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前言

在长沙第一师范期间,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莫过于杨昌济。和萧子升等人一样,可以成为杨昌济的学生无疑是一种幸运,但是杨昌济却唯独发现了毛泽东身上那闪闪发光的信号。

杨昌济先后在日本、英国留学近10年,以西方所得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来看待和批判中国封建伦常,决心改造中国的旧思想。但遇到毛泽东后,他发现,他一己之力是难以改变中国的,但可以培养毛泽东。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杨昌济

此后,杨昌济不仅把自己的女儿杨开慧许配给了毛泽东,还把自己的真才实学传达给了毛泽东。杨昌济去世前曾留下这样一句话:“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二子”其一便是毛泽东。

那么,青年毛泽东的身上究竟有哪些优点,让杨昌济如此钟爱呢。实际上,与其说是毛泽东的优点,不如说是毛泽东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信念。

第一:毛泽东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在认识导师杨昌济之前,毛泽东曾做了很多他自己去尝试的事情,甚至去当过兵。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曾说:“我在辛亥革命长沙起义的时候,18岁参加新军,成为一名战士,到1912年初民国创立,我认为‘革命已经过去,没有事情要做了’,于是就退出,决定继续读书,当时正好碰上新成立的‘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招生。”

毛泽东说:“我下一个尝试上学的地方是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一块钱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的时候名列第一,这个学校很大,有许多学生,毕业生也不少,那里的一个教员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很愿意接近我。”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青年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话中可以发现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尝试”,这说明毛泽东在来到省立第一中学前,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工作。直到来到第一师范读书前,他就已经用了较多的时间来阅读中国古典书籍,这和杨昌济对他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和毛泽东一同来到杨昌济班级的还有萧子升和蔡和森等人,他们对毛泽东第一堂课的表现和发言有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觉得杨昌济对毛泽东这个孩子十分的钟爱。

杨昌济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报考师范呀?”蔡和森说:“我报考师范,是为了立志报国,通过教育来完成救国的梦想,虽然没有钱,但要好好读书,来改变国家。”杨昌济点点头说:“贫贱不能移,通过教育改变国家也是志存高远。”

接着,杨昌济又问毛泽东:“你为什么要考师范?”毛泽东却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考师范,我就是试一试。”毛泽东的发言让众多学生都投来异样的目光。杨昌济诧异极了,他说:“试一试?那你都试过什么?”

毛泽东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在来师范之前,我去当过兵,当了半年,我就退伍了,因为我觉得还要继续读书,我还考过商业学校,想学做生意,考过警察学校,想去做警察,考过法政学校,想去当法官,我还考过一个肥皂学校。”

杨昌济问他:“肥皂学校是什么?”毛泽东说:“肥皂学校就是学习制造肥皂的,招生简章上写的,西洋人都说中国人不讲卫生,学习制造肥皂利国利民,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就想当个肥皂制造家。”毛泽东说完,同学们哄堂大笑。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毛泽东说:“其实,我只想做个最社会有用的人,我学来学去,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所以也不知道学什么,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好,因为始终找不到最根本的问题。所以,这次来考师范,也是试一试。”尽管毛泽东的发言让同学们觉得非常离谱,但杨昌济却对眼前这个青年人瞬间刮目相看。

日后杨昌济对毛泽东说了这样一句话:“毛泽东同学,你的想法是任何一个学生都想不到的,因为你已经知道,中国缺的不是一个警察,不是一个商人,不是一个老师,也不是一个肥皂制造家,而是什么呢?”杨昌济在毛泽东身上看到了希望,觉得毛泽东必成大器。

很明显,杨昌济从毛泽东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丝的光亮,他们生动而充满文学色彩的对话,让杨昌济对这个学生刮目相看。此后,杨昌济把家里的地址也告诉了毛泽东,让毛泽东抽空去他家里一起讨论,也就是在杨昌济的家里,毛泽东见到了长的清秀而富有谈吐的杨开慧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毛泽东和杨开慧

毛泽东和杨昌济的很多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比如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

“如言自修,吾举两人闻君。其一康有为,康尝言:吾四十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四十岁以后,又吸收西国学问之精华。其一梁启超。梁固早慧,观其自述,亦是先业词章,后治各科。盖文学为百学之原……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足下幸无暴弃。”

其中毛泽东说得很清楚,他说要有奇杰才能救国,而奇杰必须精通中医学术,首先要精通国学。实际上,这句话说得简单点就是,想要救国,就必须知道国外发生了什么,同时要了解本国的国情。杨昌济对毛泽东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感受颇深。

当时,湖南一师流行一本从北京传来的杂志,名字叫做《新青年》,毛泽东阅读了这本杂志的文章,十分有感触,他和杨昌济交流了其中的文章,并表示,最喜欢的就是陈独秀和胡适以及李大钊的文章,觉得他们是中国的希望。杨昌济告诉毛泽东,他们并不遥远,就在北京大学。不仅如此,杨昌济还推荐了毛泽东一篇文章发表在《新青年》,那就是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新青年》杂志

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上发表长文《体育之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当时热衷于国学的研读。文中引用了以中国书为主的中外古今典籍和人物的众多事例,如“伸尼取资于御射”、“庄子效法于庖丁”,以为重视实践精神的论证。

李大钊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十分惊讶,没有想到杨昌济的学生中居然有这样的才子,这篇文章从《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史记》韩愈文等中,共引用典故、成语和诗文约20条,涉及中国古代人物16人。其丰富的知识让人惊叹。

日后,毛泽东从师范毕业,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京大学,并且见到了李大钊。在这里,毛泽东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另一个爱好:读书。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第二:毛泽东热爱读书

在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第一次看到长沙图书馆的时候,基本上是惊呆了,他对萧子升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书。”对于热爱读书的毛泽东而言,可以看到这么多书,基本上就是如同做梦一般。

爱读书,但又没钱买书。这是毛泽东在求学期间最苦恼的时候,他多么想每天钻在书的海洋中。1916年2月19日,毛泽东在给萧子升的一封信中,列了一些他想看的书,他写道:“右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然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

很显然,这77种书目是毛泽东十分想看的书,可惜的是,当时毛泽东只是过了过嘴瘾,因为他囊中羞涩,身无分文,买不起书。当时萧子升的家境比较好,并且答应告送给毛泽东一些书,毛泽东在信中明确拒绝说:“大不敢当,一则赠而下读,读而无得,有负盛心;一则吾兄经济未裕,不可徒耗。”意思就是大家都是穷书生,不能这样办。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恰同学少年里的萧子升

而关于中西文化互有长短的看法,包括留学的问题,毛泽东是完全同意老师杨昌济的意见的。杨昌济在《劝学篇》中,曾说过自己的见解:“苟无普通科学与外国语言之准备,则不必急急西游,苟求学之志坚,则虽在国内,凡西洋之学问,皆可曲折而求得之。”意思就是,虽然大家都想出国留学,但国外的知识,无非就是那么些,在国内也可以获取。

1918年毛泽东从师范毕业的时候,同学们大多都选择了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深知,赴法勤工俭学对自己来说的确是个机会,但也应该有人留下来考虑本国的问题,再加上杨昌济的意见,毛泽东选择留在国内,在送同学们出国的时候,毛泽东没有半点怨言。

1920年2月在北京时,毛泽东给新民学会一会员的信中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可见,毛泽东虽然没有去国外留学,但他的思维已经打开,甚至对国内外问题都已胸有成竹。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青年毛泽东(左四)在北京

1918年,毛泽东到了北京时,没有工作,没有去处。杨昌济知道毛泽东的爱好和特长,便通过好友蔡元培的关系,把毛泽东介绍到了北大图书馆,让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月薪八块钱,虽然和李大钊的工资相差数十倍,但毛泽东却在这里打开了他思想的大门。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人才荟萃,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这种先进的氛围,是青年毛泽东在湖南无论如何都接触不到的,这让他十分兴奋。毛泽东曾说过,想钻在图书馆里把这里的书看个遍,如今他终于有了条件,充分利用这里的学习环境,工作之余,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研究各种学说。

每当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熄灯,他一个人点着蜡烛看书,不收费,也没人打扰,毛泽东的读书精神,让李大钊也倍受感动,并且主动和毛泽东攀谈,二人相谈甚欢,更为难得的是,他和李大钊朝夕相处,从李大钊那里借来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阅读,并利用工作之便经常向李大钊请教。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李大钊

李大钊对陈独秀说,像毛润之这样如此热爱读书的人,北大的学生中也没有几个。由此可见,毛泽东在李大钊等北大名师心中的印象是极好的。

也正是毛泽东如此热爱读书的精神,李大钊和陈独秀甘于把自己所学到的一切都教授给毛泽东。正是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引导,让毛泽东彻底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在这条道理上越走越远,为他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他后来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20年初,杨开慧在北京和毛泽东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决定成为了毛泽东的伴侣,当时杨开慧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当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病重,在请示父亲杨昌济的时候,杨昌济综合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对女儿的恋爱表示了同意,他觉得把杨开慧交给毛泽东很放心,没多久杨昌济便去世。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杨开慧

这年冬天,杨开慧和毛泽东在长沙举行了婚礼,这场婚礼可以说非常简单,一不办嫁妆,二不置新房,三不坐花轿,四不摆酒席。

和杨开慧的结合,是青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时期,一段最宝贵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知己,他们的学识和革命理想,是完全相融的。杨开慧用鲜血浇筑对理想的忠诚,用生命托起对丈夫的信任。1930年杨开慧被捕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决不提毛泽东半字,最后被残忍杀害。

对于对杨开慧的爱,毛泽东曾专门为杨开慧创作过一首《虞美人》,其中写道:“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1957年,毛泽东在给李淑一的信中,用《蝶恋花》寄托了对杨开慧的思念,说杨开慧是他的“骄杨”,两个字让李淑一潸然泪下。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杨开慧

第三:毛泽东学以致用

读书百遍,如果不会用自然是遗憾的。杨昌济作为毛泽东的导师,自然也会注意这点。1919年,杨昌济生病,住在西山疗养,后来病情转变,又转入到北京德国医院治疗。在此期间,他一直关注毛泽东的动态。

当时毛泽东的母亲病重,毛泽东从长沙赶回韶山的时候,母亲文七妹已经入殓两天,毛泽东悲痛不已,他坐在棺椁一边彻夜未眠,也就是在这一晚,毛泽东含泪写下了人生最长的诗文《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这首诗可以说感天动地,毛泽东为母亲守灵七天后,再一次离开了韶山冲,这时候的他,心中已经种下了革命的种子,他返回北大时,当时李大钊和陈独秀已经在筹划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中国共产党。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杨昌济

1920年1月17日凌晨,杨昌济因病逝世,时年50岁。杨昌济临终前,曾给章士钊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说:“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二子”其一便是毛泽东。

毛泽东的革命理想,让杨昌济对毛泽东十分放心。比如1939年底,毛泽东对即将进马列学院学习的曾志同志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很重要,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读,读了还要理解它,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去分析,去探索,去理解。”

毛泽东的这句话绝对不是只针对于学生,这也是他自己学以致用的结果。实际上杨昌济对毛泽东唯一担心的就是,毛泽东会不会把所学的马列主义合理运用,比如1927年,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带领800多人走投无路,如果按照马列主义的引导,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是要进攻长沙的,但毛泽东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带领队伍毅然上了井冈山。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革命早起的毛泽东(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也正是毛泽东的这个决定,有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火星子,从此燃烧到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如此在看,杨昌济对毛泽东期望和肯定都是合情合理的。虽然杨昌济在毛泽东开始革命之前就去世了,但杨昌济对毛泽东的期望,毛泽东是铭记在心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9年曾回去过韶山一次,在旧居看到了杨开慧的照片,他伫立了很久很久。或许,回想起来40年前的事情,毛泽东感触很深,想起来杨昌济,想起来杨开慧,不知道已经年过六旬的毛泽东有没有落下泪水,但可以肯定,毛泽东对恩师的教导,和对亡妻的怀念,是刻骨铭心的。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青年时期所体现出的天赋和良好的习惯。

杨昌济为什么把女儿嫁给毛泽东,他用三个优点确认:此人可成大器

图 | 毛泽东

他没有像周恩来瞿秋白等人,留学海外,但周恩来却对毛泽东的刻苦爱读书而敬佩有加,甚至心悦诚服,主动让贤;他不像朱德徐向前等人,上过专业军校,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但他却用兵如神;他更不像北大高材生一样,从小出生在书香世家,但他却可以写出那大气磅礴的诗词和文章。

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和毛泽东的创作文献,因为有民族化的独特性,同时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原理与中国国情的实际,所以在过去相当长的革命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及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所谓“千古一人”,名副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韶山   北京大学   长沙   湖南   肥皂   北京   中国   他用   师范   北大   优点   女儿   学校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