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中国人参与,北京大学教授揭示喝酒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中国,有长达几千年的酒文化,历史虽然久远,但是同样也存在争议:喝酒究竟是养生还是伤身?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国际上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因为酒的品种,研究的人群等的区别,很多人对得出的结论存在质疑。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终于有以我们中国人自己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了。

近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牛津大学Chen Zhengming共同通讯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IF=79)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Conventional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vascular disease aeti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 000 men and women in China”的研究论文,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项研究在中国10个不同地区,招募了12715名成年人,记录了他们酒精使用及其他特征,随访时间长达10年之久,通过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登记处以及医院的电子信息记录相关联来监测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脑内出血和心肌梗塞)。

最终的结果显示,酒精摄入与缺血性卒中(n = 14930),脑内出血(n = 3496)和急性心肌梗死(n = 2958)的发生率呈U形关联。对于中风,基因型预测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与风险呈持续正的对数线性关系,对于脑内出血比缺血性中风具有更强的线性关系。

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的话,那就是喝的越多越伤身。

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也对该论文发表了点评,它表明,任何水平的饮酒的都存在着健康风险,建议:在适当的情况下,应将适度饮酒替换为低水平饮酒!

其实“喝酒伤身”这个结论,还跟我们体内的两种酶脱不开关系,一种叫做乙醇脱氢酶(ADH),另一种叫做醛脱氢酶(ALDH)。


50万中国人参与,北京大学教授揭示喝酒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酒精被我们喝到体内之后,有一个分解清除的过程:

酒精遇到乙醇脱氢酶(ADH),主要是ADH1,将其氧化成乙醛,如果血液中的乙醛浓度过高,会引起人不舒服,如头晕,呕吐等;

接着醛脱氢酶(ALDH),主要是ALDH2,然后将乙醛解毒(将其氧化成乙酸盐,不会引起不舒服)。

所以,有没有快速清除酒精或乙醛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酒精摄入量。

而我们中国人,甚至整个东亚人群,12号染色体(rs671)上存在ALDH2基因的常见功能丧失变异。即使是单一副本也会降低乙醛的分解,足以使饮酒后血液中的乙醛浓度过高,使人变得不舒服,降低了人的饮酒能力,以及增大了酒精对身体的损害程度。总的来说,随着酒精消耗均匀地增加,血压及中风风险不断增加。不得不提一句,平时能不喝酒,最好不要喝酒。

#健康过大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牛津大学   乙醛   关系   北京大学   缺血性   乙醇   人参   线性   中国   酒精   心血管疾病   教授   风险   脱氢酶   万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