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生命教育课》节选

六、理解死亡

——怎样向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


知道人生是有限的,才可能考虑人生价值

对于死亡的恐惧感,应该说是一切有情感机能动物的本能。恋生避死其实是人类一种正常、健康的心理。

有一位母亲详细地记载了和孩子的一次谈话:(载《莫愁》2006年12期)

孩子三岁半的一个晚上,我给她读《十七匹马》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老头,他临死前留下遗嘱,把他的财产分给三个儿子……。

孩子听完,就开始向我提问。

孩子:“老头为什么要死呀?”

妈妈:“他老了”

孩子:“他是怎么老的?”

妈妈:“人每年都会长大一岁,就这样慢慢地变老了。人活到100岁都会死的。”

孩子听了很伤心,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接着问:“那我是不是也会变老呀?妈妈,我不想活到100岁,人活到100岁就会死的,我一点也不想死啊。”

这是一个三岁孩子对生死的思考。


但是,儿童对于生与死的了解,一是在程度上,二是性质上和成人不同。4、5岁的孩子可以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想象成“活”的,“洋娃娃可以和我谈心,椅子和我闹别扭,绊了我一下”;6、7岁的孩子认为能够“说话”“动”的就是活的, 如电视机、收音机,飞机、汽车;而不会动的就是死的,如房子,椅子,杯子。8、9、10岁的儿童则认为,应该东西它“自己”能够动的才是活的,如太阳、月亮,云彩;而像汽车、游戏机这种需要外力帮助才会动的就是死的。11岁以后,他们对于生与死的认识,才慢慢接近成人。

为什么儿童有时候也说到死,也惧怕死呢?主要是成人无意识造成的影响。例如有时候成人说“你把我气死了”“你这样没有出息,干脆去死”,使儿童把死和悲伤、厌恶、倒霉联系在一起。当然大众传媒上暴力、恐怖、血腥的内容、画面,也会加剧儿童对死亡的恐惧。这两方面需要家长格外注意。

一般来说,人到了少年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才有能够确切地知道时间是无限的,而人生却是有限的;自我意识发展之后,从而意识到所有的人(包括自己)毫无例外地,或早或晚都要死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我永远不能忘记那个宁静的九月的一天早晨,上课前,八年级学生科斯加(十四岁)到花园来找我。我从小伙子深沉而又含着忧郁的目光中感到某种痛苦。我问他:“出了什么事情,科斯加?”他在长椅上坐下来,叹了口气,问道:“怎么会是这样呢?一百年之后谁都不在了——您,我,同学们……柳芭,丽达都不在了……我们都要死的。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呢?……”接着,在我们长时间谈过生活和劳动、创造带来的欢乐、人在世上留下的业绩之后,科斯加对我说:“那些信上帝的人大概生活得更幸福。他们相信永生。可是人们总是没完没了地对我们说:人是由什么什么化学物质构成的,人总是要死的,就像一匹马一样……难道可以这样说吗?”


这种思考虽然带来了恐惧,但是对于思考人生价值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如果是无限多,或者是无限长,那么对于人来说也就无所谓有价值还是没价值。正因为,人生不但有限,而且“人生苦短”。这才越发显得生命的价值。试想,“物以稀为贵”嘛,那些到处都有,随处可得的物品,还有谁认为它有价值?同样,如果一个人可以无限长地活下去,他还需要考虑每一天怎样不虚度?怎样使分分秒秒过得有价值吗?

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观点,给世人极大的震动。他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 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我们抛开他那种悲观的情调,正面理解“向死而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有意义的看法:

一是死有期限,生有长短。不论长短,每个人的寿命都会有一个期限,应该采取“倒计时”的方法有效地享受生命;

二是走向死亡,生在进行。虽然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但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体验的是进行中的生。生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三是面对死亡,活出精彩。能够从容地面对死亡,才能做到轻死重生,积极把握有生之年,让人生更加精彩。人生虽然有限,但是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忌讳谈死亡——中国的不当习俗

但是,中国的习俗中有一点对生命教育很不利,那就是忌讳谈死亡,认为那是不吉利、令人感到丧气的字眼。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许谈“死”字,甚至对于和“死”相近的谐音,例如“四”,也要避得远远的。车牌号码、电话号码中不能有“四”,甚至办重要的事情选择的日子也要躲开“四”。

可是,人们没有想到这种竭力回避、掩盖死亡的办法,带来的并不是减少死亡,却是由于不正视真像,带来了一代代人对死亡的愚昧,而愚昧就必然导致对生命的不珍惜。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而自杀人数则占世界自杀人数的1/4。我国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死亡,(等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自杀逐渐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15至34岁人口的第一死因。

自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根本的原因是不珍惜生命,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由于对生命的愚昧无知而造成的。


有四个小学生,看了电视剧《白蛇传》之后,十分愚昧地深信人死后就可以变成神仙,于是相约着投河自杀。在自杀之前,他们还认真地模仿电视剧《白蛇传》中的各种动作,态度十分虔诚。

一名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小艺(化名),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


当时目睹这一惨剧的一位清洁工,事后这样向记者感叹:“我从来没看见过这样一种奇怪的自杀,设计好那么标准的飞天姿势,而且带着笑脸,毫无痛苦!”


记者翻看了小艺留下的遗书,四页遗书里写下了很多游戏世界里的人物名字,落款为“守望者绝笔”。记者摘选了部分内容:


  “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相信会有转生,会有天堂、地狱,来世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会是最好的孩子的!”


  “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我崇拜的是S.H.E、守望者,他们让我享受到了一种快乐的感觉。我有三个知心朋友 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我在那儿可以更快乐。”


  “师父,小徒弟走了,没有人能为您解气了,我真遗憾。以后,你要高兴地活着哦!”

附:前日各群讨论摘选

千里鹅毛:

尊敬的冉教授,

群里的各位同仁,

早上好![玫瑰][玫瑰]

在冉教授每一天的《生命教育课》中学习感悟 :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想得到成功,

只能是自己首先受教育,

用自己的理解去引导孩子理解。

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真正的成长在于管理自己,

每一天都是自我的不断修缮,

在岁月中持续地精进,

才能将人生打造成自己最想要的模样。

(25)《生命教育课》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兰德   飞天   生命   都会   白蛇传   愚昧   成人   儿童   孩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