限、路远难行被遗弃在库区无法带走。而后来的延续至少三年的大饥荒,则是一场全国性的严重自然灾害和“人灾”导致的。若干年后有专家在总结这一场灾害时指出:(1959-1961)这是建国以来50年未曾有过的天灾。就拿1959年来说,上半年遭遇水灾,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主要粮产区,受灾面积4463万公顷、成灾面积百分之30以上;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3—6月东部和华北风雹灾害;6—8月江淮大旱,至8月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2279万公顷;7月河北、北京、黑龙江等连降暴雨,山洪暴发,200多万公顷农田受淹。与此同时,北方不少地方又发生建国以来不多见的蝗灾、鼠灾。1960、1961年,连续两年全国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比1959年更甚,为建国五十年之最。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全国上下连续三年乃至更长的大饥荒,很多项目下马,商品奇缺,连一些基本生活食用品如食油、食糖、棉布、煤油、肥皂等全实行计划控制。这对于一张白纸、白手起家的新丰江水库移民来说,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风寒又遇雪上霜。国家有限的粮食补贴,对于一场大饥荒只是杯水车薪,难于满足饥饿的基本需求。每个移民安置点都有不少人因饥饿营养不良而患上水肿病而死去。当人们把田头地尾、山林荒野一切可以抵作充饥的野菜、树叶、根系食物采摘采挖完以后,人们便会本能地寻求另一种赖以生存的出路。于是,曾经的故乡,便成了他们求生图存的首选目标。当时大部分新房还没有建好,除了忍受饥饿外还要承受砍柴割草远、食水困难、耕作环境恶劣、受当地人欺负等困扰,当人们还在忍着饥饿一边建房、一边出田劳作时,一股倒流回库的思潮也正在悄无声息地秘密涌动。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无奈地倒流回库

倒流回库是不被允许的,大多都为秘密地偷偷摸摸进行。其实大家和政府都清楚,库区的房屋早在清库时被拆毁,林木被砍伐;118米高程下所有的土地都被淹没在水底深处。即便回去也无法正常生存。也许他们不知道造成饥荒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更无从知道这场饥荒程度和覆盖面有多大?要持续多久?再则,如果他们当时有房住、生产生活环境再好些,或许他们会安下心来,不会走上一条循环往复疲惫艰辛之路,在困境中误入“人穷志短”的魔咒。

开初,他们是以搞副业名义回去库区探路的,时新丰江水库水位线还未达到设计的116米,看上去湖水线上还有很多荒山荒地可以垦种,当他们发现这一情况后便回去安置点决定倒流回库。首先回库的是移民黄村公社的1620人,他们不满意安置点土地少、生产条件恶劣,于1959年1月倒流回库,要求政府重新安置;同年,移民船塘公社的4000人也因安置地耕地水源贫乏、生活不习惯又倒流回库区原地选点落居;1961年冬移民惠阳平山大岭、稔山白云、梁化埔仔等地的2743人又先后倒流回库区的新回龙、锡场、半江公社;1962年原顺天滑滩、枫木垅、金史、牛塘、大坪、岩石、党演等地库区移民安置到船塘、骆湖、黄田等地4103人倒流回顺天;1963年1月,原南湖星光、吉祥、龙溪、大和洞等地移民安置到韶关乳源天井山林埸、仁化凡口铅锌矿矿山、曲仁煤矿等地的2204人,又陆续倒流回双江的杨梅、陂头、晓洞、龙镇、斗背、樟下等地;1959年至1969年,在移民动荡不定的10年间外迁和县内安置也陆续倒流回库内新回龙、锡场、半江、涧头的有2270人。1969年以知识青年插队落户的方法,排解倒流回库的压力,动员安排1260户6800人在库外县内安置,不到一年时间,1980年又有6640人倒流回库。

倒流的原因除了饥荒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原因。移民到惠东平山大岭公社的原立溪乡的移民,从到达安置点第一天起,他们就没有安全感。放牧出去的耕牛经常被当地村民偷到山上去宰杀;移民时运去建房子的木材木料大量被盗窃;上山割草砍柴的妇女经常受到骚扰,因此凡上山都要由男人陪着;此外,上级发来的移民补助粮、款被克扣,多次向上反映而得不到解决。到了1961年冬,这一批安置到惠东的无法安定下来、惶惶不可终日的大部分移民徒步返回库内新回龙公社的立溪、径尾、七坑等地库边、山坑安营扎寨,小部分则到龙门县田尾、刘村落居,还有个别家庭为了生存,带着儿子、父母流落龙门给人做子“顶房份”。移民到惠东县稔山白云的原锡场治溪、水口的移民,1961年7、8月间,一场强台风将他们好不容易刚建好的房屋吹倒一半以上,台风过后的残墙断壁、满目狼藉的创痛,强烈地撞击着他们本来承受着饥荒和种种困难所困扰的心,最终彻底地浇灭了他们在此安居的信念,于是一部人将所有的带不走的家具贱价变卖以后,又携家带小踏上不再属于他们的“故乡”路。

安置在韶关仁化凡口铅锌矿、曲仁煤矿的移民,当他们成为矿上职工时,在国民经济困难的1962年,因中央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许多工业项目下马,职工被动员回乡支援农业建设,移民人员因属职业新员、业务浅疏而成为精简下放主要对象,他们当中除一部分在当地安置外,有5000人回到了库区的双江、回龙公社定居。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倒流潮,从1959开始到1983年,明明暗暗,断断续续,反反复复,跨越时空25年。倒流的原因难于一一细述,而面临和经历的困难和窘逼却是所有倒流回库人民的共同命运。直至今天,当有人问起他们的当年的事情时,他们都会无奈地发出声声叹息。

因为倒流属个人行为,得不到政府认可,户籍在安置点迁不回来,纵使迁出来,库区也无法给上户。更甚的是那三年的自然灾害给国家经济造成了极度困难,国家实行高度计划经济,从粮食到食油、食糖等副食品,棉布、煤油、肥皂等生活用品紧缺匮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至中央、下至城乡,所有居民都实行按人口计划定量供应。这种定量供应,远不是按生活最低标准线划定,而是按物资的多少划定。大米、食油、棉布、煤油、食糖……所有的商品都按户口人头分配指标。倒流人员在这种既无居所,又毫无基本生活资料供应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又只好返回安置地。返回安置地之后,由于又无法承受颠沛流离之后的困难,一些人又再度返回库区。就这样因求生艰难地来回往返于安置地与库区之间,最多的竟达十余次。

留在库区的有一部分得到了政府承认,准予迁入户口,而大部分则在最初一段时期成了“黑人黑户”,政府不管不理,衣食住行全靠自己解决,听天由命。当中最为艰难的是半江、锡场、新回龙三个库区公社的倒流人员。他们为了生存,选择在水库边上搭茅棚草屋以作住所;在水程线上垦荒种植一切能以充饥的红薯杂粮,在高程水淹田、山坑田抡种水稻,以解决小量粮食,但人多地少,仍食不果腹。于是他们靠采伐厘竹、芒杆卖给供销社,盗伐林木、竹子加工成锄柄、担杆、畚箕、朩桶、朩凳等生产、生活用具,除卖给供销社外,挑到龙门县平陵圩出售,然后购回高价粮度日。此外他们还面临看病难、读书难、行路难,不论看病、耕作、赴圩购物、小孩读书,凡出门都要靠自扎的木伐为渡,如果遇上刮风下雨险象环生,其中辛酸、苦涩唯有他们自己知道。

尽管生活如此鄙陋、艰难,毫无一丝幸福可言,但他们仍害怕有干部上山来动员他们回安置地,每每听到有机帆船马达隆隆声,全部人员便跑进深山老林躲藏起来,待听到机帆船走远才敢出来。

是什么理由,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对这块土地如此执着的眷恋和不离不弃?那就是他们与生俱来和这片土地的血肉相连,世辈根植下来的生死情结。犹如一位孩儿经过一场离散,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生怕再度远离。即便母亲再贫也不嫌弃。纵有千难万险,只要这一方山水留在天地间,他们就会与其相互厮守,努力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开辟新的家园。

时间到了1983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了,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关心下,这一场断断续续,历时25年的移民倒流回库潮终告结束。库区、半库区五镇共接收和安置倒流人员达4万人次。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不但倒流移民人民在生产、生活上历尽千辛万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各级政府也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使倒流人员趋于安定免于流离漂泊。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倒流安置和两缺移民安置

对于倒流人员回库安置问题,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1959年4月至1960年12月期间, 1958年搬迁到惠阳的5000多人倒流回库后,河源县委、县人委将他们在县内作了安置;1958年迁移韶关、惠阳、惠东、博罗等地以及县内埔前的移民,先后于1961年至1970年期间倒流回库的,在县委、县人委的重视下,一方面报告省委、省人委,同时派出以副县长张明东为领导组成工作组,带上粮食以及生活必需品,先后前往库区十几个倒流点进行慰问,水库公社党委、公社委员会也十分关心倒流回库移民,先给他们发放救济粮,后来按每人每月30斤(原粮)标准造册登记发放,按100人以上居住点建立生产队,归属附近生产大队管理,为此,库区增设了10个生产大队。到了1961年冬水库公社人口从1.8万人一下子增加到3.5万余人,

1962年,广东省省长刘田夫来到新丰江库区调研视察,对水库耕地奇缺、移民生产生活极度困难、而山林又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特在河源召开了县委、县人委领导会议,会议确定成立机构管理库区;通过发展林业生产解决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出路。1963年1月,省人委正式下文成立“广东省新丰江林业管理局”。新丰江林业管理局成立后,组织移民开展垦复、抚育幼林、采种育苗等林业生产。但好景不长。1966年夏文化革命运动爆发,1970至1980年10年期间正值文革时期、文革后恢复生产时期,各级移民办事机构有的被取消、有的被裁减,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和移民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冲击,处于无人过问、组织机构瘫痪半瘫痪状态。1981年以后,移民倒流安置的主要对象是1969年从库区动员到县内11个公社插队落户而后倒流回库人员,以及1970年以后安置县外内而倒流回库的移民,一共在库区5镇安排回流移民1372户8742人。至此,倒流人员安置告一段落。

倒流人员虽然结束了漫长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但原本只容纳1.8万人囗生产生活的库区,陡然增加了2万人,因此无房住、无田耕、无书读、交通不便等问题,却与日俱增地困扰着他们。也给乡镇和县两级党政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进入90年代以后,新丰江水库,不仅要蓄水发电、更是几百万香港居民和珠三角几千万人民的安全用水保障,环保任重而道远,耕地资源小、交通闭塞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时间到了1995年,新丰江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终于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1995年4月3日,广东省省长朱森林和副省长卢瑞华、欧广源专程从广州来到河源,在东江宾馆召开解决“新丰江水库移民‘两缺’问题专题会议”,省政府18个厅局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

这是新丰江水电站建设移民近40年来,第一次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专题解决新丰江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总动员。会议决定省里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专门解决库内缺乏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简称“两缺”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对这批人通过采取“外迁安置”、“库内调整”、“投亲靠友”三种办法,解决了库区49895人“两缺”人员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其中安置外迁人员9603人,投亲靠友18284人,内调人员24612人。2000年1月,随着解决库区“两缺” 外迁移民安置的新源、丰源、江源、安源等5个安置点的全面建成入住,困扰库区几十年的移民倒流的窘局终于宣告结束。几十年一直为河源各级党政所揪心的漂泊在库区的几万移民人民,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一场长达40年的新丰江水库移民遗留的种种困难和无奈,终于在党的关爱下得到了妥善解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40年新丰江库区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终于成为过去,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虽然来得迟些,但岁月的沧桑和蹉跎,总是难从人愿的。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许人们的期待还要长些。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旅游开发

当你在万绿湖码头上坐上游船驶出港湾,驶过一座座翡翠般的绿岛散落一湖,眼前呈现出万顷碧波潋滟时,你会在惊叹大自然壮美的魅力之余,联想起60年前开拓建设者洒下的汗水;为以数十万顷粮田成就了新中国南粤大地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的新丰江人民的博大胸襟所感动。其实新丰江水库,从一座发电、防洪、压咸、通航、蓄水、供水诸多功能发展到今天兼以旅游观光的万绿湖,除了老一辈的无私贡献以外,还有一批后来者的心血和秉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成全了华南地区一个最大湖泊的美丽,一湖为泱泱华夏所钟情的“中国好水”、人类的生命安全之水。

新丰江水库获准立项旅游的时间应追溯到1984年。当年3月,广东省省长梁灵光来河源视察新丰江水库库区。或许,他被这一湖碧水所感染,或被库区的贫穷所触动。视察完后,当即表态同意河源县委、县政府早前提出的,将新丰江水库对外开放旅游的报告,并于当年6月7日,由广东省政府复函给河源县委、县政府,正式同意将新丰江水库开辟为旅游区。为确保大坝安全起见,规定以大坝为中心,以下一千米、以上二千米内为禁区,不对外开放。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当筹备工作计划落到新丰江林管局、库区移民管理局时,被移民问题纠缠得无从抽身的他们,正在忙于发动倒流回库和原留库移民解决发展生产、建房、建校、修筑公路等库区移民的当务之急问题,根本无暇顾及这个不解“近渴”旅游项目的落实。一纸公文的旅游开发项目,就这样放在库区移民局的办公桌上、档案柜里,白白浪费了11年时光没人去落实。

而万绿湖的真正旅游开发却在11年后的1995年。1988年,河源撤县设市,原河源县被撤销,分为源城区、郊区。新韦江水库按地域管辖为郊区。当时郊区有一位叫廖曙晖的副书记,是刚从省体改委挂职来的,他凭着在省里工作的开阔视野,觉得新丰江水库应当成为库区人民的金饭碗,可以凭借这一湖美丽的湖水做更多事情,而不仅仅盯着几分薄地。

1993年11月8日,郊区改名东源县。1994年,廖曙晖已升任河源市副市长,他仍以高度的热情参与新丰江水库旅游景点的考察与开发调研。此前,河源市二轻局属下的南湖旅游公司在一个长满奇松的岛上启动了“得绿寨”旅游景点的建设,在同一时期,广东省新丰江林管局联手河源市中国旅行社、香港某公司共同开发“千岛山庄”。她的标志性建筑13.8米高的“送水观音”塑像,至今仍站立湖岸为万绿湖输送琼浆玉液。1994年11月4日,新丰江水库旅游推介会,凭借上述两个景点在库内的得绿寨的景点游船上举行。名为推介,而参加会议的只有市和东源县、源城区等三方相关领导。他们谦卑得不敢向外张扬,只得先是一家人相互知会搀扶。主管旅游的副市长黄慕昌除了给主办方鼓励打气外,还提出了一条死纪律:新丰江水库旅游必须环保至上!为了使新丰冮水库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11月8日,东源县委书记丘如九率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考察新丰江水库库区旅游资源,接着,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強新丰江水库旅游工作的几点意见》,并正式将新丰江水库旅游区名称定为“万绿湖”。

1995年7月15日,万绿湖风景区管委会在新港码头50米处的新港镇粮食仓库挂牌成立。从此,一个以“处处皆绿、四季皆绿”主题命名的全新名字:“万绿湖”,代替了“新丰江水库”。尽管挂牌开游仪式简单,却引来了不少居民街坊。他们面对着这一湖朝暮相守相伴的湖水,积蓄多年的期待此时终于有所释放,曾经的多少无奈此刻已化作内心深处的安慰。生于斯、长于斯的东源县委常委欧一平,在万绿湖正式敞开大门对外开放的首次仪式中,自掏腰包买了一摞门票,分发给他带来的朋友,共同分享万绿湖的美丽,将对家乡的那一份炽烈的感情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个月后,万绿湖管委会组织了一批才思敏捷、文采飞扬的青年才俊,在当时的市报《河源报》连续推出6篇关于宣传解读万绿湖开发建设的文章,最先揭开了这一颗南国明珠、华南第一大湖的美丽面纱。

1996年4月,《南方周末》连续四期刊登了万绿湖的图文兼备的广告。这如同少女般待在闺中、“远在深山无人识”的美丽山水湖泊,终于以其纯洁、绿宝石般的魅力引起了城市人的注意,也引起了极具影响力、读者面极广的《羊城晚报》的热切关注。当然也引起了省城旅游界的热烈反响。时广东中国旅行社正在改革重组,他们决定与《羊城晚报》社合作,把万绿湖纳入“国旅假期”品牌去做强做大,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都不仅仅以职业利益出发,他们都把这次合作提高到对山区的扶贫、对新丰江库区人民的反哺。

《羊城晚报》很快派出主任记者程晓琪,与广东国旅等4人来到河源进行先期考察,在万绿湖管委会的安排下,他们租用了一艘农用船,驰过碧绿浩淼的湖面,登爬上一座座青翠欲滴的岛屿山头,放眼远眺,手中不停地按下相机的快门,一连串的“美!”“太美了!”脱口而出。1996年8月5日至17日,《羊城晚报》连续刊载了程晓琪等人在万绿湖采访的5篇报道:《东源万绿湖,绿得寂寞》、《万绿湖将与寂寞告别》、《万山称得绿,碧水匹瑶池》、《美丽万绿湖,换来同心曲》、《爱心解寂寞,万绿有人踪》和唯美摄影。一夜之间,万绿湖与广州街头巷尾街坊相识,与千千万万的《羊城晚报》读者相晓。与此同时,广东中旅“国旅假期”还向东源县政府捐资50万元,以作建造观光旅游船费用。还与羊城晚报社共同组织了160人的首批爱心团游万绿湖。爱心团从广州出发时,羊城晚报总编曹淳亮、广东省旅游局局长吕伟雄亲自到场欢送。爱心团的成员有著名画家、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林墉,和他的夫人、书法家苏华。现在,万绿湖牌坊上方“万绿湖”三个独具一格的“苏体”苍劲大字,便是苏华当年游万绿湖时赠与的墨宝。

万绿湖由此声名远播,游人纷至沓来。接待过第一批省城组织来的爱心团之后,东源县县政府信心大增,万绿湖管委会信心大增、干劲大增,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完善和提升万绿湖旅游的各项硬软件工作中。


正当万绿湖人满怀信心,准备迎接更多的客人前来观光旅游时,省城广州一家媒体以一篇“莫把水缸搞浑”的社论,直指万绿湖旅游有污染东江水源之忧。这个质疑之声并没有使早有评估准备做足功课的河源市委市政府手忙脚乱,他们以诚恳的姿态,从坚守万绿湖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环保措施,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到发展库区移民生产规划等方面,形成万言详实的报告交给媒体,取得他们的理解。这一事件,使河源市委市政府、东源县委县政府,对万绿湖旅游必须坚持把好环保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更坚定的决心。一个质疑的声音成了万绿湖人守护环境的警钟长鸣,化作了万绿湖乃至全市人民珍惜大自然的永恒自律。

1996年,万绿湖除了前2年打造起来的得绿寨、千岛山庄外,又增加了伏鹿岛、镜化岭、水月湾等一批景点。尔后又增加了镜花缘、水月湾等一批景点,与此同时,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立项报告经林业部批准,省林业厅审核通过了新丰江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这一年,万绿湖接待了6万游客。

1997年,为了推进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的实施,投资资金700万的新安码头动工建设,资金大多数靠自筹,林管局认账。担纲码头建设的负责人黄润南拿出家里的房产证抵押给银行,贷出50万,发动100多位同事集资借得20万,总共以70万元作为工程启动资金,启动码头建设。来自广州、惠州等地的四个工程队带资进场。一年后的1998年国庆节码头建成迎客。此前,市政府考虑到万绿湖客运的需要,经多次与开发方新丰江林管局协调,最终同意将新码头定为万绿湖旅游客运码头。与此同时,万绿湖管委会也从原来的粮食仓库搬到新码头客运楼办公。1999年,万绿湖管委会与广东省新丰江林管局机构合并,一套人马两个牌子,隶属东源县管理。

1999年5月1日,万绿湖一天接客5000余人,开创了开放旅游以来单日最高纪录。正当万绿湖人满怀期待之时,一个来自官方叫停的决定,犹如一瓢冷水当头泼来,令市、县两级领导班子猝不及防、寝食不安。


1999年5月5日,九届28次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禁止在新丰江水库及其上游河道搞旅游。这个决定,对于正在实施旅游兴市战略的河源市、东源县都是致命一击。对于刚刚从30多年漂泊生活中安定下来,初尝旅游成果,准备甩手大干的库区移民来说更是致命一击。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面对这个决定,市委书记杨华维忧心忡忡,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代表市委、市政府上省城找省委书记、省长。他带上《关于继续允许新丰江万绿湖开放观光旅游的紧急报告》,首先拜见了李长春书记,次日拜见了省长卢瑞华。以充分的环境保护措施,论证了万绿湖旅游不会造成水质污染为理由,要求省政府松开万绿湖的旅游囗子。作为省主要领导,他们深深理解河源、理解杨华维的心情,但他们站在全省的立场上考虑着全省环保安全用水大计。李长春书记说:“要管住旅游,放任发展是不行的,要在环保达标情况下少量发展。”卢瑞华省长的答复更具体:“河源市的旅游可以搞点别的,比如库外游,进山游。”

为了落实省的上述决定,也为了河源市政府那份报告,不久,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罗越先后两次率队来河源调研,刚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下来的张汉卿见到了罗越副秘书长,听他说要关掉万绿湖这些景点时,便说:“关不得。”“关闭了万绿湖,等于关闭了库区生产通路,关闭了民生工程。”“我们建议省先放开,我们将所有有污染的景点项目给予整改,到时水质还不达标再关不迟。”经过三天的调研之后,调查组形成了一个可行性调查意见,建议省对万绿湖旅游采取半封闭状态,即对有污染的景点撤掉,支持河源旅游发展。8月6日,罗越再次赴河源,带着30多人的工作组,以帮助河源发展旅游工作的名义,带着1.5亿补偿资金帮助河源整治污染项目,完善提升万绿湖旅游环保硬件设施,撤掉有污染的伏鹿岛、奇松岛两个景点,关停了1990年投资1850万建起来的水泥厂和所有有污染的项目,购置上百艘液化气游船以替换原来的有污染的汽柴油游船。

经过一番的剜肉疗疮,综合整治,1999年11月17日,省出台[1999]532号文,决定保留万绿湖周边不造成污染的旅游区,支持河源“库外游,进山游。”这场关停半年的万绿湖旅游风波,经过一场环保意识和环境、硬软件脱胎换骨的淬炼之后,终于以凤凰涅槃获得重生。这一场重生,铭刻着党的关怀,也铭刻着万绿湖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尚,对环保的秉持与坚守。

20多年来,新丰江林管局、万绿湖管委会一直把万绿湖的水质保护和桂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新港省级自然保护示范区的环保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作为万绿湖的生命线来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环保机制,长期以来坚持实施碳汇工程、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仅“十二五”期间造林9万余亩;2010年,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起全市第一个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污水能力5000吨,万绿湖污水污染问题全面解决,环保能力全面提升;2011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新丰江林管局、万绿湖管委会在万绿湖建立起全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工程;为了湖面洁净、通航顺畅,还建立起8艘打捞水浮莲和水上漂浮物的专业队。对光电非法养殖、捕捞(鱼)等行为进行整治和依法管理。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万绿湖的荣耀

万绿湖有一种几亿年生存史的珍稀古生物一一桃花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这种生物对生存的水质纯净要求近乎苛刻,而这种生物却先后在2003、2005、2007、2009、2014、2018年的10月、11月间先后出现在万绿湖的水月湾,其体质如一片桃花大小,全身晶莹剔透,在水面上下翕动,期间引来无数游人前来观光,古生物专家前来考察。

正是万绿湖人对这一方山水的呵护,保证了万绿湖的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1类标准,使得亿万年前水上珍稀生物一一桃花水母能繁殖生存下来;空气质量也长期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先后收获了“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国家4级景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 广东省著名商标”“ 最喜爱的休闲景区” “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广东省旅游示范基地”“广东十大最美森林” “广东十大最美湿地”等 荣誉 称号,2016年,又获得国家首批五个之一的“中国好水”水源地殊荣,并被授予“广东省首批环保教育基地”。

万绿湖每年以60亿立方米的纯净水、“中国好水”输入东江,流入香港700万人的家家户户,流入惠州、深圳、东莞。她成了东源人的骄傲,河源人的骄傲。更是香港和珠三角人民的福祉。

“长空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万绿湖风景区成立近30年来,不仅呵护了一湖“中国好水”, 并以拥有天上瑶池、东海蓬莱般的龙凤岛、镜花岭、镜花缘、水月湾、碧水湾等众多美丽景点、万顷浩淼的碧水、四季皆绿的山水揽胜、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四季碧水绿韵,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揽胜、度假休闲,累计接待游客1300多万人次;2015年起,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10万人次以上,以近3年为例,2015-2017年实现旅游收入21741万元,为库区2万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既实现了人民群众增收,又促进了绿色生态更好保护发展双赢。

万绿湖人以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磐石般的意志,书写了一篇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的双赢时代凯歌,改变了新丰江水库库区的窘迫与落伍,环境保护进一步得到发展。从新丰江水库到万绿湖,走过了昨天、今天,60年来,他们对家乡的山水一往情深不变,对家乡的眷恋深情不变,对环保的那份责任不会放弃;即使明天三代四代……,他们依旧不会改变父辈那份初心,他们会把那份初心化作对这一方山水的无尽守护,直到地老天荒。

我们展望明天,万绿湖这只美丽的凤凰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古锦标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建设与万绿湖开发

作者简介:古锦标,笔名逸骏,广东河源人,城市拓荒者,文学追梦人。钟情历史文化。退休后,出版散文集《脚下这片土地》,并先后在《河源日报》《河源晚报》发表散文数十篇、诗词50余首。散文《龟峰一望秀苍苍》刊载于《广东绿道文化》专著,《山水交替绿满城》获“河源市‘园林杯’诗文大奖赛”老人组一等奖。曾为《河源年鉴》编辑、《广东年鉴》撰稿人、《河源市财政志》执行副主编、《河源千年廉政清风史鉴》总纂。)

编辑出版:@今日头条 #河源头条#

责任编辑:张勇轩

运营人员:齐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万绿湖   东江   新丰   水库   河源   瑶池   库区   大坝   广东   锦标   移民   天上   人间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