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尔德给我们科普“天体碰撞论”,那么有代入感、冲击力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现在公认的理论也就是“天体碰撞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6英里的外星物体撞击了地球,导致了第五次生物大灭绝,而恐龙也就在这时消失了,之后给哺乳动物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哺乳动物的世界到来了。

但为什么这样的结论在美国科普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笔下写出来那么有冲击力呢?当我读到他的作品集《干草堆中的恐龙》中的这篇文章时,看到这个结论和平时在其他地方看到它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一位能够畅销而且还真正能给读者带来思考、带来启迪的作品魅力吧。

为什么古尔德给我们科普“天体碰撞论”,那么有代入感、冲击力

这是一篇名叫《木星上的撞击》的文章。我们平时看到的科普文章看到的更多是结论,是文字,最多再加上一些数据。但在古尔德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故事,是美文,是真实的对比,是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篇文章是以故事开头,他从一个热爱天文的女孩讲起。玛利亚·米切尔的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也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一个女性天文学家也就很有故事性,她的艰难,她的努力。但古尔德也就点到而至,他讲这样一个故事仅仅是因为他要借用了玛利亚·米切尔的天文望远镜。可这样的叙述没有任何突兀,这不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吗?

古尔德借望远镜有什么用呢?他为了观测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彗星在木星的引力牵引下分裂成了21块,它们将在1994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登月25年的日子撞击木星。人类可以凭借着最简单的天文望远镜看到这一壮观的景象。

为什么古尔德给我们科普“天体碰撞论”,那么有代入感、冲击力

“彗星碎片的撞击坑在木星表面上形成一道环形的伤疤,有些撞击抗甚至比地球还大。撞击之时,一股白色的高温气体从撞击坑中喷涌而出,形成一个又一个巨型的火球,仿佛是来自字宙发射而出的加衣炮一般。彗星上的最大一块碎片被命名为碎片G,于1994年7月18日凌晨3:00撞上木星。在撞击的瞬间,木星表面闪过一道光,并升腾出一个巨大的火球,火球的亮度照亮了整个木星。碎片G冲入木星大气层近40英里(约64千米)的地方,坠落过程中造成的过热气体自坠落点腾空而起,蹿升至离木星表面近1300英里(约2092千米)高的地方,创造出整整一周以来最为壮观的景象。”

如此形象的描述,绝对有着极强的代人感,更为吸引我的是古尔德把这次撞击和恐龙灭绝的那次撞击做了横向对比,这次撞击没有恐龙灭绝那次撞击强烈,但就是怎么样,我们看到的冲击画面也还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如果这些撞击是撞向地球,那后果是什么样子的,恐龙灭绝的一幕又将上演了。木星和地球看似很遥远,但在天文单位中,这绝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近邻。

为什么古尔德给我们科普“天体碰撞论”,那么有代入感、冲击力

人类看似已经足够强大,但在科学面前还是非常渺小,所以古尔德非常有诗意的说:“苏梅克一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的那一日正好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25周年纪念日。大自然是否专门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日子,通过这场天文奇观向我们展示其基本运作的方式,对我们带着敬意踏入她的领地表示赞扬?”

读着古尔德的这些有着散文气质、诗意语言、科学精神的文章,能够感受这他带给我们的精神洗礼。而这本《干草堆中的恐龙》还有着三十多篇这样的散文。关乎进化学的方方面面,关乎博物馆的见闻,关乎世界、宇宙观、关怀文学与科学,甚至还涉及到纳粹给犹太人带来种族灭绝政策的优生学。内容无所不包,古尔德写来优美诙谐,我们读来妙趣无穷。#全民荐书人# #宇宙# #科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玛利亚   天文望远镜   干草   哺乳动物   木星   天体   火球   彗星   冲击力   恐龙   碎片   地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