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到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敦煌,尤其是敦煌莫高窟!

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它的名声和名气有多大,它的地位和价值有多高,可见一斑!

以前对它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够,只知道敦煌飞天,尤其那个反弹琵琶,后来读了余秋雨的散文,又读了写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还特意去绵阳博物馆看了“敦煌艺术巡展”,慢慢对它有了比较多一些的了解和认识,便更加渴望有机会去看看。

虽然,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看了,但由于我对绘画艺术纯粹外行,加之敦煌艺术太过博大和精美,导游(讲解员)讲的我又记不住,当我要坐下来记录一下时,竟完全不知怎么写,那些太过宏大的场景(壁画),真的无法描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下面我只有简单粗略地记一下经过和见闻。

由于莫高窟的保护原则,每天接待游客限量6000票,要参观莫高窟,必须提前一个月先通过电话或网上预约门票,根据预约的时段进行参观。

参观莫高窟,我们去得很早,是第一波参观团队。后来才发现领队是多么明智,我们快结束时,外面等着参观的人排了老长几列呢。

首先我们看了两部短片,是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千年莫高》我好像在电视里看过片段(不完整),这次在影院看更有震撼效果,它将漫长的历史浓缩成几个片段。屏幕上,一串地名的河西走廊,宏阔无边的沙漠,壮观的驼队,张骞出使,匈奴军的彪悍,汉武帝的霸气,丝绸之路打通,连接东西方文明。长城修筑,敦煌成为重要集散中心,印度佛教也被带进了中国,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来到鸣沙山的断崖旁,看到金光认为是佛在召唤,于是在崖壁开凿石窟,坐禅修行,莫高窟就诞生了。之后,1000多年,人们在此开凿佛洞,寄托国泰民安、消灾免祸的愿望,其中有个“五百强盗成佛的因缘故事”,特别动人,佛教的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给人们精神慰藉和生活希望,丝绸之路的漫长和凶险,佛教开始盛行,大家纷纷开凿石窟,建造规模、艺术水平在唐代达到了顶峰。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纷纷出资开窟,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直到14世纪丝绸之路衰落,莫高窟沉寂了500年,直到清末藏经洞的发现,莫高窟既遭劫难(藏经洞经卷4万多件遗失海外,仅留下1万多残卷),又重放光芒(莫高窟石壁艺术)。

《梦幻佛宫》是一部球幕电影,采用裸眼3D技术(我特意查了),它的视觉效果更是逆天般震撼,最大的感受就是画面溢出屏幕,画面好像浮在屏幕上面。我是第一次看这种电影,我看到的画面真的让我惊呆了,可惜我描绘不出那种感觉,就简单写一下吧。观看片子时,座位仿佛是半躺着的,从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花板都是屏幕,也就是说,你完全被洞窟的壁画包围在一个球心,身心周围上下全是不断移动放大缩小的图像,我完全不知道该看前面顶上还是旁边身后,有时,一尊大佛迎面而来,还不断做球形放大,我只得下意识后仰躲闪。更奇妙的是,有时头顶突然洞开,漫天蓝天白云在飘动,时而又是满天的繁星,前面是洞崖石窟的实景,周围还有树,而且好像就是我们在莫高窟外面见到的树。有时的感觉就像泰山压顶一样,你被罩在下面,有时又觉得自己就在露天里坐着,四周黑魆魆的没有安全感,总是看得既兴奋又恐惧。

这部电影展示的几乎全是经典石窟的雕像、壁画,那是完整移植过来的,在这里看得更真切,而且有的是不开放参观的精品。我印象深的一个有故事情节的画面是与释迦牟尼前世有关:古印度有三位王子到山里游玩,一个深坑里,五虎带着幼崽们饿得奄奄一息,最小那位王子心生怜悯,决定舍身噬虎,他跳下山崖,以自己的身躯救活了饿虎,他的尸骨被人们乞讨供养,这位小王子就是释迦牟尼的前身,因为有无数次舍身噬虎那样的前世姻缘,后世才得以成佛。总之,这部球幕电影介绍了几窟很有代表性的经典石窟,目的就是让你提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识,身临其境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领略莫高窟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由于这种超视角的逼真画面以及全方位立体声的音响效果,让人恍若置身于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之中。精美的塑像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细节纤毫毕现!

其实,这部电影里边介绍的,后来我们大多都去洞窟看到了同样的画面,两相结合,印象就深多了。看电影和参观石窟都不准拍照,不过我在网上还是发现了一张球幕电影实况,贴出来看一看,但图片完全表现不出来那种震撼,这部球幕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接下来就是讲解员分别带领一小队人到指定洞窟(我们一共参观了8个洞窟)讲解参观,每个洞窟几乎都锁着门,里面没有灯光,进去得打手电筒照明指示。据说,讲解员所用的电筒都是特制的冷光灯,不会对壁画有影响,而且闪光灯对壁画有非常大的破坏,为了保护文物,所以禁止使用手机!

进了洞窟,我才真正看到了图片上(艺术巡展图片)、荧幕上看到的画面,其中的每一窟都很了不起,我虽不懂画,但那些塑像造型、比例、面目、衣服褶皱,都那么精细,你不得不折服他们高度的艺术能力,壁画几乎是彩色的,精美繁多,线条流畅,洞壁几乎没有空隙,1000多年前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怪不得西方世界要觊觎我们,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手段,搬走我们那么多国宝级的藏品,幸好彩塑壁画保存下来了。

当然,莫高窟能保存下来,也有自然因素,讲解员说,正是因为这个鸣沙山边缘的崖壁处于极度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40毫升)的条件下,这些壁画才能保留下来,换作其他任何地方,我们都已经见不到这些艺术珍品了。

所以,西北的干旱、戈壁、沙漠,也不是一无是处!正因为莫高窟那些洞窟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所以有的不开放,我们能理解!

我们参观排队时,一路都有大学生模样的自愿者,让我们扫一个二维码,说新开发了个什么网站,无能开放还是不开放的洞窟,只要对着建筑物或洞窟号码一扫,竟能在手机上免费观看,还有详细讲解介绍。不过仅限于华为和苹果手机。遗憾我感觉参观、听讲、室外拍空镜头忙得很,都没有打开运用一下这些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服务。

导游讲解员带着我们一会儿看一层洞窟,一会儿看二层洞窟,看了很多,讲得很详细,可惜记不住,只能边听边看感受一下。不知是哪一个洞窟,壁画讲了一个“九色鹿”的美丽故事,当然还有很多故事,我无法复原,只能略去。最后我们看了九层塔里那尊弥勒大佛,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

最后,我还得怀着深深的敬意记一下,敦煌的保护与研究,跟那些默默为莫高窟奉献的人们分不开,他们为这座艺术宝库,终身坚守,西北再艰苦的条件都动摇不了他们的信念。

让我们由衷的向为此奉献的人们致敬!


附资料: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因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掠夺简史

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众多文物的浩劫,都跟他的无知有关,不禁让人感叹:没文化太可怕!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球幕电影图片,源于网络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售卖纪念品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讲解员专用伞,有售卖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留影点赞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西北游散记(8)——参观敦煌莫高窟

由于不能拍摄,上面4张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莫高窟   敦煌   大佛   佛教   讲解员   洞窟   散记   石窟   壁画   画面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