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土就没有狮子,为啥古人用石狮子看门,而不用石老虎守门?

古装电视剧里很多豪门大院,门前都有摆放两只威武的石狮子。可以说在古代,门前摆放石狮子是身份的象征,不仅达官显贵门前会摆,富庶的商贾之家会摆,书香门第之家也会摆,可以说古代石狮子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建筑装饰物了。

我国本土就没有狮子,为啥古人用石狮子看门,而不用石老虎守门?

可问题的是,中国本地是没有狮子的,作为舶来品的物种,为什么会成为门前装饰的宠儿呢?我国本土的老虎更显威猛啊,用石老虎来做装饰,辟邪、镇宅不也挺好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中间的曲折。

我国在门口摆放石狮子,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不过那时的石狮子并不是用来镇宅的,是用来镇守陵墓的。汉武帝时期打通了西域之路后,西域各国都会向大汉进贡,狮子作为贡品正式进入中国。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符拔(一种形似麟而无角的动物)。”当年西域进贡来的狮子还造成了不少轰动。不过狮子的形象并没有普及,毕竟贡狮养在皇室内院,民间对狮子的形象无从得知,所以在打造石狮子时只能参考舶来品中的“格里芬”形象,一种鹰头、狮身、配有一对翅膀的怪兽。所以那个时期的石狮子造型更像是一种图腾,与我们现在常见的石狮子造型完全不一样,与真正的狮子更是两个物种。

我国本土就没有狮子,为啥古人用石狮子看门,而不用石老虎守门?

狮子虽然是贡品,但古人对猛兽都有着敬畏之心,认为狮子庄严,威武,不过仅凭这些它还没资格成为看门的瑞兽,真正让狮子得以升华的是佛教。在《灯下录》中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狮子在佛教里有很多的比喻,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一头青色的狮子。佛教里又把讲法称为狮子吼,做狮子吼,以狮子吼声能振聋发聩,能扶正那些歪邪成见。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狮子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被赋予了神兽的称号。

随着狮子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之前的石狮子也被“中国化”了,早期石狮子的翅膀渐渐退化,直到消失。毕竟在中国神话体系中,长翅膀的瑞兽少之又少。而且石狮子的形象本来就是根据狮子与龙的集合出来的想象品,两者都没有翅膀,石狮子也不该有。后来石狮子的形象也是在根据当时朝廷的形象而调整,盛唐时的石狮子威猛强悍,宋朝的石狮子强调装饰功能,元朝的石狮子身材瘦长有力,到了明清时期变得敦厚端庄,成了现在石狮子的模板原形。

我国本土就没有狮子,为啥古人用石狮子看门,而不用石老虎守门?

因为有了佛教的加成,所以狮子在古人心目中就是“威严”的代名词,据《元代石狮趣谈》考证:在唐朝时,长安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京城的百姓大多居住在“坊”中,每一个坊都有围墙、有坊门,可以防火、防盗,每个坊门都制作成牌楼的模样,然后写上坊名。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放一对大石,用以防风防震,为了美观这些大石上都会工匠们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各种动物图案,这也是石狮子从看陵墓转到民间的开始。

最早描述门前石狮子镇宅的是元代的《析津志辑佚·风俗》中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在元朝高门大户已经有石狮子镇宅了,而且看门的石狮子摆放是有规则的,通常来说是一雄一雌,摆放上要左雄右雌。这也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

狮子在我国历史上算是公认的西域顶级猛兽,虞世南在《狮子赋》中,把狮子称为“绝域之神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而且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本土化,狮子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比如财富、吉祥、甚至是权力。现代中国众多建筑奇观中,很多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石狮子的造型。比如:卢沟桥上的501个石狮子,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绘声绘色,堪称我国古代石狮子造诣的巅峰之作。天安门前金水河畔也有两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子。可以说狮子在中国的影响力超乎想象。

我国本土就没有狮子,为啥古人用石狮子看门,而不用石老虎守门?

历经千年不衰的“狮文化”,它美好的寓意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多,如此看来作为一个舶来物种,狮子在打入当地市场方面真的是很成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西域   狮子   佛教   石狮子   物种   中国   古人   本土   老虎   门前   翅膀   时期   形象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