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规出台,这4类存款不能再存了!已经存了怎么办?答案来了

众所周知,我国老百姓热衷于储蓄,很多人会把自己的钱除了日常开支之外,剩下的通通存起来,而老百姓看着这些日益增长的数字有一种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历史上经历了许多苦难,为了生存,有未雨绸缪的习惯,这些优良传统被一代一代传递了下来。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储蓄量排名第一的国家。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储蓄存款已达到了2,300,000亿之巨。这笔庞大的巨款大部分来自老百姓的存款,其中只有小部分属于各个企业。

央行新规出台,这4类存款不能再存了!已经存了怎么办?答案来了

由于中国老百姓热衷于存款,因而他们对银行的业务也非常熟悉。银行的存款业务有许多种,其中他们最经常接触的就是定期和活期存款。这些业务根据老百姓存款的类型和时长的不同,而给出不同的利率,利率越高就越受欢迎。

但是因为央行最近有新政策出台,这些受欢迎的业务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有四类存款业务将被叫停,这四项也是储户经常使用的业务,已经存入的将不受影响。

第一是异地存款,这种存款类型将被央行叫停。

换而言之银行只能办理本地储户的业务,禁止异地存款,银行不能跨区域对异地储户办理业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前提是银行在该地设有分行。禁止异地存款的政策出台是为了规避长期以来存在的银行服务上的问题。

央行新规出台,这4类存款不能再存了!已经存了怎么办?答案来了

这是因为大的银行实力比较雄厚,因此储户更愿意选择这样的银行办理业务,而每个银行每年都有一定的存款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完成任务不费吹灰之力。而小的银行在这方面无法跟大银行竞争,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能提高利率,但这种行为也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从而给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

第二是互联网存款。

新政策规定,银行不能通过网络上的第三方平台进行“高息揽储”。银行的存储业务只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因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业务迅速普及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银行业务也不例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存款,银行通常都有相应的软件平台吸纳存款,新政策出台之后,通过网络第三方平台办理业务的方式也将被禁止。

央行新规出台,这4类存款不能再存了!已经存了怎么办?答案来了

第三是结构性存款,这类存款的特点是银行方面会取出老百姓一部分存款,进行购买其他理财产品。如果理财产品有了较好的收益,客户就会得到较高的利息。如果这款理财产品的收益不佳,那么客户的存款利息将会降低甚至为零,但客户的本金不受影响。

第四是靠档计息存款,按新政策规定。储户的定期存款未到规定时间取出,利息也会按存满期限计算。原来银行方面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储户的损失。新政策推行之后,这样的方式也将被禁止。今后储户定期存款,如果提前取出将按活期存款计息,这样会对储户造成一定的损失。

对于银行以上新政策,有些储户并不理解。他们认为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按活期计算。对他们造成了损失,禁止银行异地办理业务,还有禁止银行通过第三方平台办理存储业务,也给储户带来了不便。其实这样的想法具有片面性,银行之所以推行这样的新政策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储户的合法权益。

央行新规出台,这4类存款不能再存了!已经存了怎么办?答案来了

不管是异地存储还是靠档计息,都是一些小银行,为了揽业务,给出的高利息。这样的方式既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的秩序也容易带来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往往会导致这些实力不是很强的中小银行倒闭,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广大的储户。

其实老百姓需要明白的是。高回报通常伴随着高风险。中小银行之所以给予储户高利息,实际上有很大可能会变相地向储户推销理财性质的产品。

他们在推销的时候往往夸大了收益,隐瞒了风险,让老百姓听到后大为心动,进而掉进陷阱,遭到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不能迷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在进行购买理财产品或存储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产品的相关内容。

央行新规出台,这4类存款不能再存了!已经存了怎么办?答案来了

结语

至于那些往日已经被储户所接受的业务被叫停之后,不用担心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这些业务不需要特地去银行办理取消业务,只需等合同期满会自动取消,到时就可以转为其他业务。当然也可以在合同期满之前,亲自到银行办理转为其他业务或者取消。这两种方式无论老百姓采用哪一种方式,都不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存款   活期   储户   央行   异地   利息   新政策   老百姓   损失   答案   业务   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