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江南一绝(连载)丨为何称延福寺为“江南一绝”

来源:武义融媒体中心-武义新闻网

第二章 古寺探秘

千年古刹 江南一绝(连载)丨为何称延福寺为“江南一绝”

幽幽延福寺,深居桃溪中;

多少江南雨,依然存古风。

元延祐四年(1317)重建延福院正殿,到现在已经历了近700年时光。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几千年来一直如此。木构建筑用的是有机材料,它的损坏表现为糟朽、腐烂。在我国干燥的北方,有上千年历史的名刹古寺并不少见,但在潮湿多雨、还经常有台风等光顾的江南,木结构的殿宇建筑能完整保存700年则绝非易事。

在江南多雨潮湿、台风肆虐、白蚁横行的环境下,木结构的延福寺大殿何以能走过700年时光?在延福寺的斗拱梁柱间,到底还隐藏着多少秘密?

一 江南一绝

在江南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延福寺大殿是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元代木构件斗拱建筑;延福寺大殿虽为元构而有宋貌,既有江南建筑的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在建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由此,延福寺大殿素有“江南一绝”之称。

延福寺大殿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相衔,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承托起整个殿堂的屋顶。这样的构架整体性强,富有弹性,坚固牢靠。与此相类似的元代木结构寺庙建筑,目前江南仅留下三座:金华“天宁寺”,上海真如寺,武义“延福寺”。

金华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创建于北宋大中祥年间(1008—1016),赐名承天寺。宋徽宗崇宁年间改为崇宁万寿寺,政和年间(1111)称今名。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赐名报恩光寺。元代仁宗延佑五年(1318)重建,明正统时修复,名为天宁万寿寺。现存大雄宝殿,通称为天宁寺大殿,保存了元代原貌。殿内斗拱多达数百,状如飞鸟,人称“百鸟朝凤”。殿内有的柱子距今已有千年,有的梁袱、斗拱距今也有800余年,这对研究江南从宋代到明代这一过渡时期建筑结构的演变,具有极为珍贵的实证参考价值。

上海真如寺位于上海普陀区真如镇北首,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为上海著名的佛寺。真如寺大殿是上海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构。寺庙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建,并改名为“真如寺”。大殿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

延福寺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延福寺大殿的建造年代为元延祐四年(1317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珍品。延福寺大殿历史上虽经过多次维修,但均未改变大殿的元代风貌,至今主体结构还都是元代遗物。延福寺大殿有许多与其他浙江元明建筑相同之处,但因延福寺大殿是目前已知的江南最早的元代遗构,因此这些相同之处更成了江南木构技法在这方面最早的元代实例,例如栿上蜀柱下刻鹰嘴与金华天宁寺正殿如出一辙,是江南最早的鹰嘴实例,而弓形劄牵成为明清建筑中弓形单步梁的先声。又如梁架作草架状并置于平榑之上,山花出际大,使山花板的收山尺寸距正心榑半檩径,颇似后代做法等。延福寺大殿斗栱的配置与做法与北方宋元建筑斗栱的较规整的做法差异甚大,因而当年看惯了北方宋元遗构的梁思成夫妇在看了延福寺后,得出了“实为罕见之孤例”的感叹。此后,后辈学者经过数十年中多次的调查与研究,在浙江等地又发现了其他元代和明代的建筑。在这些江南的遗构中,也发现了与延福寺类似的做法,延福寺已不再是孤例,而是作为代表了江南斗栱形制的较早的珍贵实例而存在。大殿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尤显珍贵。

目前江南存留的三座著名元代木结构寺庙中,金华天宁寺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上海真如寺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延福寺大殿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以延福寺大殿的建筑年代为最早,称其为“江南一绝”,名副其实。

(未完待续)

作者:陶鸿飞

编辑:钟琳莉

审核:朱伟跃

监制:陶鸿飞

本文来自【武义融媒体中心-武义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江南   多雨   斗拱   弓形   木结构   古刹   元代   大殿   上海   年间   千年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