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原创 我是大伊万 军武速递 前天


书接上回,在作为阐述“大纵深战役理论”发轫与源起的上篇中,咱们用了一篇文章的篇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的主要战役、战术法,及战役战术在实战中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科普。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相信经过咱们的科普,各位读者已经对一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军事战略、战役法上遭遇的最大问题,急需解决的最大矛盾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即:怎样确保部队能够在绵亘正面(即堑壕防御体系)实施连续突破、在突破后怎样确保部队能实施纵深进攻。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克服这一矛盾,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一战后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战役法与战术革新:


诸如沙俄军队在布鲁西洛夫上将的指挥下,在对奥匈帝国的战略攻势中以“多梯队连续突破”、“使用骑兵与骑炮兵纵深穿插”的战役方法,实施了一次成功的战役纵深进攻作战;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而诸如德军在“皇帝攻势”之类的会战中大规模使用的暴风突击队、选择协约国军队防线上的薄弱点打出突破口并向战术纵深猛插,英军的在康布雷战役中使用早期坦克协助步兵突破等战术方法,更是为“下一场战争”的正面进攻怎样获取战术优势指明了方向。


“大纵深战役理论”与“闪电战”的区别


就这样,在所谓的“二十年间战期”中,两个在陆军战役法与战术上造诣极深、更有大量天才将领的陆军强国,即纳粹德国与苏联,成为了欧洲大陆上陆军战役、战术革命的领军者,苏俄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叶戈罗夫元帅、特里安达菲洛夫上将等将领的领导下,而纳粹德国在“闪电海因茨”、曼施泰因等人的领导下,分别独立发展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以及所谓的“闪电战”战法。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不过,在这里咱们必须得提一句:从严格的军语定义来说,纳粹德军的军语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所谓的“闪电战”一词,甚至“Blitzkrieg”这个词的出处到现在都还有争议,有说是德军在“镰割行动”(即法国战役)之后被大量用在德国国内的纳粹宣传品上的,甚至还有说是美国《时代》杂志的发明。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而从“闪电战”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上的实际运用、对战役法的影响来看,“闪电战”也并没有任何成体系并形成条例的战役法或战术原则存在,对于战略战役军团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部队编成,诸兵种合成化部队实施并发展突破的次序、航空兵与支援炮兵在战役中的使用原则等都没有进行严格的限定。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这种定义上的模糊,导致了“闪电战”只能被简单总结为:一种可以有效实施正面突破、扩大突破正面、实施纵深进攻、并将战术上的优势迅速转化为战役上的胜势的战役方法。其体现出的主要战役与战术原则包括坦克的集中使用、航空兵的直接支援与遮断等。而这也决定了对纳粹德军每一次“闪电战”式的突破,与前几次实施的“闪电战”式的突破都有点儿“不一样”。当然了,这种战役法体系上的缺失,既有普鲁士军国传统的因素,也有德军指挥体系的特点,完全不能一概而论,要充分说明的话怕是要另开一篇文章了,同时,也导致了“闪电战”与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东西。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说“闪电战”与苏军“大纵深战役理论”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相信大家在明确了何谓“闪电战”之后就能够有所理解了:


“闪电战”是什么,它只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方法”,是一种高级将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手艺”,也即是克圣或者约米尼所谓的“战争的艺术”。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而“大纵深战役理论”是什么,既然它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那就是一种有严格适用条件限定、严格的战役实施方案及与之相匹配的战术、装备、后勤原则,对于诸军兵种的兵力运用也有着非常严格限定的、等同于一部“怎样组织一场战役”的“使用说明书”。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如果说纳粹德军的“闪电战”只告诉你“你的任务是实施正面突破、纵深进攻”,那么大纵深战役理论就等于手把手教你怎么“正面突破”、怎么“纵深进攻”。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


那么,“大纵深战役理论”到底是教苏军各级指挥员如何“正面突破、纵深进攻”的呢?大伊万认为可以将“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理论”与“实操”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初创


一是“理论”和“脑洞大开”阶段,主要体现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人在主政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担任国防副人民委员并主抓军训与动员期间搞出来的那套“大纵深战役理论”。根据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叶戈罗夫元帅、特里安达菲洛夫上将等人的想定,对“大纵深战役方法”与突破梯队、发展梯队的编成,诸军兵种在大纵深战役中所处的战术地位、兵力的具体运用模式等等做出了如下比较明确的规定: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以一个苏军战略战役军团为例,在遂行大纵深战役时,根据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想定,要求这一军团必须在宽正面、全纵深进入交战。在具体的梯队编成上,要求该战役军团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均编入强有力的由步兵、装甲兵、机械化骑兵、支援炮兵与随伴炮兵、航空兵组成的快速集群,且务必辅以远程航空兵与空降步兵等,以求将交战延展到战役纵深。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在兵力的具体运用、诸兵种合成部队实施突破与发展突破的次序上,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人也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定,根据战役法要求:


第一梯队在冲击时务必辅以猛烈的支援炮兵、配属的队属炮兵火力准备与徐进弹幕支援,在选定的主要突破地段上突破假想敌的一线战术防御地幅;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待第一梯队步兵、支援装甲兵突破战术防御地幅并向两翼扩大突破口后,迅速投入实力更为强劲的第二梯队,第二梯队相比第一梯队编入了可以长距离机动的坦克与机械化骑兵,在假想敌使用第二梯队在第二道、第三道防御地幅上展开之前,迅速破坏假想敌第二梯队的战斗队形。在总体上形成假想敌的第一梯队被苏军的第一梯队捆住撤不下来、假想敌的第二梯队在苏军的纵深连续攻击下无法展开并形成坚固防御、假想敌战役纵深的战役支撑点被苏军第二梯队与远程航空兵和空降兵压制夺取、最终防御态势在苏军全纵深攻击下崩盘的战役布势。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平心而论,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叶戈罗夫元帅等人做出来的这套想定与战役方法,在理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基本上奠定了战时乃至战后几十年陆军战役法的基本雏形,毕竟一直到八十年代北约盟军搞FOFA(接续部队打击)和空地一体战的时候,基本的战役原则依然是想办法怎么阻滞苏军第二梯队进入交战。但是在实操层面上,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大纵深战役理论”里脑洞大开的部分就着实太多了: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一是远远脱离了彼时苏联的国家实际,根据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想定,要求遂行大纵深战役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全部以机械化部队的形式进入交战,且坦克部队、机械化骑兵部队在战役中的比例畸高。大家都知道,在战役中光有坦克部队在前面冲是屁用没有的,需要大量的汽车跟在后面实施后勤保障,更需要发达的道路交通条件来确保你的坦克与运输补给队伍不脱节,而以当时苏联的汽车工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来讲,距离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脑洞中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的装备要求差的实在是太远了。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二是在装备上过于纷繁复杂,不过这也怪不得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当时各主要军事强国在机械化战争面前,基本都是两眼一抹黑、只能慢慢在水里头摸石头的水准,但是苏联这摸的未免也太那啥了。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领导下,苏军先后发展出了用于支援步兵的坦克、用于支援骑兵的坦克,然后又发展出了可以用来打击固定火力点的坦克,以上坦克预备被用于第一梯队突破假想敌一线战术防御地幅的当面交战;随后为了第二梯队实施战役纵深突破的需要,苏军又开始研制速度压倒防御和火力、可以快速实施摩托化机动的“远战坦克”,准备用远战坦克掩护机械化骑兵发展进攻。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而这“缺什么来什么”的结果,就是苏军在坦克部队的建设上型号极其混乱,大量性能不佳或者有偏科的坦克因为某一非常特化的战术任务而被投入量产,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到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去职并由伏罗希洛夫元帅接任时,苏军的部队建设、尤其是坦克部队建设上的混乱和浪费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而且一直到“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前,也没有理顺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真正的建设思路,更没有理顺这“大纵深战役”在实践中到底应该怎么进行,这无疑是图哈切夫斯基的失误。


“大纵深战役理论”在二战的成型


当然,“伟大的卫国战争”争很快成为了苏军“最好的老师”,大量不合时宜的装备在战争初期被迅速淘汰,大量的年轻指挥员在残酷的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正是在他们的手中,苏军形成了真正的、可以实操的、在卫国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威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相比图哈切夫斯基的“脑洞版”理论,被苏军高级将领成功运用的“实操版”理论继承了大纵深战役的理论精髓,对于诸如宽正面、全纵深交战,将部队分为第一梯队(负责实施突破)、第二梯队(负责发展突破)并担负不同的战役战术任务等作战思想、战役原则等都没有改变,与咱们前文中提到的图司机版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没有区别。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但是,相比图哈切夫斯基“脑洞大开”的部分,由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等人真正打出来的“大纵深战役”、尤其是1943年之后苏军打出来的大纵深战役要精彩得多: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以一个苏军战略军团遂行大纵深战役为例,苏军的一个方面军一般会将由步兵与队属坦克兵混编成的合成集团军作为第一梯队,第一梯队的任务依然是用于突破假想敌一线的战术防御地幅,在形成突破口后,合成集团军的任务是继续向两翼扩大既有突破口,为第二梯队发展胜利创造条件;


而第二梯队一般由一个坦克集团军加一个独立坦克军(甚至几个坦克集团军)组成,坦克集团军用于在主要突破方向上发展纵深进攻,独立坦克军则一般在次要突破方向上发展纵深进攻;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则由坦克集团军、合成集团军对敌军整个重兵集团形成围歼之势,一举夺取战役胜利。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在装备层面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苏军为遂行大纵深战役而研发的主战装备,并在装备上形成的战役战术体系,无疑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时期要科学、合理了很多,这也终于使得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当年还有局限性、给苏军战斗力造成了巨大损害的“脑洞理论”在朱可夫等人的手下,变成了具备强大威力的武器。


“大纵深战役理论”在战斗的进阶


但是,“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实操版应用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军事实上继承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并在建立诸兵种合成化集团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了合成战役理论,即“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加强版。从苏军方面军战略进攻思想、苏军诸兵种合成化集团军战役进攻思路来看,基本上遵循了如下几个战役和战术原则: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一是极度倚靠强大的全纵深火力突击。尤其是核火力突击与前线航空兵的战役纵深遮断,力图在战役开始就对对手展开战役布势、投入第二梯队等进行有效的火力杀伤与阻滞。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二是极为强调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进攻。在第一梯队的行动上,苏军极其强调在数个战役、战术方向上实施突破,要求第一梯队在强大的支援炮兵火力下迅速楔入敌军战术纵深,并以多方、多点突破牵制敌军运用第一梯队战役预备队的能力,为己方第二梯队的使用创造有利条件;而在第二梯队的行动上,苏军极其强调楔入敌军战役纵深后,坚决、高速地实施纵深进攻,并充分利用战略军团或战略战役军团配属的核兵器、化学兵器等,对假想敌实施的反冲击实施猛烈的火力拦阻。在进攻速度与战役纵深上,卫国战争时期苏军一个合成集团军的每昼夜进攻速度也不过20公里左右,整个战役持续时间内的突击纵深不过120公里左右,而到了1974年,苏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日突击纵深在得到核武器支援的条件下猛增到100公里以上,战役全纵深达到800公里左右,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分别增长了5倍和7倍左右。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三是更为强调在行进间转入进攻与实施“兵营攻击”、“冷启动”的能力。苏军战后认为,要避免己方战役兵力在假想敌的核突击下遭受巨大毁伤,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取消部队在战役纵深待机区域进行集结重组、并向攻击出发地开进的战役组织环节,从兵营出发、以摩托化行军的模式进入待机区域并迅速开始攻击。同时,鉴于北约军团集结、动员部队的特点,苏军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强调部队的冷启动或短动员打法,即所有的部队不经过充分动员与整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比如在72小时内)从东德地区的兵营出发、穿过富尔达走廊并立即开始战略进攻。当然,“冷启动”“兵营攻击”已经到了“高阶玩家”阶段,也意味着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已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苏联打赢二战的秘籍:“大纵深战役理论”平推,纳粹“闪电战”


总而言之,要让大伊万给个总评的话,“大纵深战役理论”作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为精妙、最为严谨的现代陆军战役理论,发轫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朱可夫等红军名将的手中成为现实,在冷战后的苏军中进一步发扬光大,最终影响了包括中国陆军在内的各主要军事强国陆军。尽管强大的苏联陆军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研究对象、战役目标、作战原则等并没有根本改变,并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各国陆军的战役与战术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闪电战   纵深   战役   纳粹   苏联   理论   集团军   梯队   元帅   坦克   秘籍   战术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