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与《红色中华》的故事

文/李燕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诞生于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以编辑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李一氓曾负责编辑《红色中华》。

李一氓与《红色中华》的故事

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

《叶坪老樟树》

原苏维埃中央办公厅后大樟树数株,皆三数百年物,现仍极茂盛。一九三二年秋冬之际,兼理《红色中华》编辑事,于发稿日必乘马自瑞金至叶坪,常系马树下。

屋后百年樟,盘虬散木香。

随枝系战马,纵笔听寒螀。

久别如亲故,感怀益劲苍。

重来绵水老,难以纪流光。

这首《叶坪老樟树》是爷爷李一氓于1962年,三十年后重访瑞金时所作(收于李一氓著《击楫集》),旧地重游,触景生情,是对当年在叶坪编辑《红色中华》情景的回忆和感怀。

李一氓于1932年10月,经党组织安排从上海白区辗转来到江西瑞金,接替李克农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长,同时还兼任《红色中华》的编辑工作。《红色中华》从第36期至49期由李一氓负责编辑,历时三个半月。

李一氓与《红色中华》的故事

当时,李一氓住在国家保卫局所在的瑞金城,《红色中华》编辑部在叶坪中央政府所在地,两地相距约十里。李一氓每星期六下午从瑞金骑马去叶坪,所谓编辑部就是在中央政府大厅里找个地方,晚上随便找一个空房间过夜,第二天再工作半天,吃完午饭发完稿儿,才又骑马返回瑞金。

那时,不仅条件简陋,而且人员缺少,李一氓编辑《红色中华》的这段时间,刊物处于草创中,还没有成立编辑委员会,他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儿司令,从组稿、写稿、校对、排版都是亲力亲为。当时还没有无线电来接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国内外的消息来源都是从白区报纸剪下来,然后加以选择、拆分或合并,再根据八个版面加以安排,加上标题和副标题,最后,根据新闻情况,选择题目,写一篇社论,例如,第37期的社论《在新的胜利面前—财政经济问题》,第48期的社论《开展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出卖中国民族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除了编辑,李一氓共撰写了8篇社论和2篇专论。如果有什么疑难要解决就直接向项英报告,项英当时主管政府的日常工作。这期间李一氓曾染上了疟疾,他后来回忆,“发病的时候,也还得去叶坪,因为不去就没有别的人去编了。骑在马背上有半个多钟头不是味道;到了叶坪,坐下来剪剪糊糊,抄抄写写,更不是味道。”好在那时年轻,最后坚持下来了。

瑞金时期,《红色中华》的负责人先后有周以栗、王观澜、李一氓、沙可夫、杨尚昆、任质斌、瞿秋白,他们任职时平均年龄只有30岁,年轻的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以满腔的热忱,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兢兢业业,为办好这份报纸贡献了青春才华,很好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红色中华》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共出版了240期,成为了苏区时期报刊杂志中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报纸刊物。李富春在《“红中”百期的战斗纪念》中称赞说:“‘红中’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和苏维埃工作同志学习!”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红色政权建设的记录者、宣传者,更是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早期的见证者。

《红色中华》从创刊起,就经常刊登毛泽东、周恩来、项英等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人论述建设健全苏维埃政权重要性的文章,指导基层苏维埃政权建设工作的开展。其中,毛泽东同志发表的署名文章和以其名义签发的政策文件约有200篇。

自从1933年7月确定8月1号为中国工农红军建军节后,《红色中华》刊登了大量对“八一”节的宣传纪念材料,许多八一南昌起义的亲历者也纷纷撰稿发表在《红色中华》的“八一特刊”上。李一氓也撰写了文章《南昌暴动的故事》,刊登在第97期。当时南昌起义仅仅过去六年,这些文章的论述或记述是真实可靠的,《红色中华》为中共党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红色中华》对凝聚民心,唤起工农发挥了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红色中华》培养了许多工农通讯员,成为新闻干部成长的摇篮。1933年8月10日《红色中华》报创办100期时,李一氓发表署名“氓”的文章《论目前“红中”的任务》,鲜明地提出如何培养新闻干部,开拓苏维埃政府的新闻事业:“‘红中’应建立自己能够指挥和训练的通讯员,及自己整个的通讯网……另外我们用函授方法,来教他们的新闻学,如何做社论,如何写消息……要这样来创造苏维埃的新闻干部……《红色中华》不仅是报纸,而且是学校,从事这一部门工作的干部的需要,已经放在了我们新闻政策的议事日程之上”。

原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停在红军长征前的第240期,新中国成立后,一张残破的《红色中华》第264期被发现,这意味着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至少又坚持出版了24期《红色中华》报。时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的瞿秋白作为苏区时期最后一任红中社负责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依然坚守在苏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领导工作人员继续出版《红色中华》,这样可以表示中央还在这里,以便迷惑敌人。这24期《红色中华》,在稳定苏区人心、迷惑敌人视听、迟滞敌人行动、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了红中社留守人员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是中国革命新闻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悲壮历程。

在新华社庆祝九十华诞之际,追亿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辈,他们的奋斗与牺牲精神必将成为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红中   苏维埃   中华   樟树   瑞金   红色   苏区   社论   编辑   故事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