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在陕北的斯诺

前言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6天前,一个叫做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在瑞士日内瓦家中去世。

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的斯诺,没能看到这历史性的一幕,而最让人惋惜的是,斯诺本来是最有资格去到北京采访的,因为再没有一个美国人,能够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无话不谈,亲密无间。

斯诺的陕北之旅

1936年的夏天,斯诺带着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以及想要探索中国革命真相的愿望,只身踏上了中国陕北的土地。

斯诺大学毕业后从事了新闻工作,1928年到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工作,后来又去到燕京大学任教并学习了两年中文。

这段时间,他和宋庆龄、鲁迅及一些中共地下党人有过接触,从他们嘴里,斯诺似乎触碰到了一种未知的思想和精神。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进入陕北苏区,成为了陕北苏区第一个来访的外国记者,4个月后,斯诺写下了30万字的《红星闪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红星闪耀中国》

当时,苏区在国民党的封锁下与世隔绝,在“外面”的时候,斯诺也曾受到国民党不实传言的蛊惑,认为“红军是一批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可是来到这里,他看见的是一群朝气蓬勃,脸上永远的带着笑意和尊严的人们。

周恩来接待他的时候对他说:“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给你一切的帮助来考察苏区”

于是,这个与中国共产党毫不相关的美国记者,开始以最真实最客观的视角观察着苏区的一切事和人。

红军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他们的籍贯和方言各不相同,却出奇地团结,他们大都出身农民和工人,身上伤痕累累,却依旧对革命乐观而纯粹。

红军战士们在路过一片野杏林的时候,会四散开来去摘些野杏,满满的装进口袋,但是在路过私人果园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进去,去碰里面的果子。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斯诺

用斯诺的话来说,“不管这里的物质条件多么艰苦,也不管他们的生活多么原始简单,至少,这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有运动,有新鲜的空气、自由、尊严、希望,这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后来,在周恩来的引荐下,斯诺见到了毛泽东,斯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样子的,

“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出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是在一个傍晚,当时,斯诺看到一个高个子的人在街上走,他一边和两个农民说话,一边做手势。

起先,斯诺没有认出这是谁,后来,经人指点才知道这是毛泽东,斯诺很吃惊,因为“悬赏25万银元取毛泽东首级”的告示还贴在南京,可是在这里,毛泽东却毫不介意的和百姓一起行动。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斯诺和毛泽东

关于毛泽东的性格,斯诺是在跟他有了一些接触之后才了解的,“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颇具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不会动摇他内心对目标的信念。”

毛泽东很喜欢读书,有人送给他几本哲学书,他就会不管不顾地推迟和斯诺谈话的日子,花几个通宵专心阅读,“他读书的范围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

毛泽东的生活很朴素,穿衣住行,都和普通百姓没两样,最奢侈的物件,大概就是床上那顶蚊帐,“做了十几年的红军领袖,可他的财务依旧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毛泽东的伙食跟所有人一样,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是个湖南人,所以每餐都要配备辣椒,“他甚至用馒头夹着辣椒吃,除了这个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

有几次,斯诺和毛泽东一起参加村民和红军学院的群众大会,去红色剧院看表演,毛泽东就毫不起眼地坐在观众中间,玩得非常开心。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斯诺(右一)

平时,毛泽东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每天工作时长在十三四个小时左右,经常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

毛泽东则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地里干过苦活,也要归因于在学校读书时的刻苦。

当时,毛泽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经常饿着肚子,徒步到华南山林中长途跋涉,在严寒的天气中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背,这一切都是为了锻炼自己,“我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我们有忍受最大艰难困苦的能力。”

因此,斯诺对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磨炼精神的事情产生了兴趣,也不惜多费些笔墨在这方面进行挖掘,

“毛泽东曾经在青年时代,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还沿街乞讨,有一次,他几天都没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这算是种“锻炼肠胃”的方法吧,他早年在这次农村漫游中所结交的友谊,日后对他是有很大价值的,因为十年后,他开始把湖南的成千上万的农民组成了有名的农民协会,这从1927年之后,便成了苏维埃最初的基础。”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斯诺

助力尼克松访华

这一次的陕北之旅,让斯诺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厚感情。

20世纪50年代,斯诺想要来到新生的中国进行访问,但是因为他和中国领导人关系密切上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黑名单,因此被限制了自由,无法得到前往中国的采访证。

没办法,斯诺旅居瑞士,等到1960年,才等来了一个前往中国的机会,这一次,他故地重游,先后来到上海、武汉、北京、陕西等地进行采访,回到瑞士后,写下了《大河彼岸》一书,再次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后来,斯诺多次要求回中国看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拒。1970年,一个身在巴黎的老朋友给他打电话,约他来巴黎,打电话的这个人,便是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黄镇

黄镇和斯诺也是在陕北认识的,当时前来迎接他的红军军官就是黄镇,好久不见,黄镇热情地接待了斯诺,并畅谈往事。

交谈过程中,斯诺发现黄镇有些欲言又止,明明有些意图却不愿明说,实际上,黄镇确实另有目的:根据中央的指示,邀请斯诺访华,但是访华这种行动必须得由斯诺本人提出才行,因为这是一种外交的程序。

可是,斯诺担心被拒,所以并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一转眼,到了夏天,黄镇越发焦急,其实他并不知道邀请斯诺的真实意图,只是从一个老外交官的思维上出发,隐隐感觉到斯诺需要充当一些非常重要的媒介。

黄镇猜的一点不错,此次邀请斯诺访华,其实也是在为中美建交做铺垫。196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聊天,谈论中苏问题。他说,

“中苏之间的边境冲突,若是酿成一场战争的话,很有可能是原子大战,这样一来,就不能不做准备。中国的原子弹只有这么大(毛泽东伸出小拇指),苏联的原子弹有这么大(伸出大拇指),美国的原子弹有这么大(伸出另一个大拇指),它们两个加起来有这个大(毛泽东把两个大拇指靠向一起)。”

毛泽东还分析苏联正在搞欧洲统一战线,像是要对我国形成一个国际上的包围圈,所以我们不能不有所行动。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毛泽东和周恩来

周恩来说起自己对毛泽东这番话的理解,“主席的意思是,我们也组织一条国际统一战线,对付苏联的外交包围吗?”

毛泽东笑了笑,“正是此意,我们为什么不能联合美国的尼克松呢?”看见周恩来有些意外的表情,毛泽东接着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联合美国呢?中国和美国为什么不可以建交呢,我们也没有占领美国的长岛嘛。”

周恩来谨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当下的环境,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是比较难接受的,毛泽东深以为然,“这就是我请你来的原因,我们现在需要宣传,需要一位传媒,我们需要让美国领导知道我们的意图,也有一些重要的信息,需要传播到世界去,可是,谁能担此重任呢?”

周恩来灵光一现,“西方虽然有些记者时常进入中国,但他们大都不适合与你交谈,主席还记得斯诺吗,30年代来过延安的。”

毛泽东说自己记得,也记得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周恩来继续介绍,“他对中国很有感情,1960年和1965年还来过我们国家访问,主席1960年的时候还会见了他,当时斯诺还请主席题字呢。”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毛泽东给斯诺签名

毛泽东点点头,“如果斯诺还能像从前那样到中国来就好了,因为我们可以和他像老朋友那样闲聊,他也可以像当年写《红星照耀中国》一样,把我们的意图传播到西方去了。”

于是,黄镇接到了这个任务,面对斯诺有些不敢先开口提出要来中国的心情,黄镇在设宴时说道,“据我所知,毛泽东主席很注意你的近况,他几次问我你在瑞士的情况,周恩来总理也欢迎你在适当的时候访问中国。”

斯诺终于鼓起勇气,“那就请黄大使转告周总理,如果贵国肯给予签证,我马上就想再去中国看看!”

8月,斯诺和夫人在收到中国的正式邀请后,兴奋地来到中国,国庆节前夕,他收到一份请柬,是邀请他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庆祝大会的。

10月1日这一天,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毛泽东,这一幕被摄影师拍了下来,并刊登在《人民日报》首版上。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斯诺和毛泽东

之后,斯诺和夫人来到了南方,12月又回到北京,因为他觉得,毛泽东可能还会见他,还特地住进了离中南海比较近的北京饭店。

12月18日,早上5点,斯诺被几位工作人员叫醒,他们告诉斯诺,“毛主席请您马上去中南海,斯诺先生,主席说您不需要换睡衣,不必拘泥形式,去吃早饭。”

斯诺很高兴,连瞌睡虫都没了,虽然毛泽东说不用换睡衣,但斯诺还是坚持换了一件西装,来到游泳池,毛泽东早就已经在等待了。

从5点开始,斯诺和毛泽东进行了5个小时的交谈,交谈一开始,斯诺就问,“有一个问题我不是很清楚,就是主席对我谈的这些,是供公开发表,还是作为背景资料,又或是朋友之间的交谈,还是三者兼而有之?”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毛泽东和斯诺

毛泽东马上表示,“不供发表,就是作为研究者研究社会,研究将来,研究历史嘛,我看你和周恩来总理的谈话比较好,同我的不要发表”,于是,两个人作为朋友的闲聊开始了。

毛泽东首先非常巧妙的把话题引到了他对美国的看法,“我是不喜欢民主党的,我喜欢共和党,我欢迎尼克松上台,为什么呢,因为他欺骗性小一些。”

斯诺很吃惊,毛泽东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接下来,毛泽东的话更加直白,“尼克松跟你来硬得多,来软的也有,他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偷偷的来,不要公开,坐架飞机就可以来嘛,谈不成也可以,谈得成也可以,何必这样僵着。”

从毛泽东的话中,斯诺明白,尼克松现在来华的可能性不高,另外就是自己能够来华,是美国人中的一个例外,斯诺说自己很高兴。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尼克松

毛泽东则说,“可惜你代表不了美国,你不是垄断资本家。尼克松自己说愿意在北京或是华盛顿当面谈,不要让外交部知道,不要通过国务院,神秘得很,又是不要公开,又是消息非常机密,这都是有文件证明的。对了,他选举是哪一年?”

“1972年。”

“我看,1972年上半年,他可能派人来,他自己不来,要来的话是那个时候。”

天亮了,毛泽东邀请斯诺吃了早餐,期间,两个人一直都在谈论美国和尼克松,毛泽东也从斯诺那里,得知了不少美国和尼克松的情况。

逝世于尼克松访华之前

回到瑞士以后,斯诺便创作了一系列文章在欧洲发表,很快便影响到了美国,自从尼克松入主白宫以来,便为如何叩开中国大门而苦恼,斯诺发表的文章,刚好让尼克松进一步了解中国。

为了更好的让尼克松知道毛泽东对他本人的评价,斯诺特地把他的文章从欧洲移到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尼克松东每日必读报纸)上,还公开了他和毛泽东的谈话内容,这时,尼克松知道了毛泽东的态度,然后,他派出基辛格秘密访华。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基辛格和周恩来

不久后,公布了尼克松访华的具体日期:1972年2月21日,可惜的是,此时的斯诺却被胰腺癌所困扰。

1971年12月15日,斯诺在瑞士的医院里做了胰腺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肝脏中有一个像网球一样大的转移癌无法切除。

为了挽救斯诺的生命,大家做了种种努力,有人劝说尼克松把斯诺接回美国,安置到华盛顿附近的贝特思达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尼克松只是回了一封简短的信件,信中拒绝了这个请求。

万不得已之下,斯诺夫人将斯诺生病的消息写信告诉了中国,中国方面很快便回信了,中国卫生部顾问马海德,也是斯诺的好友,还去看望他,并给他带去了慰问信。

信中,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斯诺进行了问候,还同时表示“把他接到中国治疗休养”的意愿,考虑再三,斯诺谢绝了,口述让妻子帮忙回了信。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周恩来和斯诺

1972年1月22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派马海德带队的医护小组从北京去到瑞士接斯诺来京,医护小组经过卡拉奇和罗马的时候,当地的大使馆为斯诺安排了紧急住院的准备工作。

在北京,日坛医院已经准备好了一套病房和一个医护班子等待斯诺到来,这间病房是陈毅住过的,也是日坛医院设备最完善、最舒适的一套病房。

当马海德带领医护小组来到瑞士的时候,发现斯诺的病情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严重,斯诺躺在床上,神志恍惚,呼吸已经相当费劲,很明显,他的身体情况已经经不起长途颠簸了

马海德靠近斯诺的耳朵,转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问候,斯诺听得认真,过了很久,才慢慢地说,

“我完全理解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美好心意,他们对我当前的困境所提出的援助建议使我非常感动,我也知道我在中国土地上,会得到在任何国家都得不到的关怀和爱护......我热爱中国,我不愿作为一个病人到中国去,也不愿给中国增添累赘.....”

商量过后,周恩来指示将斯诺在瑞士的家变成一所家庭医院,同时又调去几名医护人员,对斯诺进行最后的医护,他的病情两三天向国内汇报一次,中国驻瑞士大使陈志方经常带来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问候。

70年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邀请到家中谈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图丨未名湖畔的斯诺之墓

2月8日以后,斯诺陷入昏迷,一周后,2月15日,斯诺在睡梦中安静地逝去。当天晚上,毛泽东发来吊唁,周恩来邓颖超发来吊唁,宋庆龄打来吊唁......

2月19日,世界各地朋友集聚瑞士日内瓦向斯诺默哀,同一时间,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了几千人的追悼大会。

5月16日,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了斯诺骨灰的安放仪式(另一部分骨灰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毛泽东送了花圈,周恩来抱病亲自参加。

之所以会把斯诺的部分骨灰安放在中国,是因为斯诺生前有遗言,“我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有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生前一贯的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17

标签:尼克松   美国   陕北   周恩来   红星   苏区   瑞士   红军   北京   中国   家中   记者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