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明帝曹睿托孤的前前后后,司马懿竟是捡漏上位?

239年12月,这时候魏明帝曹睿已经病入膏肓,公布了托孤大臣名单,有关这个事件三国志里只说曹宇为大将军,记述不太详细,但汉晋春秋关于这段有不少内容而且被裴松之选为注解,可以采信。汉晋春秋这样描述。

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

由此可以看出,曹睿最初托孤选择的是以燕王曹宇为首,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为辅这样的一个结构。可以看出除了曹爽,并不是无人可选,而按照曹睿一开始的意思,曹爽也并不是辅臣之首。

这个五人组合的设置还是很合理的,首先曹宇作为宗室中年纪较大,辈分较高的(曹氏二代),还是有一定威望的。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和曹睿私交好,毕竟托孤大事,还是要找一个最信任的人。而后来在淮南一叛中的楚王曹彪就根本没做考虑,因为当初曹彪违反朝廷禁制,曹睿处罚过他。所以总的来看托孤首选的人选并不是个人能力,而是私交以及威望和身份等等。

关于魏明帝曹睿托孤的前前后后,司马懿竟是捡漏上位?

有关魏明帝对曹宇的恩宠,三国志记载如下。

明帝少与宇同止,常爱异之。及即位,宠赐与诸王殊。

而预定辅佐曹宇的四个人也都是宗室,秦朗是曹操养子也可以算半个宗室。可以看出曹睿托孤的思路和他父亲大不相同,曹丕选择的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这种宗室和世家大族“二加二”平分秋色互相制衡的托孤大臣组合。而到了曹睿这里,则是清一色的宗室,因为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由于自己早逝,继位的曹芳年纪太小,主少国疑,很有可能会被如狼似虎的托孤大臣控制。曹宇虽然能力一般,但毕竟有身份有威望,作为首席辅政大臣可以对外姓高官形成压制。而一旦将权利赋予世家大族,曹氏江山就有沦陷的危险。让宗室辅政,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小宗赶走大宗,曹氏江山还是不会变的。而且从曹丕时代就对宗室开始压制,曹睿相信过了这些年,还是有效果的,就算曹宇心怀不轨,也得不到支持。

再说另外几人,夏侯献资料太少没什么可说的。再说曹肇,三国志对他有这样的记载。

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

可以看出此人是有真本事的,做过皇帝的顾问,和曹睿关系肯定是很好的。而且有才华有气度,做过八校尉这样的官职。履历没得说。他的入选很符合曹睿选人的标准。

再说秦朗,此人是曹操的养子,他的母亲是曹操的侧室。此人还是很有才能的,不是来凑数的。关于在托孤之前的记载,在资治通鉴中记述较多。

帝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轲比能乃走幕北,泄半泥将其部众来降。步度根寻为轲比能所杀。
乃使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助司马懿御诸葛亮

关于魏明帝曹睿托孤的前前后后,司马懿竟是捡漏上位?

先是击败过鲜卑首领柯比能,然后还跟诸葛亮交手过。这是个军事人才,这一点是其他几个托孤大臣都不具备的优势。毕竟秦朗对抗过一流军事家诸葛亮,有这种军事的宗室是不多的,曹睿可能把他当成下一个曹真去培养。三国演义里秦朗非常悲剧,中了诸葛亮之计早早领了盒饭。其实人家活得好得很,还差点当了辅政大臣。他的入选弥补了辅政大臣团中军事能力的短板。

最后说到曹爽了,在大众印象里,驽马恋栈豆和不失作富家翁这样的轶事已经成了曹爽万年的黑料,那么真实的曹爽是个怎样的人呢?三国志里对曹爽早年间的经历做如下描写。

爽字昭伯,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及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

曹爽从小就谨慎稳重,而且与曹睿的关系也是很亲近的,武卫将军这个官职没有多显赫,但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天子的亲随,负责天子的安全保卫。以前许褚就做过曹操的武卫中郎将,可见曹睿对曹爽的信任。那么曹爽是仅凭被天子宠爱才被选为辅臣的吗?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并不全是,曹爽本人还是有些才干的。

关于魏明帝曹睿托孤的前前后后,司马懿竟是捡漏上位?

首先能得到天子信任的人绝不是泛泛之辈。而且曹爽成为托孤大臣之后,并不是立刻和司马懿对抗,而是先低调了很长时间麻痹对手,只可惜司马懿比他演技要更好。三国志中说。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

后来还对司马懿进行一番捧杀,先是把他夸上天,比作邓禹,然后明升暗降拜为太傅,其实削弱了权力,还是有些手腕的。所以说曹睿选曹爽做辅政大臣也不能算错。

再来总结一下这个五人大名单。

曹宇:宗室,曹操儿子,辈分高,声望高

夏侯献:史料太少

曹肇:宗室,曹休儿子。有才华有气度,皇帝近臣。

曹爽:宗室,曹真儿子。谨慎稳重,皇帝对其非常信任,有一定政治才能

秦朗:半个宗室,曹操养子,军事才能很强。

这个大名单考虑的非常周到,在政治军事上都照顾到了,而且全部是宗室,可以压制世家大族。而军事上最强的秦朗,又是外姓人,不敢心怀不轨。这些人中有两个人都是曹睿的铁杆,忠心也不是问题。总而言之这个名单要是最后落实下去,司马家根本没什么机会。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意外。

刘放孙资这两个人成了改变历史的关键角色,他们与辅政大臣关系不睦,担心被秋后算账,于是开始忽悠曹睿换托孤大臣,曹睿在弥留之际头脑和体力都不行了,于是被这两个人摆布。

世说新语:放、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放、资。放、资惧,乃劝帝召宣王。

关于魏明帝曹睿托孤的前前后后,司马懿竟是捡漏上位?

最后曹睿在回光返照之际,似乎明白过来了,又改了主意不打算听刘放孙资的,可惜被这两个人抓住手强行下了旨,其实跟矫诏没什么区别了。结果曹宇仅仅当了四天大将军就被免职。裴松之注有如下描写。

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而宇常在帝侧,故未得有言。甲申,帝气微,宇下殿呼曹肇有所议,未还,而帝少闲,惟曹爽独在。放知之,呼资与谋。资曰:“不可动也。”放曰:“俱入鼎镬,何不可之有?”乃突前见帝,垂泣曰:“陛下气微,若有不讳,将以天下付谁?”帝曰:“卿不闻用燕王耶?”放曰:“陛下忘先帝诏敕,藩王不得辅政。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便与才人侍疾者言戏。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此即竖刁、赵高也。今皇太子幼弱,未能统政,外有强暴之寇,内有劳怨之民,陛下不远虑存亡,而近系恩旧。委祖宗之业,付二三凡士,寝疾数日,外内壅隔,社稷危殆,而己不知,此臣等所以痛心也。”帝得放言,大怒曰:“谁可任者?”放、资乃举爽代宇,又白“宜诏司马宣王使相参”,帝从之。放、资出,曹肇入,泣涕固谏,帝使肇敕停。肇出户,放、资趋而往,复说止帝,帝又从其言。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黙,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于是宇、肇、献、朗相与泣而归第。

最后辅政大臣变成了曹爽和司马懿,可能也是刘放孙资考虑不能把皇帝的人选全部删除,留下跟自己关系不错而且资历浅的曹爽,而且他还是曹睿最信任的人,这样就皆大欢喜了,皇帝也比较好接受。也就是说曹爽从辅政大臣中排位靠后的人,得到了地位上的提升,但这并不是曹睿的本意。

最后说些题外话,有人认为孙资刘放是司马懿的内线,毕竟这次人事变动司马懿成为最大赢家,那么就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是否可信。

孙资刘放作为中书监令,是皇帝身边的高级秘书。

孙资的升迁轨迹如下:太学生-王允荐举-贾逵荐举-功曹-计吏-参丞相军事-秘书郎-尚书右丞-中书令

刘放的升迁轨迹如下:举孝廉--主簿记室-秘书郎-中书监

这两个人和司马家没什么交集,也不是世家大族,刘放是汉室宗亲,但到他这代也没落了。这两个人基本还是靠自己能力基本都是一步步升上来的。

司马懿在曹丕和曹睿时期并没有高平陵之变后的权势,一直都比较低调的,按说不该这么轻易就拉拢到皇帝身边的人,毕竟魏明帝也算是一代英主,对司马懿有所防范。

另外,当最终托孤大臣已经确定的时候,司马懿还尚未从辽东返回,他就算得知了曹睿病重的消息,也很难在这么短的几天中安排孙资刘放去展开干预,毕竟从公布曹宇为大将军到免职只有四天,反复派信使传达命令,一来一回,时间都赶不上。晋书说法如下。

帝大遽,乃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自白屋四百余里,一宿而至。引入嘉福殿卧内,升御床。帝流涕问疾,天子执帝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

由此可见司马懿匆匆赶回来以后,这件事已成定局了。所以这应该就是一个巧合,孙资刘放为了自己的前途进行了一次冒险,凑巧给了司马懿机会,仅此而已。

结论:曹爽有一定能力,不是废柴,而且和皇帝关系好深受信任。但可能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他还不是第一人选,第一人选是曹宇。只不过阴差阳错他才得到了这个位置,但他不知道的是天上掉馅饼并不一定是好事,也有可能会带来毁灭。

关于魏明帝曹睿托孤的前前后后,司马懿竟是捡漏上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燕王   大族   宗室   校尉   前前后后   上位   陛下   大臣   天子   将军   皇帝   军事   曹睿   魏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