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美国亚利桑那州墓碑镇,那石碑林立的墓园中伫立着一块被时光摩挲褪色到看不清本来面目的墓碑,隐隐约约间镌刻着一行字:

“阿龙太太,中国玛丽,生于中国,卒于墓碑镇,1906年12月6日,享年67岁。”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这块墓碑常年被旅游团的嘈杂之声包裹着,在美国导游口中、法国女歌手Amanda Lear《唐人街的女王》歌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经历传奇,睥睨众人的传奇女性——唐人街女王,林阿娇。让我们穿过时光的长河,一起来寻找这位被美国人传颂百年的“中国玛丽”。

一、 唐人街女王,传奇的玛丽

美国人交口传颂的“唐人街女王”总揽唐人街的大小生意,管理着五百多名华人。如同Amanda Lear口中咏唱般“我在唐人街见到了鸦片女王,来自上海的娃娃脸女孩,从不露出笑容也从不哭泣,她统治着唐人街的地下世界,她经营着唐人街所有的鸦片贸易。”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上世纪的美国墓碑镇不同于现在的寂寂无名,它拥有一座富饶银矿。那时的西方淘金之风盛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廉价劳动力,他们把目光投向软弱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诸多国人流亡到国外,被列强们驱使着淘金、修路,墓碑镇便是其中之一。

国外的生存并没有比国内要好,反而是更差。言语不通的他们为求一分温饱,忍受着外国人的白眼与凌辱,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低微的酬劳,苦不堪言的他们期待着,可以有一位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仿佛听到他们心声一般,1872年,“中国玛丽”林阿娇踏上美国墓碑镇的土地,她叱咤风云的一生就此开始。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拥有着流利英语口语的她可以轻松地与人交流,原本心高气傲美国人,与她接触后皆臣服其魅力之下。对待华人,她善良富有同情心,每当中国人遭到不公待遇,总有她的仗义执言。每每对上她,颐指气使的美国人仿佛成为电影里的绅士,谦逊而有理。

林阿娇俨然成为墓碑镇华人救星,五百多名中国人一同投入她麾下,悉数归她管理。他们无需再直接与美国人接触,若美国人想雇佣华人,事先得与“中国玛丽”商量,合理酬劳与时间是工作前提,令雇主满意的结果是工作义务。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她对待双方公正的态度,进一步帮助她博得美国人的好感。如有神助一般,她接触到旧金山“六大公司”领导们,很快便熟如老友。这份良好的人脉带给林阿娇接触到鸦片贸易的途径,无所不能的她很快掌控唐人街所有鸦片贸易,她向外兜售鸦片,唯独不允许国人沾染。

她的商业帝国一步步铺开,身价也水涨船高。林阿娇戴着独特珍贵的珠宝,穿着绣有华丽图案的美丽唐装,长袖善舞游走在美国各阶层之间,被称为“唐人街女王”。

作为“中国玛丽”,她不会因为身份高低而区别待人,曾经有一位白人牛仔骑马路过她门前时不慎跌下马而摔断腿。她一面温柔安慰着那痛苦的牛仔,一面派人寻来担架将牛仔抬去医院,并支付所有医疗费用。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获悉此事之人问林阿娇不计回报帮助他人原因时,她飒然而笑,眉目清朗一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恍惚之间,在场华人犹如看到施耐庵笔下那美丽飒爽的一丈青扈三娘。

“唐人街女王”无私助人事迹广为流传,美国也有许多贫困人民,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下,靠着政府微薄的救济金而活。在明白中国玛丽口中那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意后,试探着来到她的门前,请求中国玛丽帮助他们。

面对这些衣衫褴褛的白人,“中国玛丽”没有第一时间承诺帮助他们,将他们分别妥善送回家的同时,她找人分别打探他们的人品。接济勤劳善良之人,无视懒惰邪恶之人,并向镇上的教堂捐献出一笔数额巨大的善款。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这一举动,引起墓碑镇上下巨大震动,那些原本视她为生意伙伴的商人,发自心底的尊重起“中国玛丽”,本就对她心存感激之人,更将她视为天使。她赢得白人尊重,荣获到极高社会地位。

颇高的社会地位,使得她的去世占据墓碑镇报纸的绝大部分篇幅,受到过她帮助的白人泪洒当场,华人们更是悲痛万分。为纪念伟大的“唐人街女王”当地人将她的照片与故事记载到当地历史博物馆内,以供后人瞻仰,如此百年已过。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二、 中国籍女性,平凡的阿娇

“唐人街女王”做了许多在我们现在人看来都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是女性地位低下的上个世纪呢?拨开历史迷雾,擦去“中国玛丽”墓碑上岁月尘土,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唐人街女王”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女性,她甚至连英语都不会说

翻开美国联邦人口统计学档案,我们可以看到,1872年初入美国的林阿娇不过是一名18岁的少女。她是跟着其他中国劳工一同被家人卖亦或被别人骗上那艘驶往美国的轮船之上的,毕竟对于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美利坚实在不是什么好去处。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如沙丁鱼罐头般,林阿娇与其他华工一同,被美国人赶出了那间属于他们的,狭小而黑暗的房间。踏上美国领土,她睁着迷茫而好奇的双眼,打量着迥异于家乡风格的建筑,陌生的语言、不同的肤色,林阿娇胆怯了。

林阿娇感受到美国人如同打量货物般目光,麻木地随着别人脚步一起,被推搡至不同队伍内,他们听不懂这个国家的语言,却知道自己无力反抗这些荷枪实弹的美国人,就如同他们的朝廷无力反抗这个国家一般,在美国人分配下,他们踏上不同却相似的方向。

经过数日的跋涉,林阿娇随其他劳工一同,踏入墓碑镇土地。她的瘦弱,让分配华工任务的美国人,面色不满地重重哼一声。林阿娇缩了缩肩膀,而后被人推搡着向一旁走去,她被分配去银矿淘金的任务。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暗无天日矿井生活,她早已不记得,上一次见到温暖而灿烂的阳光是什么时候。每天都是辨别不出滋味的干瘪面团,不足的睡眠时间,这样的生活仿佛过了很久,又仿佛这一天永远都不会结束。传递不完的矿石、寂静无声的矿工,她以为这就是她的一生。

直至有一天,矿洞里再也挖不出矿石,林阿娇像是被驱逐的羊群般,与其他华工一起,被赶到地面上。踏出矿洞时正值白日,这是她在墓碑镇,第二次见到太阳,灼人的阳光刺痛双目,林阿娇下意识躲开那热烈的金阳,却不觉流出泪水。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林阿娇再一次,与她的“同伴”们分道扬镳。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铁路建设正值高速发展时期,年轻力壮的男性劳工被安排去修铁路,林阿娇这样的女性或老弱病残,则被安排去唐人街工作。

唐人街,许多肤色相同的国人闯入她眼中,耳边是熟悉的乡音。恍惚中,林阿娇以为她回到了故土,然而国人面上麻木与谨慎的神情,仿佛提醒着她,这并不是中国。

她被安排在一间狭小的宿舍,做着洗菜择菜工作,宿舍内是几位女性,林阿娇舔了舔双唇,生涩开口:“你,你们好,我,我叫林阿娇,今年是哪一年了啊?”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林阿娇的询问让几位女性面色茫然,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现在是1878年。”1878入耳,林阿娇一阵恍惚,她垂下头抬起双手,来回翻覆而看。

原来她已经24岁了啊,她好像长大一点,但这六年的光阴为什么好像只过去一天呢。她抬起头打量着几名面面相觑的室友,僵硬地对她们笑了笑,“我来的时候才1872年,后来一直在矿洞里面,这是第二次见到这里的太阳。”

室友们的眼中都露出同情之色,倏尔又自嘲摇头,她们的生活并不比林阿娇好到哪去。“至少以后,你可以和我们一起看到太阳。”其中一位室友走近林阿娇,“我先带你熟悉熟悉这里的工作,如果做得不好要挨罚的。”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室友劝诫之言没有让她感到意外,在矿洞内挨骂、挨打都是家常便饭,在美国人眼中,可能只有他们国家的人才能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权利。林阿娇向室友表达感激,认认真真记下她所提到的方方面面,无论生活怎样,她想要努力活下来。

相对于暗无天日的矿洞生活,她更喜欢在唐人街生活。可能由于有了太阳照耀,这里的华人,有几分活着的感觉,她拥有几位朋友,攒下一笔小小的存款,并且认识一位名叫阿龙的厨师学徒。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阿龙小她6岁,1874年来到美国,一开始便在这片唐人街工作。14岁起阿龙便给厨师打下手,白人对于华工的排挤与歧视,让唐人街的华人尤为团结。对于阿龙,厨师从未有过藏私的想法,当阿龙表示出学厨兴趣后,厨师倾囊相授。

林阿娇与阿龙逐渐熟识起来。二人志趣相投、性格互补,阿龙磨损的衣服经由林阿娇巧手缝合焕然如新,厨房中剩下的食物阿龙也会特意留下带给林阿娇品尝。十几年如一日的互相扶持中,两人感情愈发深厚,不似爱情却胜似爱情。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不过随着《排华法案》的颁布,墓碑镇唐人街的宁静被打破了。身着警服的白人面孔逐渐多起来,林阿娇看着她相熟的面孔在白人的盘问下,暴发出绝望的哭泣,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居民登记,更拿不出居住证明。看着他们如同货物般被扔上车遣返,林阿娇不由牢牢握紧阿龙手臂。

她庆幸而感激地看向阿龙,若不是他有着先见之明,替二人办理居住证明,林阿娇如今也会重新回到黑暗的车厢内,前往未知的路途。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半个月后,白人警察面孔消失在唐人街,只留下愁云惨淡的华人与几近倒闭的餐馆,林阿娇惶惑之情随白人离去消散无踪。患难与共过后,阿龙与她的感情更为紧密,一八九二年,林阿娇内心挣扎许久,决定搬离宿舍,同阿龙生活在一起

《排华法案》颁布后的墓碑镇,对于华人的歧视与排挤愈演愈烈。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产业还好,地位低下的打工人员,被谩骂、侮辱数见不鲜。

为了更好在墓碑镇立足,林阿娇拿出多年积蓄与阿龙一同在唐人街开设一间餐馆。价格实惠、食材新鲜,他们的餐厅很快在墓碑镇打开口碑。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养活这个小家却绰绰有余,行有余力之际他们还雇佣雇佣华人作为帮工,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着同胞。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时间在碗碟的碰撞与布料的变换中流逝而去,1906年林阿娇走到生命尽头。林阿娇逝世后,阿龙按照中国的习俗为她举办葬礼。

在中国这样的葬礼本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没想到在美国却引来大量媒体的关注。

披麻戴孝的众人、一路抛洒的纸钱和摆满桌面的祭品等。不了解实情的外国人误以为林阿娇是为名声显赫之人,“唐人街女王”的名号不胫而走。不过了解实情的人都嗤之以鼻,林阿娇不过是美国人口买卖下的一个牺牲品。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三、 华丽之面纱,利益的驱使

如今再回头看向“唐人街女王”故事,逻辑不通、情节诡异统统都有了合理解释。所谓“中国玛丽”不过是墓碑镇为吸引旅行的中国游客,所杜撰出来的一位传奇女性罢了。

真正的林阿娇不过是上世纪在美国艰难求生,如同当时所有生存在那里的国人一样的普通中国女性。他们或许没有“中国玛丽”雷厉风行、长袖善舞般的性格,但他们有着外国人所没有的韧性。无论寒暑、工种,只要能够多赚哪怕一分钱他们也会努力工作着。

一位虚构的中国女英雄,被美国传颂百年,至今还拿她吸引中国游客

白种人歧视、排挤令他们憋闷、委屈却始终没有压垮他们。最终,他们在墓碑镇生存下来,变得更为强大。如同现在的祖国,困境不过是一时,只要永存希望与信念,我们便能够做自己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美国   唐人街   中国   玛丽   白人   美国人   墓碑   女王   中国游客   女英雄   女性   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