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前言: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在我们广袤的的土地上,曾发生过无数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代人兴起,一代人倒下。或许你认为的东北在历史中是一片蛮荒之地。其实不然,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北至俄罗斯,东至朝鲜半岛,南至辽宁,西至吉林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图片来自共享百科仅作参考,不代表笔者观点)

一、因缘际会,豪杰辈出

“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这么描述经过几朝发展的渤海国,称其为“海东盛国”。自698年大祚荣建国至926年契丹灭国共经历了二百二十八年。在这短暂的二百多年里,渤海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只可惜,渤海国人并没有留下自己所写的史书,以至于后人仅可以通过中俄朝韩日所著的文书里窥探一二。我们现在只能期待未来有新的遗址被发现,渤海国人自己所书能重见天日,以解开渤海国之谜。

  1. 东北局势

当我们追本溯源探寻渤海国的历史时,要从建国之初东北的环境讲起。早在黑龙江的松花江一带就生活着部落民族:肃慎(所谓通古斯人种,实则肃慎一族为满族的祖先)。肃慎经过繁衍生息,发展出了诸多部落,多以居住的山川河流命名。到了唐代,肃慎的后代被称作“靺鞨”,共有七个部落。靺鞨一族盘踞松花江,《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九十九下》提到“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可想而知除了东部沿海,靺鞨族的左邻右舍都是强敌。其中靺鞨部落北部有一个较为有名的部落叫粟末靺鞨,接壤高句丽。《隋书》所提及的是粟末靺鞨与高句丽接,而《新唐书》中则记录地更加详细,说粟末部挨着太白山,在粟末部的东部是白山靺鞨。这个白山靺鞨正是依附高句丽存活的。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668年,唐朝联合新罗合力消灭了高句丽王朝。失去了大靠山的靺鞨一族已无强国可托。唐王朝令靺鞨及高句丽遗民迁去营州即辽宁朝阳接受管辖。此时的唐朝即将迎来第一位女帝。武则天执政时期,契丹李尽忠反叛,杀了营州都督,靺鞨部落的酋长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趁乱跟着造反,携一众往东撤,回到太白山附近。

唐王朝凭借雄厚的实力,试图和平解决地区纷争,赐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为“震国公”和“许国公”。可乞四比羽拒不受命,对大唐的赏赐嗤之以鼻。或许是李尽忠的反叛给了乞乞仲象的勇气,但结局无疑是以卵击石。唐出兵击杀了乞四比羽。此时乞乞仲象也已亡故。于是,靺鞨及高句丽遗民等残众的命运交在了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身上。

  1. 大祚荣

大祚荣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他带领众人退居到东牟山。与唐将军李楷固斗智斗勇。698年,是唐王朝浓墨重彩的一年,也是大祚荣名垂历史的一年。这年天门岭之战爆发,大祚荣率数万兵力战胜李楷固。这场胜利成为了大祚荣建国的根基。

实际上,大祚荣的胜利也离不开突厥的干扰。突厥契丹与大唐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大祚荣所领部落的内外安定。大祚荣建“震国”,自称“震国王”,就很有作为帝王的自觉。首先是承袭了唐王朝赐给父亲的名号,并以此命国名,也算得上是对唐的示好。其次大祚荣建国后立马与突厥搞好关系,派遣使臣交好,防止其大开门户,让唐军一举覆灭其国。

据此,震国的领土南接新罗,东北到黑水靺鞨,整合民众十万余户。705年,武则天退位,中宗即位。唐中宗派出御史招慰,大祚荣将儿子大门艺作为质子送到长安。713年,睿宗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第一名始自这里。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二、小国也有大志向

1、大武艺

军事精英的大祚荣去世后,由同样是军事天才的儿子大武艺继承王位,承袭渤海郡王。大武艺在位的时候,有敏锐的军事嗅觉,黑水靺鞨越过渤海国与唐交好令他非常不适。黑水靺鞨当年并没有投靠高句丽,他们自己本身就很剽悍,英勇善战。黑水靺鞨结交突厥,大武艺并未发作,但是结交唐朝令大武艺如芒在背:双方结交必然要吞并渤海国。于是大武艺把弟弟从长安叫回来要打黑水。久居长安的弟弟深知唐朝实力,力劝哥哥不要以卵击石。这大武艺也是位杀伐决断的人,大门艺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因门艺不听调遣出兵,就要将其杀之。大门艺认清现实后转身投奔大唐。到大武艺死,他派出的杀手也没能除掉弟弟。

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大武艺不仅出手阻碍唐军与黑水结交,还从海上出兵进攻山东,军事扩张意图十分明显。大武艺巩固了渤海国的政权并扩充了疆土,为后来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继往开来

大武艺死后其子大钦艺即位。文王大钦艺与父亲的政策不同,频繁与唐朝往来。此后经历了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义、简王大明忠两代四王的发展,大祚荣的后代至此完成了历史任务退出舞台。大祚荣的弟弟大野勃四世孙宣王大仁秀即位,带领渤海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大仁秀开疆拓土,促进文化交流,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美名。

逐渐丰富的文化

普喋一族原本是没有文字的父系社会,依山傍水而活,夏天住草地冬天住洞穴。善制兵器,会做角弓和斗矢。后来经过历史的发展,吸收了汉文化,高句丽文化而逐渐强大。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竣工图——来自黑龙江政府官网)

1988年在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出土了一个高5厘米的纯金佛像。作为汉化强国的唐朝,具有极强的文化传播能力,佛教作为精神文化信仰被传入渤海国是很合理的。这座纯金佛像一说是渤海国制作,打算供奉给唐朝的礼物。从这尊小佛像可足以见得虽地处偏远地区但渤海国的实力并非如一个弱小的民族政权那般羸弱。在文化吸收方面,渤海国不断向唐朝派遣留学生,贵族去唐朝学习文化李智,将这些搬回渤海国并加以善用。为其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渤海国小金佛——图片来自黑龙江省博物馆官网)

在官制上完全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式。设宣诏省、中台省、政堂省,左六司、右六司、中正台等。三品以上穿紫色朝服配金鱼袋,手持象牙朝板。五品以上穿红色朝服配银鱼袋,手持象牙朝板。六品七品穿浅红色朝服,八品穿绿色朝服,手持木制朝板。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日本绘制的渤海国官服)

渤海国建立的五京:龙泉府、显德府、龙原府、南海府、鸭渌府。上京龙泉府位于宁安市,其遗址被找到并作出了复原,现在我们仍能看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古井和石灯幢。且龙泉府的建制仿造长安都城,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即便当年灭国之后,上京龙泉府被大火付之一炬,我们扔可以从这些建筑遗址想象一个生机蓬勃的时代。

三、创收!创收!创收!

“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馀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䌷,位城之铁,庐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都之李,乐游之梨。馀俗与高丽、契丹略等。”。《新唐书》里如此称赞道渤海国的特产,足见当时渤海国的物产种类繁多,且产有余,可作出口。

1、工具时代的农业和畜牧业

渤海国时期,铁器已经有了生产工具的性质,像铁铲,铁叉等。位城就是专业制作铁器的地方。正确使用工具使得农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渤海国的地理位置东部沿海,西部内陆。东部的湄沱湖渔业发达,西部可发展的种植业里栅城(珲春)可产大豆,庐城可产稻谷。这庐城稻每年还会举办割稻仪式,第一个稻献给佛祖,第二个稻献给唐皇,可见这庐城稻是多么的可口香甜。不知现在的东北大米能不能比得上一二。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所谓菟,有学者认为菟是方言,其本意就是东北虎。扶馀鹿,在南宋金富轼编纂的《三国史记》里有提到:“扶馀使来,献三角鹿。”按说法推论,扶馀鹿应该是和东北虎一样的珍稀动物。这率宾就是现在绥芬河附近,水土丰沃,自是能养出健硕的马儿。

2、纺织业

除了农业畜牧业发达以外,纺织业也初具规模。显州、沃州、龙州分别以麻布,棉布和粗绸著称。原本靺鞨一族就有制作麻布的传统手艺,随着金属工具的开发和纺织技术的革新,其麻布的水平也由粗麻进化成了细麻,可做贡品朝奉给唐和契丹。

3、外贸

有了如此富足的生产力,货物就会产生流通,随着流通量越来越大那接下来就会产生商贸,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群有了聚集地自然会促成城市的建设。国家也就是如此一步步建设起来的。

渤海国为了商贸往来便利,开设了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日本道等多个交通要道。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渤海国不止善于走陆路,还擅长走水路。日本道有全程用船的水路,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当时渤海国的造船能力和水运能力。

天时地利加上有李光玄等商人的加入,将渤海国的贸易往来变成了商业繁荣圈,直接促进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往来。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四、扩大影响,左右逢源

1、日本

渤海国的同日本的关系可以说暧昧又相互利用。渤海国与日本建交的时间各个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来自吉林的孙炜冉教授[1]认为在渤海国建国之前,靺鞨一族就已经和日本有所往来。在建国后,也就是727年,大武艺派遣武将东渡日本。由此开启了两国频繁的往来时期。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此时渤海国的掌权者是大武艺,这一年他在积极干预黑水靺鞨同唐王朝的友好建交。派出武将去日本建交很难不怀疑是前去请求支援的。

渤海国从建成到覆灭此间二百多年里,三十四次出访日本,日本方面则有十三次。渤海国因为周边强国环伺,担心黑水和唐联合,想要以外力求保护,是合理合情的。而日本可能则看重的是渤海国习得的唐文化。古代历法《宣明历》就是通过渤海国向日本传入的[2]。

看似过从甚密,实际上双方各有盘算。初期渤海国试图用日本牵制新罗,是武力需求。后期贸易往来频繁,是经济需求。看来,两个国家想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要在军事和经济上互相依靠才能长久。


[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5卷第5期,孙炜冉,《移民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的渤海人》,2014年9月

[1]津田左右吉《渤海史考》

2、新罗

新罗和渤海国的关系就有点复杂。早在白山靺鞨还臣服于高句丽时期,白山靺鞨就曾被高句丽王派去攻打新罗。祖上就是互相捅刀子的关系。渤海国建国以后,南边与新罗相接壤。在大武艺冒险犯唐之际,唐与新罗联手打击渤海国。双方成了互相防备、时时警戒的关系。文王大钦茂时代双方短暂保持过一阵和平的贸易往来。后渤海国势力日趋强盛,在军事上开始打压新罗。

五、唐朝覆灭,上京陷落

1、外无强国可依 内里忧患四起

唐太宗是唐王朝鼎盛时期,一举消灭了突厥,令其余各部纷纷转头向唐朝尽忠。后经历安史之乱,被按下的各部契丹、回纥等野心四起。唐末年,国力衰微,无法制衡周边各个少数民族部落。耶律阿保机乱世降枭雄,一统契丹七部。末世无力回天,唐王朝存活了二百八十九年而亡。中原大地进入五代十国。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渤海国之所以能建国成立,无疑是靠着大国之间的博弈。突厥和唐的矛盾,甚至黑水和唐的联系都能直接改变渤海国王的决策。归根结底,渤海国是在别人的争斗中获得空白之地才得以发展。如今,唐朝维持了几百年的和平瓦解了,多国制衡的局面分崩离析。并且与之俱来冲向渤海国的是一统七部力量的大契丹国。小小的一个渤海国根本不够契丹打。926年,契丹灭渤海。

而我们翻看《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罢。史书对于最后一任渤海王的记录所写甚少——哀王大諲譔。哀王时期向后梁朝贡,向对于契丹来说毫无威慑力的新罗求援。为谋生存,渤海国作出了最后一份努力。但诚然,宣王之中兴也是以和平的外部环境做底色的。而后续的几代国王并未对渤海国作出什么实政。国内的部落矛盾也日益激发。更有先于灭国就出逃日本的王公贵族。可悲可叹!

2、后代们的无效努力

契丹占据渤海国之后改国号为东丹国。渤海国遗民在自己的国土被异族人统领,内心是非常煎熬的。东丹国建立的第二年,就有渤海国人试图谋反。但都被契丹人残暴镇压。 后东丹国灭,渤海遗民想要复国也未成气候,所建的小国诸如定安国、大渤海等也逐一被契丹所灭。渤海国人或流于辽国,或流于高丽,或进入中原,或改名或换姓,最终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总结

渤海国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因为意外而生存的国家。当年若不是李尽忠的反叛,大祚荣的父亲,靺鞨族的酋长也不会发起叛乱。没有这场叛乱,就没有大祚荣的率众抵抗。没有负隅顽抗,就没有唐因突厥的干扰而放弃追击。没有这些因缘际会,大祚荣就无法立国。

尽管原本靺鞨一族就是打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虽然不能肯定地说他们是骁勇善战的猛士,但也绝不是备受欺压而不反抗的民族。我相信,即便是无所契机,历史也会给他别样的安排,使他们成就别样的命运。

天降猛男大祚荣趁乱整合兵力和民众,让原本要依附他国而存的靺鞨独立成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奋斗是多么重要!几代国王的努力使靺鞨族的渤海国赢得了“海东盛国”的美誉。毕竟,靺鞨一族至今都没有史料旁证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字。

文明的好处是使人向上的。渤海国一众的努力,让我们看到的是身为人类顽强的拼搏精神。汲取文化的养料滋润贫瘠的土地,诞生出来的必然是勃然成长的生命力。二百多年的历史固然短暂,可留给后人的精神却永垂不朽。至今还有不少学者在试图还原渤海国的音乐舞蹈。这是渤海国人努力的奋斗史,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这些不会随着大火消失,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几百年,几千年,哪怕没有文字传播,也会薪火相传。

时代不会为人停留,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渤海国打造了一个短暂繁荣的东北亚地区。他完成了他的使命。那我们这一代人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新唐书》

3、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5卷第5期,孙炜冉,《移民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的渤海人》,2014年9月

4、津田左右吉《渤海史考》


1、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5卷第5期,孙炜冉,《移民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的渤海人》,2014年9月

2、津田左右吉《渤海史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渤海   新罗   契丹   黑水   龙泉   王朝   突厥   武艺   日本   唐朝   短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