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造雪技术也被卡过脖子,现全面打破垄断封锁,助力冬奥赛事

2022年冬奥会马上就要开幕了,冬季奥运会,顾名思义,比赛项目都是在雪面上进行的,那么对这些雪也就有了严格的要求。

一般来说,天然的雪是无法达到比赛标准的,所以,我们看到比赛画面中的雪,几乎都是人造的,而就是这个简单的东西,曾几何时,也是我国被卡脖子的一个技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造雪这个话题。

我国人造雪技术也被卡过脖子,现全面打破垄断封锁,助力冬奥赛事

对于雪上竞速类的比赛项目,例如大回转、高山滑雪等,雪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可以把雪理解为这些比赛项目的塑胶跑道,而冰状雪是最理想的,冰状雪是指滑雪场的雪质形态,其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它不仅可以减小滑雪板与雪板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比赛成绩,还可以有效的保护运动员的身体。

其实冰状雪就是一种人造雪,但可惜的是,在2016年以前,我国甚至无法造出一条符合比赛要求的雪道。

一是我国举行的冰雪运动赛事较少,没有经验和技术积累。

二是跟很多科技领域一样,在人造雪方面,国外也对我国进行了技术封锁。他们在造雪的时候,甚至不让我们的工作人员看,相关的核心技术、参数指标也都是保密状态。

所以,可以说,我国在雪务技术上是一片空白。

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带领下,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正式组建。另外还包括,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等科研院校和相关滑雪行业的企业。

我国人造雪技术也被卡过脖子,现全面打破垄断封锁,助力冬奥赛事

造雪的过程看似简单,先用造雪机将水和高压空气混合,水流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会通过专用的喷嘴,然后被分割成小水滴喷出,遇到外部的低温空气后,小水滴就会凝固成微小的冰晶,从而实现制造出雪花。

其实人造雪在滑雪场很常见,但是大众滑雪场中使用的人造雪密度在400至500千克每立方米,而冬奥会比赛用的冰状雪,其密度需要达到650千克每立方米以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赛道既有一定强度又有足够的弹性,可以让前后出发的运动员在雪质状态一致的赛道上滑行,进而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那么如何判断赛道质量的好坏呢?以往的做法大多是人工判断,例如有经验的裁判员到赛道上踩一踩、看一看、摸一摸,以个人主观判断为准。

所以,造雪简单,但是铺多厚的雪,隔多久注水等方面就大有学问了。

我国人造雪技术也被卡过脖子,现全面打破垄断封锁,助力冬奥赛事

为了尽快突破冰状雪技术,我国的科研团队打破了过去“以人工经验”为主的赛道制作方法,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冰状雪赛道特点,精确量化了冰状雪赛道制作的注水方案,研发出适用于中国滑雪场冰状雪赛道制作的关键技术。

不仅自主打造出了高质量的冰状雪赛道,并且还研发出了同时满足了经济性和实用性的高效储雪技术,而这相技术还能够保护我国的冰川,有效减缓冰川消融,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意义重大。

另外,更重要的是,冰雪硬度测量仪、冰雪粒径测量仪、冰状雪赛道专业监测设备也都实现国产化,全面打破的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了低成本的用雪自由。

我国人造雪技术也被卡过脖子,现全面打破垄断封锁,助力冬奥赛事

大家都知道,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投资,举个例子,仅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就有约80万平方米的造雪任务,并且比赛赛道造雪厚度要求为1.5米,成本方面的支出,可想而知了。

总之,这次我们中国的科研团队,不仅仅通过科技创新为冬奥会提供了雪务保障,更是为后冬奥时代,中国人能更好的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技术保障。

最后,希望我们中国运动员能够在主场,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中国队,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测量仪   冰川   中国科学院   我国   比赛项目   冬奥会   技术   滑雪场   赛道   助力   冰雪   脖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