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概览

地球是由两台发动机驱动的系统,一台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和原生热(驱动和维持着全球岩石圈的地壳运动,内力地质作用),另一台发动机是太阳,驱动和维持地表岩石的风化,剥蚀和沉积过程,外力地质作用。

地质学研究对象: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研究地壳运动及其所引起的各种构造变动和发展规律。研究地球历史及生物演化规律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成因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特征时间和空间尺度大跨度,时间的无限性,变动的复杂性,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研究方法:将今论古(原因:改变地球面貌的自然力量在全部地质历史上就性质和强度而言都是相同的。作用虽然缓慢,但从不间断这些力量缓慢的积累,导致了地球面貌的巨大改变。)

以上是均变论(未谈到量变到质变的突变性)

与之对应的是灾变论(恐龙突然灭绝)

地球

  1. 形成:46亿年前,太阳星云团在加速旋转的过程中分化出原始地球,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是一个相对均匀,尚无分层结构的行星。原始地球一旦形成,即捕获和甩出部分物质,形成自己的卫星月球,同时因放射性元素衰变而开始增温。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升温达到熔融状态时~发生分异,比(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最终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业中诞生了生命)
  2. 自转:以地轴为中心,不停地由西向东旋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也称科里奥利力)
  3. 科里奥利力: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偏转力与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右偏转,南半球运动物体向左偏转,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不改变方向。
  4.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为黄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23度26分。
  5. 重力:地球上某处的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纬度增加,离心力减少,重力增加。故重力是两级大,赤道小)
  6. 理论重力值:根据重力和纬度的关系,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值。重力异常:实际测量的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合。正重力异常:铜铅镍等金属矿区(密度大,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重力值)。负重力异常:煤,石油,石膏等物质分区
  7. 外热层:0-20米,主要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8. 常温层:20-40米,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保持不变。
  9. 增温层:大于40米受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量影响
  10. 地热增温率:深度增加100米所增高的温度。在大陆50公里深度时,地热增温率一般为平均2.5 /100米
  11. 地磁场:地球是一个磁性球体,它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12. 磁偏角: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
  13. 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
  14. 磁场强度:单位磁极所受磁力的大小
  15. 地球内部主要热源之一: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热量
  16.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17. 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主要通过重力,地磁,地电,地震波
  18. 地震波:纵波(p),横波(s)和面波(s)。纵波和横波能在地球内部传播,但在液体中,纵波能传播,而横波不能传播。面波只能在地球表面传播。因此,波的种类和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同,其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19.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是地球表层极薄的圈层。氧硅铝铁钙是组成岩石的主要元素,造岩元素。陆地和海洋是最大的两个地貌单元,在结构和物质成分上,大陆地壳(33km,双层结构,上花岗岩层,下玄武岩层)和海洋地壳(7km,单层结构,硅镁层)明显不同
  20. 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地幔相对地壳,铁镁成分明显增多。在上地幔的中部,存在一个塑形层,即软流层。软流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都与此相关。
  21.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及整个地壳

地质作用

自地球形成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地壳表面形态,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都在不断变化着,这些都是因为地质作用

  1.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2. 地质营力:产生地质作用的力,就是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
  3. 地壳运动:地壳物质的机械运动,它形成了地壳的脆弱地带,有利于岩浆向上运移,甚至喷出地表,发生岩浆作用。
  4. 地壳运动和岩浆作用产生的高压和高温,是原先形成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5. 地震:由岩石破裂突然释放巨大能量引起的,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6. 地壳运动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因素
  7. 太阳能通过风,流水,冰川等驱动和维持着地表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外力地质作用,形成沉积岩
  8.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表作用的目标和结果相反。内力地质作用是抬高降低,增大地表起伏。外力地质作用,削高填低,降低地表起伏
  9. 地质年代……地球历史阶段。地质年代的表示方法有两种:相对地质年代(利用地层的上下和新老关系,说明地层形成的相对时代)(生物化石),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来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准确年龄)
  10.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对于地质时代的划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明确了各个地层的确切时间。但是却不能代替相对的地质年代。因为地质年代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是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地质年代每个单位,相当于整个地球及地球上生命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亦即反映了地壳发展阶段。
  11. 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12. 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多,从出现到灭绝的时间短的生物化石

矿物

  1. 岩石:有矿物组成,矿物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基本单位。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单质或化合物。
  2. 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石英,长石,云母)
  3. 绝大多数矿物都是晶体。
  4. 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固体。
  5. 晶体构造:晶体内部质点作规律性排列
  6. 显晶质: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看清晶体颗粒(石榴子石,萤石)。隐晶质: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分辨晶体颗粒(褐铁矿)
  7. 非晶质体:是其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没有规则的重复排列,因而没有固定的几何多面体形(玻璃,蛋白石)。
  8. 结晶习性:矿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晶体的过程中,受内部构造和结晶规律支配下的晶体生长特性。

一向延伸型:石棉,纤维石膏

二向延伸型:云母,石墨,辉钼矿

三向延伸型:石盐,黄铁矿,石榴子石

矿物的物理性质

  1. 矿物颜色:自色,矿物本身的颜色。他色:矿物含有机械混入物或杂质离子,致使矿物呈现出与其自色不同的颜色。假色:多数存在于矿物表面,主要是由于化学(风化)或物理的原因而使矿物呈现的颜色。条痕:矿物在瓷板上划出的粉末的颜色,比较稳定,硬度大或浅色的矿物一般无条痕。
  2. 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强度。
  3.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等机械作用的能力。
  4. 摩氏硬度计: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磷灰石(5),长石(6),石英(7),黄玉(8),刚玉(9),金刚石(10)
  5.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方向(一系列晶面)破裂,并总能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由矿物晶体内部结构特征决定的,矿物晶体内部质点在不同方向上的排列密度和间距是不一样的,质点间的作用力或联结力大小也不同,因而其裂开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6. 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破裂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
  7. 矿物受力变形,发生弯曲而不断开,当外力解除后恢复原状为弹性,如云母。如果不能恢复原状,挠性,如蛭石。
  8. 发光性:矿物内稀土元素的电子在外界能量的激发下,由低能态转入高能态,当外界能量消失时,电子又由高能态转变为低能态,这个过程产生了光。


矿物的分类

  1. 原生矿物:由岩浆作用形成的矿物
  2. 表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沉积,风化等表生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
  3. 变质矿物: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

岩浆岩

  1. 三类岩石在陆地上的分布面积以沉积岩最广
  2. 岩浆岩:花岗岩
  3. 变质岩:云母片岩
  4. 沉积岩:砂岩
  5. 岩浆:在上地幔或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并富含挥发性成分的,炽热而粘稠的熔融体
  6. 岩浆中SiO2的含量被作为酸度划分的主要依据,由少到多将岩浆岩依次为超基性,基性(温度较高),中性,酸性
  7. 原始岩浆:来自上地幔或地壳深部,通常软流层是岩浆的诞生地,主要由基性岩浆(玄武质岩浆)(富含铁,镁成分,而钾,钠和硅的含量相对低些)和酸性岩浆(花岗质岩浆)(硅的含量要高些,颜色浅,铁,镁含量则低些),其他岩浆皆由他们演化而来。
  8. 岩浆的粘度,SiO2的含量对岩浆的粘度影响最大,含量越高,岩浆的粘度越大。酸性岩浆的粘度大,流速慢。
  9. 岩浆作用:岩浆向地壳上层压力较小的方向移动,冷却形成岩浆岩的过程。即岩浆岩沿着地壳脆弱地带或构造裂隙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经冷却形成的岩石。根据岩浆的活动方式,可分为: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
  10. 侵入作用:位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向地壳上部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并在地壳的不同深度冷凝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固体岩体的过程,这些固态岩体是侵入岩(深成侵入岩地下3km以下,浅成侵入岩地下3km以上)
  11.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溢出或喷出地表的全过程
  12. 喷出岩:火山喷发形成各种岩石,它们形成各种形态的火山地貌。
  13. 火山喷发的特征:(3个阶段),黑色的气体烟柱--熔浆被抛向天空--火山口中冒出灼热的熔浆
  14. 火山喷发的类型:中心式,裂隙式,宁静式,爆发式
  15. 火山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以中性岩浆喷发为主,如安山岩。喜马拉雅火山带,以安山岩和玄武岩为主。大洋中脊火山带,以玄武岩为主。
  16. 岩浆岩: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并失去了大量挥发份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17. 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与周围岩石的相互接触关系。(岩基,岩株,岩床,岩盖,岩脉)
  18. 岩脉:当初已固结的岩石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发生破裂,被后期的岩浆或含SiO2,CaCO3溶液充填进入裂隙而成的。相对更难风化
  19. 矿物组成:组成岩浆岩的矿物种类多,但主要是,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每种岩浆岩的矿物种类和多少取决于原始岩浆的化学成分,原始岩浆SiO2的多少,形成的矿物组合是不同的。
地质地貌学概览

橄榄石+Si02 ……辉石+角闪石

辉石 +Si02 ……角闪石+黑云母

角闪石+SiO 2……黑云母

原始SiO2,含量决定了矿物组合

相距近的矿物可以共生,相距远的矿物不能共生,如橄榄石不可能与石英共生。

一般早结晶的矿物自形程度好,晚结晶的矿物自形程度差。

岩浆岩的结构

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晶粒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分为:

玻璃质结构由非晶质的火山玻璃组成。

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 0.2 mm,肉眼(或放大镜)无法分辨其矿物晶体,但在显微镜下能明显看到。

显晶质结构肉眼能分辨矿物晶体颗粒。

斑状结构 是岩石由部分大的矿物晶体(斑晶)和部分隐晶质矿物晶体或玻璃质成分(基质)组成。

喷出岩的构造

  1.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2. 流纹构造(可以看出原始岩浆流动的痕迹)
  3. 绳状构造(流动性较强的熔浆在冷却结晶过程中总是外部先冷却,内部尚未冷却的熔浆继续向前运动过程中,推动前缘已冷却但未完全固结的熔浆继续向前,形成像绳子一样的形状)
  4. 柱状节理构造(玄武岩在冷却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结构)

侵入岩的构造

  1. 块状构造
  2. 流动构造
  3. 带状构造

岩浆岩的分类

主要依据化学成分、形成深度和矿物成分划分

首先,根据Si02,含量(Wt%),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四个大类。

其次,再按形成深度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再其次,根据主要矿物成分划分。


地质地貌学概览


地质地貌学概览


地质地貌学概览


地质地貌学概览


地质地貌学概览


地质地貌学概览


地质地貌学概览


地质地貌学概览

沉积岩

在地表和接近地表条件下,原有岩石的风化剥蚀产物在原地或经过搬运,沉积和压固而形成的岩石。

  1. 形成过程:压固作用(压实)。胶结作用(大颗粒之间充填小颗粒物质,使其粘结得更紧密,大颗粒为碎屑,小颗粒为胶结物)。重结晶作用(小的矿物晶体颗粒生长变大,变成一个大颗粒的过程)
  2. 沉积岩中的矿物分为两类:

碎屑矿物也称继承矿物,是抵抗风化能力较强、母岩机械破碎后被保存下来的矿物,如石英、长石、白云母等。

表生矿物 包括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和氧化物矿物,它们可由原生矿物转化,或从胶体溶液中结晶出来形成的。

沉积岩的结构

指组成沉积岩组分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其结构类型取决于岩石的形成作用。

由母岩机械破碎作用的产物经胶结形成的岩石具有碎屑结构。

以母岩化学分解过程中新形成的,以粘土矿物为主构成的岩石具有泥质结构。

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化学结构。

由生物遗体或生物碎屑组成的岩石则具有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构造

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所反映的岩石外貌特征。

层理构造沉积岩的物质成分、颜色、结构沿着垂直于层面的方向上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野外沉积岩区别岩浆岩及某些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层面构造

机械运动或生物活动在未固结的沉积物表面留下的痕迹,被后来的沉积物覆盖,并保留在层面上的构造现象。

(1)波痕

(2)生物痕迹

(3)泥裂


地质地貌学概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岩浆岩   地质   地貌学   沉积岩   地壳   岩浆   矿物   晶体   岩石   地球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