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打仗牛在哪里?三大用兵特点,造就了彪炳军史的一代战神

在我军历史上,“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杰出军事家,他在战场上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战例,立下了名垂后世的赫赫战功,因此在民间被誉为“战神”。

对于粟裕会打仗这件事,不少开国将帅都表示由衷地赞叹。

比如享有“军神”美誉的刘伯承元帅就曾对粟裕冠之以“我军最优秀的将领”这一极高评价(参见张震上将的《粟裕纪念文集》)。

在军事上向来“自视甚高”的另一位开国元帅林彪也在1947年华东野战军取得莱芜大捷后,发出“粟裕尽打神仙仗”这句耐人寻味的感叹。

那么,粟裕领军打仗到底牛在哪里?历来有不少军史爱好者、研究者对此做出详尽的阐述、热烈的讨论,小编不揣冒昧,也在此略抒拙见。

总的来说,粟裕用兵有三大特点,造就了这位彪炳军史的一代战神。

粟裕打仗牛在哪里?三大用兵特点,造就了彪炳军史的一代战神

一、粟裕用兵气魄极大

气魄大,就是有胆识,敢打大仗、硬仗、恶仗,敢打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仗!这正是粟裕作为军事家最让人叹服的地方。

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提倡“不打无把握之仗”,而林彪一般在“有了七成把握”的情况下才打。

可是粟裕在“最多只有五成把握”(出自淮海战役后林彪在与刘亚楼讨论时所做的评价)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指挥华东野战军打响了豫东战役。

尤为令人称道的是粟裕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所展现出来的大气魄。

淮海战役本身就是由粟裕率先提出来,并担任主要指挥员的。

粟裕打仗牛在哪里?三大用兵特点,造就了彪炳军史的一代战神

要知道,此役与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有所不同,因此它是国共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中的决战,无论哪一方都输不起。打输了,有可能沦为千古罪人;打赢了,那就是千古佳话。

身为方面军将领的粟裕,如果没有超人的胆识、非凡的气魄,岂敢率先提出在淮海地区与国民党精锐决战,而且是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与敌决战,甚至坚持要把这次战役往大里打呢!

我军打这场决战的难度有多大?论兵力,敌军80万,我军60万;论武器装备,敌我双方差距更大;论地利,大平原地区对敌方机动极为有利,我方根本占不到便宜;论后勤补给,敌方有飞机、汽车运输,我方只能依靠老百姓的独轮车……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军在战前都不占优势。然而在粟裕的积极请战并实际指挥下,我军居然把这场原本没有足够把握的仗打赢了,取得了干净利落歼敌55万之众的传奇战绩。虽然说淮海战役决非一人之功,而是中央正确决策、全军戮力同心的结果,但粟裕可谓居功至伟,这样的大手笔着实令人敬佩。

粟裕打仗牛在哪里?三大用兵特点,造就了彪炳军史的一代战神

二、粟裕用兵善出奇招

毫不夸张地说,用兵之“奇”是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上最大的魅力,也是他最让敌人觉得可怕的地方。

由于粟裕领导的军队长期处于孤军作战、远离中央的状态,处境一直比较困难,经常必须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打仗。

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作为指挥员别无选择,只能想尽办法出奇招、险招,否则就无法生存,更遑论发展了。

比如1935年初粟裕作为红十军团参谋长,率一支前锋部队返回赣东北苏区途中,只派出两个班的兵力吸收敌人的注意力,再利用夜暗虚实难辨的好机会,带领大部队巧妙地冲出了敌人的封锁线。

再如1948年6月的豫东战役,粟裕率华野攻克开封后,采取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奇招——主动撤出开封,随后率大军以“猛虎出洞”之势直捣睢杞地区,闪击区寿年兵团,再战黄百韬兵团,以“避实就虚”的奇招为豫东战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粟裕打仗牛在哪里?三大用兵特点,造就了彪炳军史的一代战神

三、粟裕用兵精于计算

不少军迷们都知道,粟裕每次打仗,特别是打大仗之前,通常会对作战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计算,有时会连续几天几夜反复计算,为的就是把每一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心中有数、手中有招。

可以说,他在军事指挥上既是一位大开大阖的战略家,也是一位锱铢必较的“精算师”。

最有说服力的战例莫过于由陈毅领导、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堪称是“庙算无遗策”。

在发起这次战役之中,有很多难题需要粟裕计算清楚。

比如,我军仅有5000多个战斗人员,如何对抗韩德勤手下的26个团、30000多兵力?

比如,如何让李明阳、陈太运这两股态度暧昧的势力不敢动弹?

比如,如何让附近据点的日军只是观望而不敢参战?

粟裕打仗牛在哪里?三大用兵特点,造就了彪炳军史的一代战神

比如,先打韩德勤手下的哪一股部队,才能对我军造成最好的局面?

比如, 如何以极其有限的兵力,对韩德勤的主力实施迂回甚至包围?

比如,以多少兵力黄桥,又以多少兵力机动作战?

再如,我方与敌方各条战线的指挥员分别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敌方攻防时有可能采取哪些战术手段?我方需要将弹药消耗和人员伤亡控制在什么样的水平?全歼敌方最强的翁达旅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守卫黄桥的部队可坚持多久?是否有余力参与后续对敌人的歼灭战……

当然,上述所列举的“数学题”可能不到粟裕所考虑的问题的百分之一,这绝不仅仅涉及到粗线条的战略战术,还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字推演,可以说是极其复杂的战争数学。

正是由于粟裕在战前的精确计算和对战术的准确把握,使得我军在黄桥战役中创造了歼敌11000多人,达到我方参战部队2倍的惊人战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豫东   淮海战役   军史   指挥员   敌方   气魄   我军   兵力   我方   战神   战役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