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近年来,一位原国乒陪练、现主力选手的发展轨迹引起了球迷朋友们的广泛热议,因为此人在国内比赛与国际比赛的表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他就是——周启豪。

在2020年的国乒队内直通赛中,周启豪已经崭露头角,击败两大奥运冠军马龙、许昕,最后输给樊振东获得第二名;而2021年的国乒队内直通赛,周启豪更进一步,连赢三位世界冠军主力梁靖崑、马龙、樊振东夺得一冠,让人刮目相看。

然而在国际比赛中,周启豪的表现却相当糟糕,以2021年的三场外战为例: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而假如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周启豪过往的外战记录,同样是惨不忍睹,不是资格赛没出线,就是正赛很快折戟沉沙,这样的成绩与其在国内比赛中“大杀四方”的表现大相径庭。

所以许多球迷评价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不能说是恶意批评。考虑到周启豪以前在队内的位置,许多人也不禁发出感慨:难道陪练选手就真的这么难翻身?

本文不打算在这里翻历史的旧账,而是更多希望从技术的角度来剖析周启豪内、外战表现差异巨大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对其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展望——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一、周启豪凭借什么技术做到“内战内行”?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于:周启豪能打败如此多国乒顶尖高手,必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而通过多次比赛的战况,我看可以看出周启豪的技术风格与当今乒坛流行的“正手不弱、反手超强”体系有很大区别,因为他是典型的以正手为核心的运动员。

众所周知,在2008年国际乒联推行无机胶水改革之前,世界乒坛有半个多世纪时间都是盛行正手包打天下、反手过渡辅助的技战术套路,王励勤、马琳是最后的典型代表。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但随着无机胶水改革的推行,由于击球旋转、速度不断衰减,所以在正、反手杀伤力都被大幅度削弱的情况下,更多运动员会倾向于使用体能消耗更小、动作隐蔽性更强、瞬间发力更快的反手技术来致胜。

尤其在台内拧拉技术得到推广后,反手拧拉能够比正手挑打更具有威胁,这也让大部分正手超强、反手一般的运动员吃了大亏,而张继科等人则成为了新时代的宠儿,否则除非是马龙这种正反手都很均衡的“六边形战士”,一般“正手利”的运动员都在新时代难站稳脚跟。

然而这并不能否认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便是现在,充分发力的正手无论是速度、力量、旋转仍然会强于反手。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之所以大家现在更倾向于使用反手,是因为正手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发力机会——相对而言,正手要求整个身体甩开一个更大的幅度来进攻,所以我们会看到周启豪在比赛时习惯性退台,而这也是为了给正手腾出更多的发力空间、更长的蓄力时间。

以前刷有机胶水的时候这么做可以一板直接打死对手,现在却未必能做到,那么大家如此费尽周折是何必呢?且不说体能消耗太大不利于持久战,如果正手发力不充分,运动员又可能因为侧身太狠而暴露出太大的正手空档,然后被对方轻轻松松突击成功。

比如下面这板球,就是周启豪刚准备侧身就被樊振东发现,随后反手抽直线打得对方措手不及,这也是当年马琳等直拍选手最怕的套路: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既然如此,周启豪为什么就能如此收放自如地使用自己的正手技术呢?

原因很简单:在国内比赛中,由于对许多队友、尤其是主力选手的击球习惯非常熟悉,所以他能够非常大胆地组织正手进攻而不用顾忌太多,反手也不必考虑太多稳定性、只要发力搏杀即可,于是便打出了非常高质量的两面弧圈球,从而压制住了马龙、樊振东等人。

比如下面这板球,马龙正手一出动周启豪就准确判断了其落点,随后自己正手就反拉成功: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再比如下面这板球,周启豪在与马龙相持中对反手的使用就完全没有追求什么稳定性,即便退到中远台了还敢直接发力爆冲反拉,这明显是对马龙回球的旋转与力量非常熟悉才敢出手: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一般人不敢像周启豪这样对付马龙、樊振东,不外乎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没有他那样好的正手技术,二是因为未必有他那样了解国乒主力。

而周启豪的正手技术确实好,且常年给主力当陪练,所以能够更加容易预判对方的出球习惯,随后大胆侧身用质量更高的正手来突破对手防线,赢得主动权。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非常容易理解周启豪为什么会出现“外战外行”的问题了。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二、周启豪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如果我们将前面分析的内容进行反向思考,就能够很快得出周启豪“外战外行”情况发生的技术方面根源:

首先,周启豪的正手技术虽然好,但之所以能突破对手的防线,主要还是靠击球质量来强行突破,而不是类似马琳、马龙那种打节奏、落点与旋转变化,然而外协会、尤其是欧洲运动员的正手动作虽然普遍难看,但力量比周启豪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不怕硬碰硬。

尤其当周启豪习惯性退台的时候,欧洲人就更开心了——中远台上旋球相持对拉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以往和中国运动员打的时候就怕近台控制不住被抢攻,结果周启豪反而是主动退台,这不是正中下怀了吗?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其次,由于周启豪过于偏重自己的正手,所以反手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在与国乒主力对抗的时候,他可以“有恃无恐”地使用自己的正手来拉穿对方的防线,但是遇到外协会运动员正手吃瘪的时候,反手就不得不顶上去,但结果呢?

外协会(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普遍都是以反手为特长的运动员,这就让周启豪非常难受了:正手特长发挥不出,反手漏洞被明显放大,在国内他可以不管不顾地反手直接爆冲,可出国后面对的都是超强反手运动员,自己的质量跟不上,稳定性又不够,这就很难打了。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最后,周启豪打内战的时候非常熟悉队友的球路,那是因为大家在国家队的时候朝夕相处,每隔一阵子就会去参加内部的直通赛、热身赛,或者哪怕是日常练习或者当陪练,也能慢慢摸清楚马龙、樊振东等人的打球规律。

但是外协会运动员一年下来也见不到几次,这次交手了下次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再加上周启豪长期不是主力选手,所以平时更难获得主力的待遇、让教练组花大量时间为他专门研究对付外协会的技战术,一切不熟悉之处大多得靠自己摸索,这就比打内战难太多了!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总结

中国乒乓球队竞争激烈是举世公认的,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拿到直通赛的冠军,周启豪的能力仍然是值得大家肯定的——内战能赢球当然也是水平高的表现,不然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做到这些呢?

而且周启豪不仅仅是赢了一两次,而是连续在两年时间内突破了国乒几乎所有的世界冠军主力,那么刘国梁和教练组选择他去参加世乒赛也是无可非议的:所谓队内选拔,不就是打内战吗?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周启豪现在打球属于技术能力有余,但战术头脑不足的阶段,如果继续深究的话,根源还是在于他在队内长期处于陪练位置,所以打球的思维也比较僵化,不能针对不同的对手制定不同的策略,赢球的套路太过单一。

而且平心而论,周启豪目前还只能算是黑马而已,与主力选手交手的次数也有限,赢球的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他能稳定和主力打成哪怕是三七到四六开的胜率,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内战”高手,所以目前已有的样本参考性有限。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不过我们能因为周启豪现在的不足而将其前途“一棒子打死”吗?个人认为是不必要的。诚然,周启豪的年龄已经不小(24岁),外战表现也确实不佳,但也必须意识到另外两点:

所以周启豪的命运,终究还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今年刘国梁和教练组将他送入了主力行列,已经非常对得起他的努力了,结果自己没把握住机会,那么下届世乒赛的时候还会有他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加油啊!

本文仅为作者全言的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国乒陪练难翻身?浅谈周启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技术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陪练   内战   外行   斯洛文尼亚   正手   世乒赛   技术   内行   运动员   选手   主力   原因   周启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