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昨天下午,我在头条发一文,为太极宗师陈发科与其高徒李剑华试技一事。意在弘扬中华之传统文化,赞誉国术之博大,记录大师音容笑貌,尽力还原场景,也借头条宝地,保存历史,供读者分享。

遗憾的是,有几个朋友,一直在喷吐沫星子。

再定睛一看,围观者六千,多数持赞,本人释然。平日里本人一半喜武、一半攻文,然文不成武不就,也攒了些武林史料。看到这么多人喜欢、点赞、转发、收藏,索性写下去把。该喷的继续喷;喜欢的请您给我力量,支持、关注、点赞。

昨天说师徒试技,今天讲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在京城武林界一次聚会上,有“神跤”美誉的中国跤大师沈三先生,慕名走到陈发科先生身旁,两个人恭手相揖、互相道好、惺惺相惜。

沈师问:闻太极以柔克刚,如果遇到摔跤的,应当如何?

陈师答:狭路相逢,不可能问对手练的是什么,我未曾与摔跤的搭过手,总是有办法的。

沈师笑曰:可以研究一下么?

陈师说:我不懂得摔跤,却非常喜欢这门艺术,观摔跤手,都先要扯住对方的小袖。

话语间,陈师伸出两只手让沈师抓住。

此时,有人叫两位老师入席,两位老师携手谈笑而去。

两日后,陈师与徒弟在自家院子练拳,沈老师带着礼物拜见陈师。

俩人入座后,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沈师说:那天多亏陈师傅想让!

陈师父答:哪里、哪里,彼此、彼此!

一旁的徒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都一脸发蒙。

沈师问陈师的徒弟:你们的老师回来没有说么?

陈师徒弟答:说什么?

沈师一拍大腿、感叹道:你们的老师不仅功夫了得,武德更好啊!你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学习!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那天,我虽然抓住了你们老师的手,却借不上力、使不上劲,方才知道陈师功夫了得。

言毕,二位老师相见恨晚地聊了好长时间,沈师起身兴致勃勃的告辞。

陈师送沈师回到院子里后,听见一个徒弟嘟囔了一句:为何不摔他一跤啊?

陈师严肃地告诫道:有人摔你,你会愿意吗?

这个学生低着头、小心地回答:当然不愿意!

陈师转为温和,循循善诱地说:己不欲施、勿施于人,一个人成名非常不容易,要懂得时时处处维护人家的名声。

后来,沈三与陈发科两位大师成了莫逆之交,在京城传为佳话。

中国跤:是中国武术的一项徒手绝技,动作轻盈、神出鬼没,汲取各派徒手精华,以摔见长,自成体系。该技源于战国时期,秦汉称“角抵”,晋代又称相搏、手搏、相扑。三国时期曹操将摔跤训练营作为练兵的科目。历史上的唐敬宗、庄宗、文宗都是摔跤高手,把中国跤推了非常高的水平。

水浒传》中的燕青是个跤王,功夫罕见、无人能敌。该书的作者施耐庵,把中国跤的技术描绘得酣畅淋漓。

南宋的岳家军,均以跤健魂魄,至今还有“雁门跤风”四字。据考,八十万禁军教头卢俊义是中国跤的跤祖,与林冲、岳飞是师兄弟,师从铁壁大侠周侗。

清朝的个个皇帝,都极为推崇摔跤,从军中高手中,千里挑一组建了“善扑营”,类似御林军,使中国跤不仅鼎盛,且炉火纯青。

沈师的父亲沈方,是善扑营高手中的高手,沈师在兄弟中排行老三,起名沈三。沈师少年聪慧、高大威猛,是难得练武的胚子。除其父传承外,善扑营的教头宛永顺极其喜爱他,吃住在一起、天天喂劲儿。沈师年少成名,打败过俄罗斯大力士麦加洛夫,成为京师摔跤界的头牌。1933年,在南京国术赛获得第一名。

中华武术是中国的国宝,沈三与陈发科都是里程碑,二老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太极宗师陈发科与跤王沈三试技,俩大师搭手见高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太极   文宗   见高低   大师   国术   京城   教头   宗师   摔跤   徒弟   中国   老师   沈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