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一:吃苦,让人一生受益

巴菲特名言

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容易产生权利感并且少有个人成就。


股神巴菲特夫妇有三个孩子,依次是:大女儿苏茜·巴菲特,出生于1953年7月30日;大儿子霍华德·巴菲特,出生于1954年12月16日;小儿子彼得·巴菲特,出生于1958年5月4日。

正像所有的父亲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巴菲特对子女们的爱也自然是无法言喻的。自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巴菲特就一直在力争成为一个好父亲,他比身边很多父亲都更有耐心,更有爱心,也更有方法,他甚至亲自记录孩子的成长,每年写一本日记,足足写了30本。在这厚厚的教子笔记里,不仅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更记录了一些他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可以说,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他绝对是一个很用心、有原则、讲究方法的好父亲。

巴菲特作为父亲的这种用心良苦,在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在多方面得到了印证。就拿他的两个儿子霍华德和彼得来说,他们就都曾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吃过父亲“坚定原则”的苦头。

大儿子霍华德大学退学后,决定去经营农场。在妻子的强烈要求、苦苦相逼下,巴菲特给儿子买下了一个农场,但却规定了一个十分“苛刻”的原则:霍华德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友场!父亲的这一决定,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并且刚刚退学在家的答华德来说,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一面担负着经营农场的压力,面还要按期给自己的父亲缴纳租金,按照常理,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儿……但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想成就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多年后,巴菲特一些最好的朋友就曾对霍华德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说:“他非常聪明,在政治上具有高度的敏锐感,并且,尤为重要的是,他继承了他父亲身上那种诚实、正直的美好品质。”

小儿子彼得的“借钱经历”也比哥哥好不到哪里去。在追求自己音乐事业的路途中,彼得也曾开口向父亲借钱,这也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亲开口。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却被拒绝了,巴菲特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后来彼得气愤地去银行贷了款,并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还款过程。事后彼得自己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在还贷的过程中,我学到的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来,父亲的观点明智极了。”

很多做父母的,看到这里可能会感觉不可思议,如果不认识巴菲特,甚至都会这样想:巴菲特没钱吗,他是一个穷爸爸吗?这当然是个笑话,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拥有世人无可匹敌的财富。他为什么对待子女那么苛刻,宁可让孩子去吃苦、去自我奋斗还贷款,也不借钱给他们呢?

这正是一个智慧父亲的“大爱”。我们为孩子准备最好的衣食住行,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刻满足什么,这都是普通父亲们最常付出的“小爱”,只为孩子眼前能够舒服、能够高兴;可“大爱”却全然不是这样,这种爱更加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更加着眼于孩子的能力培养,是让孩子现在吃点苦头,但将来却有享不尽的福。我们甚至还可以打这样一个俗气但也通俗的比喻:“小爱”是让孩子现在吃燕窝鱼翅,将来却很可能啃窝头;“大爱”是现在让孩子吃窝头,但将来却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吃苦,就是锻炼能力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正如巴菲特告诫孩子们的那样:“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时候,正值公司召开股东大会,1.5万名股东听罢掌声雷动。受到大家的热情鼓舞,巴菲特接着说:“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他们是不是也在鼓掌?”

诚然,他的儿子霍华德以及彼得的掌声是最为热烈的,因为,父亲的做法让他们真的是受益终身!

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一:吃苦,让人一生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彼得   窝头   艰难困苦   大儿子   小儿子   农场   忠告   将来   父亲   女儿   原则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