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认知的增加,笔者对刘备的钦佩之情可谓越来越强烈。“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正史中能给出这样评价的“当权者”,整个历史中恐怕都寥寥无几吧?

作为三国时代唯一的白手起家、最终成皇的传奇人物,且不说小说中对他的定义,刘备的一生堪称励志的存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步步走来,可谓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正因为刘备是枭雄,能忍耐,有名望,帐下还有关张之辈,所以刘备只能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愈挫愈奋,雄心壮志全部埋葬于心中。

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努力的人终不缺机会,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在后者的帮助和辅佐下,终于咸鱼翻身成就三分天下帝业。一个现实中的男人,最后活出了热血漫画一样的人生

不过在刘备成就帝业之时,不可忽略的就是个人手中的大将,比如赵云,绝对是信赖与忠诚的化身。谁曾想在刘备临终之际,专门告诫诸葛亮“子龙不可重用”,这到底是为何?

赵云其人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赵云,最初他是公孙瓒的手下大将。偶然的一次机会,刘备投靠到公孙瓒的手下,双方就这样相识了。患难见真情,从某种程度上讲,赵云刘备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刘备人生的“过渡点”,其实“一盘大旗”早已准备就绪,刘备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挖走人才,包括赵云。但后者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刘备的努力几乎白费。

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只能采取自保战略,个人逐渐失去了对部下的信任,后来被袁绍所灭。失去了“精神领袖”,赵云一时间不知道该去哪里,直到七年后和刘备的相遇。

当时刘备虽然有些落魄,不过赵云并不介意。在追随的过程中,“常山赵子龙”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刘备的赏识,后来更是被送上了“五虎上将”的称号。

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公元208年,刘备带着家眷慌忙向南逃跑,曹操继续带领精兵追赶。慌忙之中刘备丢下妻儿,赵云见状冲入曹方阵营,不久之后将主母与少主两人安全带回,这难道不值得托付吗?

不过这说来也令人疑惑,如此性情和忠心的一个人,为什么得不到刘备的赏识?生前不重用也就罢了,在自己离去后还不让诸葛亮重用,这难道是怕他功高盖主?

政治短板

从整个历史的角度出发,刘备的目的是为了光复汉室,那就必须从大局考虑,不容有半点闪失。赵云的武力确实不容小觑,对自己也格外忠心,但他没有任何政治远见

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刘备在拿下益州之后,将土地和房屋全部分给了士兵。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这并无任何不妥,但赵云却十分反对这件事情,说这些东西要分给老百姓。

很多人认为,赵云内心想着百姓,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诸位是否忘了所处的时代,乱世时期不能忘了的一件事情就是笼络军心,士兵们没有打仗的动力,后面又怎么去争得天下

同时在刘备眼中,赵云没有任何亏欠自己的地方,那就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他善终。自己在位的话就是那么一回事儿了,可诸葛亮才是接下来的“掌权者”。

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为民请命”的心毋庸置疑,但这适用于皇帝身上,赵云离这一步还有很大距离。在这个过程中,他势必会得罪很多奸臣,自然会引起别人的陷害,这并不是刘备愿意看到的结局

现在为诸葛亮留下这样的话,目的就是希望赵云可以远离官场。如果未来有一天可以光复汉室,赵云在获得高官厚禄后,安稳地度过自己的余生,这就足够了。

品史君说

说到底,赵云为人正直,当时赵云陪着刘备打天下,从来都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但他判断错了形势和时代。刘备如此做法,从根本的角度去讲,其实是对赵云的一种保护”。

临终前,刘备还不忘告诫说:“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诸位也要时刻谨记:做人不能直肠子。人生在世,不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总会碰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但在表达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可直肠。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你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益州   公孙   目的   汉室   忠心   临终   慌忙   大将   角度   努力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