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吗?传说中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人见人爱的那种,要来一打不?

我们也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说:“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把他(她)往哪个方向带。”因为,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玫瑾教授是谁?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幽微的人性》和即将跟大家分享的《心里抚养》这本书。

你有吗?传说中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下面由我给大家分享书中给出的几个观点: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亲自养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才更具有管束资格

只有通过父母的亲自养育,建立起来的情感才能更深厚。孩子对父母就会形成一种依恋关系,有了这层依恋关系,从而更具有管束孩子的资格。

李玫瑾教授说:“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作者认为,后天形成的行为或反应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行为的第一次产生,会对性格形成很大的影响

当孩子第一次打人、第一次撒谎时,如果当时不制止,或者事后重复发生该行为时再进行制止的话,效果就没有第一次发生就阻止的效果好。

俗话说:“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就是第一次产生了不良行为,没有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的话就容易重复第一次产生的行为。就像小孩刚开始只是感冒咳嗽,不吃药控制就有可能变成肺炎。

2.凡事与人互动的行为发生的时间越早,对成年后的性格影响也越大

如果婴幼儿刚醒来,或者随时身边有人的情况下,婴幼儿的情绪会稳定些,一般不会哭泣。

相反,要是醒来身边无人的情况下,就会哭得很伤心,缺乏安全感的痛苦心理无法得到及时抚慰。

3.与人互动的关系是否稳定,抚养人互动模式是否一致,对其成年后的性格影响也很重要。

俗话说:“在哪家朝哪家。”一般孩子会跟抚养人的生活习性或者性格相似。如果抚养人更换后,孩子的性格也会有所变化。

母女牵手过马路,在生活中本是一种常见行为,但在张爱玲和她母亲之间,却因为这个细微的动作而倍感尴尬。

你有吗?传说中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张爱玲还说:“长大后要把二婶(即母亲)教育花费的钱还给她。”

母女之间明明应该是最亲近的人,为什么却无法真正的靠近?

原因有三个:(1)张爱玲早年由保姆何干带大,又因为过寄给另一房,所以叫自己的父母为二叔二婶,与母亲聚少离多(2)父母亲离婚后,跟随吸鸦片的父亲和恶毒的继母生活(3)花季少女时期跟随新思想的母亲和姑姑一起生活。

频繁更换监护人,导致张爱玲与监护人之间心里距离增加,严重缺乏安全感。

4.人进入青春期性格基本形成,到成年后性格基本稳定。

受封建社会影响,保姆们地行为变相地告诉了张爱玲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以至于成年后的张爱玲思想和人格都非常独立。又因为频繁更换监护人,形成她敏感又寡言的性格。

0 6岁是孩子的依恋期,这个时候,张爱玲依恋的是保姆何干,而保姆本身是属于佣人,不会像父母那样对待孩子。对张爱玲要求严格的母亲,又因为跟她父亲的观念不合离家出走,所以跟孩子聚少离多。渐渐地在张爱玲的心中,跟她的亲人们谁也不亲。

古有:“小时候不育,长大了是个弯乔木。”今有,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说:“你把他管好了,长大了就知道好处了。”由此可见,这可是古往今来的优良育儿经。

二、延迟满足感,锻炼孩子的耐性

记得郭德纲在被采访时说:“他儿子小时候吃饭都要等师兄弟们先吃,完了郭麒麟才能吃饭。”因为郭德纲的徒弟们都是寄宿在师傅家。

你有吗?传说中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现在活跃在公众面前,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郭麒麟相声也说得好,戏也演得好。一切的优秀都是有迹可循的。

培养孩子的耐心,要从这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有时候更要“狠”得下心来。现实是,现在的我们既要想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又怕让孩子吃了苦痛。这样的方式不可取。

三、早年吃苦,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

郭德纲在育儿方面曾说过,“等我把他欺负够了,在社会上才没有人欺负他。”他口中的“欺负”并不是真的欺负,只是给他立规矩讲原则,话糙理不糙。

郭麒麟在娱乐圈也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从而获得粉丝的一致好评。

无独有偶,钟南山一岁多时就经历日本侵略中国。小小的身躯被压在一片废墟下,还是他的外婆救了他。

你有吗?传说中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钟南山爷爷因为酷爱游泳,小时候下河洗澡被他父亲责骂。直到现在,他80几平米的家里也设置有一个小小健身房,常年的运动才有强健的体格。

曾经的苦难都变成了他脚下的垫脚石而不是畔脚石。又因坚持热爱运动,才让他在80几岁的高龄还能够从事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才有了疫情之初,奔赴武汉的担当。

之前提到《心里抚养》这本书中的三个点总的来说:

首先是通过亲自养育,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才更具有管束资格;然后是延迟满足感,锻炼孩子的耐性;最后一点,也是家长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点,让孩子早年吃苦,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早年吃苦,就是教育讲座常常提起的挫折教育。书中故事均来自生活当中的真实事例,且看李玫瑾教授的科普知识书籍《心里抚养》娓娓道来。

写在最后: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人生没有白吃的苦,只为了让后来时更甜;更没有白走的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想要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就要往那个方向去引领。

正如网上那句名言:“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做引领。”愿你我,通过学习都能成为一流的父母,养育出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麒麟   孩子   监护人   传说中   早年   中国   保姆   性格   母亲   父母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