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杨家峪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杨家峪村位于斋堂镇东南部深山之中,四面环山,村域面积7.09平方公里,聚落整体形状如一只蝎子样。据明代一残碑记载,该村始建于辽代,最初为杨姓族群部落,最兴旺时在清末民初,当时人口也不过百户。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杨家峪人户不多,却集聚了古道文化、宗族文化、道教文化及建筑文化等众多遗产,堪称是原生态古山村中的精品。杨家峪人淳朴、勤勉、善良,因自古有尊儒奉道的民风,所以有“耕读之村”、“长寿村”、“姝女村”和“明清古建筑村”等诸多美誉。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杨家峪自古便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之村,村内有供奉龙王、树王、虫王的庙宇和保存完好的贞节匾,而升官喜报、炕上书桌、碾房题字等古迹更是体现了这个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没有怎么经历过战争,杨家峪是斋堂古建民居保存最完好的村落之一。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苇子水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沿109国道,顺着永定河谷,进入雁翅古镇,在芹峪口检查站右转6公里,即来到京西太行山深处寂静的明清古村——苇子水。这个可和“爨底下”相媲美、同根的古村,原名“苇滋水”,据说是因为原来村中有一东西走向的大水沟,常年流水,芦苇茂盛,而称之“苇滋水”;如今水沟干涸了,芦苇也没了,村名在人们的流俗之中就演变成“苇子水”。苇子水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龙八盆之中,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有5座基本完好。村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河上架有13座桥,其中5座水泥桥,8座石桥。随河沟宽窄变化,桥身的长短随之变化。石桥的建筑材料均为石头,沙子,大灰,形状多为拱桥。材料简单,一般就地取材,石头块头不大,经过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而形状各异。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苇子水村的民居分布在九条山沟中的山间盆地上,沟盆之中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其中,5座基本完好。这些院落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古朴厚重的建筑风格,比较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乡村面貌。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苇子水村有文字可查的最早记载为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据说自明朝该村宗祖高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历经600余年繁衍,百户同宗,无其他杂姓混入,几十代人辈辈传衍,家族谱系清晰明确。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村民友善互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生活宁静、平和、安详、自然。该村人文景观很有特色,由于地形是盆地构造,自古就有九龙戏金盆之传说,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龙八岔之中,每一条沟岔中都依山建有明清四合院,虽历经磨难大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其鲜明的明清风格让人倍感世事沧桑。这些朴素的古建民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俗文化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除此之外,村中一榆两槐四古柏,菩萨庙背靠着龙王庙,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以明清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给发展民俗旅游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苇子水村不大,村子沿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而建,沟口即是村头。村头的石桥旁,耸立着一颗百年老槐树。岁月风雨的侵蚀,掏空了老槐树的躯干,远远看去,它就像一个佝偻着身躯守立在村头的老人,向过往的行人叙说着自己的沧桑:这个宗族源自山西洪洞。老槐树是苇子水村的标志。一条用山石垒砌,深宽近两米的流水沟,沿着山沟从村头延伸到村尾。水沟上每相隔不远,就砌有一座石桥,供行人通行。这样的小石桥一共有十二座。苇子水村的石桥在桥梁建筑上也是别具特色的。所有的石桥都不是石条铺砌,也没有桥墩,全靠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发券垒砌而成,并且石桥的券拱弧度不一,最小的仅有5度。沟是干涸的,听村中老人介绍,以前沟里常年水流丰沛,芦苇丛生,苇子水村因此而得名。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苇子水村历来有“一榆两槐四古柏”之称。“一榆”是棵龙爪榆,数百年来它一直庇护着一座四合院。“两槐”除了村头的参天古槐外,村中的另一株槐树矮小得有些可怜,树干只有拳头般粗,可它却与村头的槐树同龄。听村中老人讲,几十年来就见它这般大小,像这个村子一样,不曾有过多大改变。“四古柏”傲立于四处山头,它们却生长在一条直线上。

燕家台村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曾名为二龙台,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群居住。村子坐北朝南,这里有独特的峡谷龙门涧,有历史文化遗址张仙洞。自然风景优美,文化韵味独特。燕家台村坐北朝南,村北坡上有古长城,还有个山口叫“老坡口子”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对面山与山之间有条深堑,上搭窄桥,因桥很窄,称之“步桥”。有两条河自东、西龙门涧奔流而出,将燕家台环抱其中,犹如“二龙戏珠”是风水极佳的好地界儿。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村后曾有官兵驻扎,故称“官山”。松树坨因古松茂盛而得名,传说松树坨是条卧龙,挖土露出石头岗子,所以又叫“岗子岭”。燕家台村附近有诸多的奇观异景,大壑深幽,造化神奇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燕家台村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金元风格古宅民居。从院落中的影壁及墙腿石雕、门墩石都能够感受到燕家台村古老的民俗民风,反映出百姓世世代代期盼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据说1882年的正月,河北省张家口狼山“山西梆子剧团”的著名艺人袁老疙瘩来到了燕家台,在燕家台献艺后,教村里的艺人唱戏。这样,燕家台的河北老调和山西梆子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燕家台梆子。

记忆中的北京(4)-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门头沟区)

感谢阅读,动动小手,整理不易,点赞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洪洞   门头沟区   苇子   古柏   村头   民居   石桥   明清   村子   完好   北京   四合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