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已过84年,蒋介石的这点事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1931年初日本参议院议员松岗洋右首次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当时就连最狂妄的战争分子、例如半年后试探性发动918事变的石原莞尔,也只敢将中国作为长期战略目标。


谁也没想到,在半年后的那场事变中,东北竟然会选择不抵抗。


东北得手后,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但总体上采取的是“蚕食”策略,并没有盲目突进。


七七事变后一个星期,日军参谋本部决议:将战线由平津扩大到保定一带。但是一个团伙里总有那么些好战刺头,这次会议就有人提出“三至四个月消灭中国”,胃口太大,连日本人自己都没当真。


实际上,蒋介石战后才得知,日军强硬派当时能提出的最具攻击性的方案,也就是推进到石家庄一带而已。


1937年7月18日,虽然东北、华北尽在掌控,但此时日本还是小心翼翼的。已经成为日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的石原莞尔给出了判断:与中国打全面战争,必然会陷入无底泥潭。


民国“黄金十年”虽然有吹嘘的成分,但是成就也是看得见的。日本想和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他们心里其实并没有底。


正因如此,在淞沪会战爆发前,日本大本营的“不扩大事态派”和主战派正吵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但是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基本将中国能调动的精锐部队全部填进去,三个月打下来,精锐丧失殆尽,南京门户洞开。这种首战即决战的架势,正中日本主战派下怀。


按常理来讲,中国是大国、弱国,是防守方;日本是小国、强国,是侵略方。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一个字拖,边打边退,拖死侵略者;而不是一上来就在上海这种日本军舰可以疯狂输出的地方进行战略大决战


淞沪会战已过84年,蒋介石的这点事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国民政府智囊团对此也早有判断。实际上,且战且退的持久战思路,很早就在国民政府形成共识,面对中日必将到来的全面战争,南京也做了充分准备。


早在1935年蒋介石就趁着“围剿”红军的机会收拾了四川,在重庆成立了全新的四川省政府,并一步步掌握财政军事大权,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四川已基本被中央控制。


1936年1月,蒋介石阐述了统一西南对抗战的重大意义,原话如下:“我亲自督率军队不断追剿,将向来不统一的川滇黔三省统一起来,奠定我们国家生命的根基,以为复兴民族最后之根据地……(日本)从此不但三年亡不了中国,就是三十年也打不了中国。”


这种战略方向判断上的正确性,完全为后来的历史所验证。


那为什么他又要主动发起淞沪会战,三个月就将中央军、川军、桂军、湘军、东北军的精锐葬送殆尽?


仔细研究历史细节,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他的本意——蒋介石原本只想在上海打个歼灭战,把这里的日本驻军赶下海,为必然会发生的上海大战拖延时间,没想到打着打着就失控了,打成了战略大决战。


淞沪会战本质上就是蒋介石高估了国民党的组织能力,越打越失控。


淞沪会战已过84年,蒋介石的这点事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第一次失控,是民国倾国力打造的2个德械师+2个重炮团+空军,居然没能拿下日军区区3000人的海军陆战队。


蒋介石本意,是通过绝对优势兵力把驻扎在上海的日本海军赶下来,然后借助上海租界优势,让美英介入调停,从而用最小的代价拔除这个最危险的日军据点。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十倍兵力的嫡系精锐,在本土发起突然袭击,却活生生将歼灭战打成了攻坚战,迟迟没有结果,让全世界大跌眼镜。


第二次失控,是原来想以战止战,却反倒给了日军全面参战的绝佳机会。被主战派控制的日本海军一直就想在上海大干一场,在他们的怂恿下,8月15日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大将组织上海派遣军,在40多艘巡洋舰、驱逐舰的火力支持下,全力进攻上海。


蒋介石转念一想,也好,反正上海到处都是英美租借,真打起来美英肯定要介入调停。


当然,他有这个侥幸实属正常: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就是在美英的调停下熄火的。


既然是表演给国联看的,那就不妨打好看点——陈诚、朱绍良、张治中、薛岳、胡宗南等嫡系悍将全部出动,最精锐的10万德械部队全部投入战场,新组建的海军空军全部压上……

淞沪会战已过84年,蒋介石的这点事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这又带来了第三次失控。


列强看到了国军已经不再是1932年那支弱小的军队,渐生防备之心。所以除了日常拍照片发新闻稿,并没有丝毫劝架的意思。


这下可好,本打算上去撑排面的嫡系精锐,大量暴露在日军两大舰队的舰炮射程之内,一个巨炮下来就击溃一个排,平均一天打光一个师。


这样的打法,不管是战时还是战后,都饱受诟病。薛岳甚至直接进言提出不要在上海拼消耗,把部队拉到已经修好的吴福、锡澄两道国防线,做节节抵抗。


如果采取了薛将军的策略,南京不一定会沦陷。


淞沪会战已过84年,蒋介石的这点事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第四次失控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到来,眼看着中央军精锐消耗殆尽,国民党那根深蒂固的派系斗争顽疾又发作了——这仗必须还得继续打,地方派系统统都上吧。


吴兴阻击战,桂军钢七军损失大半;松江阻击战,东北军67军覆灭撤番;粤军两大精锐,擅长进攻的铁军第4军和66军双双投入防御战,损失惨重;川军20军和43军基本报废;8万湘军也基本被打残,其后并入中央军……


这四大失控看起来非常尴尬,然而更尴尬的还在后面。


淞沪会战前一个半月,国民政府中央军、各地方军共60多个师几乎倾巢出动,然而日本在华北的师团却岿然不动,调来的增援部队大部分都是在本国和伪满洲国动员的。


华北的压力并没有减少,反而彻底激活了日本的战争机器。


直到10月会战尾声,眼看国军精锐全在上海,日本才从华北调兵前来想搞包饺子,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伴随中国精锐之师的覆灭,日本政府内阁也改变了决策,从“在上海附近击退敌人结束战局”改成“放弃不扩大方针”,最后变成“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引起了日军心态剧变,他们开始傲慢、放纵、蔑视,最终导致了南京大屠杀的惨剧。


淞沪会战已过84年,蒋介石的这点事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战后日本学术界一直有一种声音,说蒋介石太着急了,要不然中日全面战争不会在1937年爆发。


当然,日本侵华野心从未变过,没有淞沪会战硬刚,可能中国的结局更惨。毕竟国民政府本身就是一盘散沙,很难想象会搞出什么更离奇的操作。


时至今日,我们对国民政府的抗日争议,其实并不在“是不是抗日主力”这件事上,因为数百万中国将士冲锋陷阵,不乏气壮河山的英雄事迹,作用有目共睹。


但是国民政府拿着举国资源,却让中华民族付出了自蒙元以来最大的牺牲,这不是一句“落后的农业国打不赢先进的工业国”就可以遮羞的。


同样是以弱击强、后勤乏力,13年后志愿军在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中的表现,实际上已经扯下了这块遮羞布。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如果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也完全有可能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

淞沪会战已过84年,蒋介石的这点事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

参考文献:

1、王辅,《日军侵华战争》 第一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郭汝瑰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蒋介石   主战派   华北   全面战争   国民政府   日本   精锐   日军   上海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