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可证伪性

科学的正确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波普尔

波普尔最著名的是“证伪主义”理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事业追求的不是一种确定性,而是说这种确定性随着时间空间以及技术的发展它肯定是会被颠覆的,而不像迷信,总是可以自圆其说。

科学家当然会努力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波普尔也从不反对这一点。但他进一步追问:科学中所谓“正确”究竟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正确指的是这个理论算不算科学理论,首先不是看它的对错,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接受事实的检测,是否可能被证伪,因为,一个科学理论就不会是“彻底正确”的,因为它自身就包含着被证伪的可能。

但是,波普尔说的“不彻底的正确”,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其实并非如此,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这样: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理论猜想,再用事实证据来检测这个猜想。如果检测和猜想相符,就保留这个猜想。如果一直没有反面的证据,就一直维持这个猜想的暂时有效性。如果出现了反面的证据,我们就放弃这个猜想,构想新的理论进入下一轮检测。科学发展就是一个猜想与反驳的不断试错的过程。

波普尔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这就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从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科学领域,理性所能达到的“正确”也只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当波普尔把这个思考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就形成了他更为基本的哲学思想,叫作“批判理性主义”,即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

在社会政治领域,批判理性主义要拒绝的,就是所谓“乌托邦社会工程”的理念。所谓乌托邦社会工程就是认为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乌托邦社会工程的理念的背后是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是被一套规律所决定,向某个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会实现这个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历史发展是被一套铁的规律所决定的,因此被称为“历史决定论”。但是波普尔认为,首先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还要存疑,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也是问题;其次,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也就无法用科学方法来预测。

波普尔支持的渐进社会工程,和他反对的乌托邦社会工程有三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前者着眼于克服最紧迫的恶,而后者是要追求最终极的善。
第二,前者要寻求改善人们命运的合理方法,而后者也许有着极其善良崇高的意愿,但在实践中却可能加重了现实的苦难。
第三,从历史上看,渐进式的改良基本上能够成功,而试图整体性地创造乌托邦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引发悲剧,最终背离了自己当初的蓝图目标。

波普尔的启示:
首先不存在绝对决定论,我们的人生都是在无尽的探索中实现价值。用批判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来工作,先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判断重新重复形成闭环。

波普尔:可证伪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乌托邦   决定论   理性主义   理性   正确   理论   科学   社会   工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