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北京最大的回族同胞聚集地

牛街位于宣武区中部,长660米,宽24米,呈南北走向,因附近居住的大多是回民,于此贩卖牛羊,逐渐形成集市,由此得名。

牛街,北京最大的回族同胞聚集地

90年代牛街

牛街辽代以前称为柳河村,或柳湖村,当时这里地势低洼,有大面积的水塘,且柳树成荫,因此得名柳河村。后来河湖消失,逐渐形成街道。后成为回民的聚居地,所以牛羊肉的交易量很大,成为专门进行牛羊肉买卖的集市,明代时称为牛肉胡同,清代改称牛街。

牛街成为回民的聚居地可追溯至辽代。据《辽史·表》记载:“辽代与回鹘和回回大食部来往甚繁,伊斯兰教由此传入燕京”。而公元13世纪时,蒙古族人的崛起,远征西亚和东欧,有大批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被迁徙东来,人数多至数十万,其中一些人还被编入蒙古的“探马赤军”中服役。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许多来自西域的军士就在中国定居下来。柳湖村附近有一座土埠,当地人俗称此地为“冈儿上”或“岗儿上”,当时来自西域的回族人就在冈儿上居住。

明代时回族人中在朝廷内做官为宦者都居住在内城中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两地,而岗儿上的居民则多为商人、屠户和普通百姓。清兵入关后,将原内城的居民都赶到了外城,内城专供满族人居住,于是原内城的回民也都到岗儿上来落户,使得岗儿上成为回民最大的聚居地。如今的牛街仍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族同胞聚集地,周围居住着穆斯林群众约1万多人。

礼拜寺,位于牛街中段东侧,原名鲁定君之寺,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回教寺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回民每逢周五的圣日都要到这里来祈祷。

牛街,北京最大的回族同胞聚集地

三十年代的牛街

礼拜寺位于牛街中央,坐东朝西,其规制宏丽,古雅素朴,严谨壮观。寺据传始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年),为当时入仕中国的阿拉伯学者纳苏伦丁主持建造。自此之后,经历过多次维修和重建:明代正统七年(144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成化十年(1474年),明宪宗赐名为“礼拜寺”;清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建成今状,康熙皇帝亲题匾额“敕赐礼拜寺”。1955年、1979年人民政府两次拨款进行全面修缮,并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街礼拜寺占地4523.5 ,其建筑布局为集中对称型,最前为古老而美丽的望月楼,高约10米,为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望月楼平面呈六角形,四面有窗,外侧上檐正中悬“牛街礼拜寺”匾额。楼两侧各建一座方形碑亭,亭内立有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用汉、阿拉伯文字刻成的《敕赐礼拜寺》石碑。正门两旁各有两座掖门和便门,门外有四柱三楼的木牌坊一座,檐下悬“达天俊路”匾额,大影壁原位于路西,后牛街改造将其置于路中间隔离保护,长40米,高5米,厚1.4米。望月楼、木牌坊、大影壁、碑亭共同组成了礼拜寺庄重、瑰丽的入口。

寺内共有三层院落,第一层院落有南、北房各三间和一座小楼;第二层院落是礼拜寺的中心,有南北讲堂、南北碑亭等建筑,中心偏东是两层楼台式的邦克楼,东侧是议事大厅和礼拜大殿。礼拜大殿坐西朝东,五楹、三进、七层共42间,总面积达600平方米,装饰精美,宽敞宏丽,可容纳千人同时礼拜。大殿的西面有窑殿,象征着圣地麦加,因其内部穹窿结构状似砖窑故名,殿顶藻井绘有红地沥粉贴金西番莲缠蔓图案。窑殿西北侧有木制宣讲台,是聚礼日或节日教长讲经说道的地方。礼拜大殿内的梁架结构及天花板上,均施以博古、彩绘和用阿拉伯文字组成的图案。邦克楼又称宣礼楼,为做礼拜前高声念“安赞”,登楼召唤教民来做礼拜所用。第三层院内有东西两座筛海坟(筛海是阿拉伯语译音,指伊斯兰教中有很高学识和修养的人,也可解释为“长者”),据碑文记载,这两人是在宋末元初时来礼拜寺宣教讲学,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和二十年(1283年)相继去世,后葬在此地。

牛街,北京最大的回族同胞聚集地

牛街开斋节礼拜活动

如今,礼拜寺已成为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和中外友人参观、旅游、考察、学习的著名景观之一。牛街也已改造完毕,两侧建成了住宅小区,并辅以文化广场、幼儿园、学校、医院、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牛街、礼拜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灿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回族   柳河   伊斯兰教   碑亭   阿拉伯   辽代   回民   院落   明代   北京   同胞   礼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