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300多年前,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军民一体的八旗制度,其率领的军队也被称为八旗军,八旗军骁勇善战,先后征服女真各部落,最终打进山海关,灭掉明朝,入主中原,建立了少数民族主导的清王朝。

如今清朝也已灭亡百年有余,那当年叱咤风云的八旗子弟的后裔如何了呢?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八旗子弟的兴衰

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为反抗朝廷的剥削镇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战斗过程中发展出了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该制度非常适合女真这种游牧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八旗制度起源于牛录制度。

牛录是女真满族在长期的狩猎和征伐过程中所设置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以10人为一组,组长就叫牛录额真,这个组就叫牛录。

随着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不断将队伍发展壮大,牛录这一基本军事单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对女真部落进行一次大规模整编。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根据努尔哈赤的新改编计划,牛录将从原来的10人扩充为300人,其头领还叫牛录额真,在牛录之上设置了新的军事单位,名字叫甲喇,5个牛录称为一个甲喇,头领称为甲喇额真,甲喇之上再设一级军事单位,名字叫固山,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头领称为固山额真。

固山之上就是各旗的旗主,此时只有红、黄、蓝、白四旗。

1615年,努尔哈赤经过多年艰苦奋战,终于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统一,努尔哈赤成为东北地区的一方雄主。

同时,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作战过程中,看到了明朝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软弱,努尔哈赤决定加快对明朝的进攻。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为了凝聚军队战斗力,加强自身领导权威,努尔哈赤在原有的红黄蓝白四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镶红、镶黄、镶黄、镶蓝四旗,构成了新的八旗制度,也叫满洲八旗,努尔哈赤是最高统帅。

努尔哈赤自己担任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旗主,其余六旗分派给自己的亲信统领。

其中正红旗和镶红旗旗主由大贝勒代善担任,镶蓝旗由二贝勒阿敏掌管,第五子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正白旗由第八子皇太极掌管,其孙爱新觉罗·杜度掌管镶白旗。

八旗的尊贵次序在各个时期都不相同,一般是按照长幼尊卑和权力大小综合排序,皇帝所在的旗自然是排在首位。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其为了加强镶黄旗和正黄旗的权威,人为调降了阿敏和三贝勒的两蓝旗的地位。

多尔衮掌管摄政王后,其又将自己所掌管的正白旗提升到了仅次于两黄旗的次顺位位置。

顺治帝亲政后,正白旗又成为皇帝统领的又一个新旗,至此皇帝直接管辖的旗已经有两黄和一白三旗,也就是历史上一直所说的“上三旗”,而其余的旗被称为“下五旗”,为的就是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除了满族亲自统领的“满洲八旗”,清朝的八旗军队中还存在“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两种额外的八旗。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这两个八旗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年女真首领们(满族)为统一女真各部采用了征伐和招安并存的方略,1635年皇太极就将蒙古部落的牛录编入八旗,这就是蒙古八旗,1642年皇太极又对汉人牛录采取了怀柔政策,将汉人牛录也编入八旗,成为汉军八旗。

因此,满清八旗军的每一旗主下边都不仅仅只有女真八旗,也包括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满、汉、蒙旗人同仇敌忾,密切配合,先后为统一女真部落和灭亡明朝,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汉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成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少有的大一统王朝。

打下江山的满清旗人自然成为清王朝的统治力量核心,他们拥有一系列的特权。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八旗子弟在清朝统治中国的近300年里,依靠列祖列宗们的丰功伟绩成为皇帝眼中的自家人,他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出生就享有大多数汉人没有的福利和特权。

他们是社会中的贵族,不用劳动,不用交税,免征徭役,被皇帝赐予众多的良田美宅,在官吏升迁考核方面也拥有优先权,清朝很多重要的封疆大吏的任命首先考虑的都是旗人,可谓拥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最明显的就是和珅这样的满清旗人,依靠正红旗的旗人身份很快取得乾隆皇帝信任,短短几年便成为身兼数职,权倾朝野的宠臣,由于权力过大,没有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很快成为清朝最大的贪官,其贪污数目相当于清朝嘉庆年间15年的财政收入。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以和珅为代表的八旗子弟在长期的荣华富贵中逐渐丧失斗志,早已失去当年打拼江山时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骄奢淫逸,玩物丧志的纨绔子弟,正是生活上的腐化和堕落,导致清朝在乾隆后期步入朝政腐败,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深渊。

当英法俄日等列强不断入侵大清领土时,早已腐烂到骨子里的清朝八旗子弟再也拿不出当年入主中原时的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力量,空有百万军队却无法战胜区区数万侵略者,被迫一次次吞下割地赔款的苦果。

1912年,腐朽无能的清王朝终于被辛亥革命推翻,八旗子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也被国民革命力量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

1938年,代表八旗制度的最后一个军事组织锡伯营被撤销,从此八旗制度正式离开历史,只在历史书籍中留下曾经的身影。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八旗子弟像所有的历史事物一样由盛而衰,直至消亡,这是历史规律使然,那10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以和珅为代表的八旗子弟们的后裔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八旗后裔今安在?

封建社会的特征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

时至今日,这些远离了人民的封建特权阶层的后人们早已回归平民百姓的本来面貌。

清朝灭亡至今中国的社会面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满族后裔们如今也在东北黑龙江拉林地区平静的过着寻常百姓的日子。

他们之中不仅有和珅的后代,也有索额图等人的后代。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黑龙江拉林是当年八旗子弟起家的地方,现在叫哈尔滨市五常市拉林镇,八旗子弟现在叫满族,但满族经过历史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第二多的民族,人口多达千万,分布在中国东北,内蒙、河北和北京等地

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在中原享尽荣华富贵的同时并没有忘本,乾隆皇帝为表达对故乡的尊重,特意派遣了一批数千人的满清贵族到拉林地区发展,履行生产和戍边的双重使命。

2000年的时候,一本叫《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历史古籍被发掘,其中详细记载了乾隆皇帝关于派遣3000满清子弟北迁拉林的前后缘由。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根据书中记载,满清子弟迁往拉林总共分为两批,第一次是乾隆九年,为了解决一部分旗人的生计问题,乾隆下诏令一千户闲散旗人离开京城中的百年旧宅,先后经过燕山、山海关,过松辽平原,前后两个多月才到达新目的地拉林。

当这批人在拉林定居后,乾隆21年,其又命两千户闲散旗人迁往拉林,增加戍边力量。

清王朝覆灭后,这些当年的贵族后人便在此继续繁衍生息,他们在拉林地区一直保留着他们满族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创造了独特的“京旗文化”,至今这种文化习俗也保留的十分完整。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拉林地区的满族百姓虽然不再有当年满清贵族们的王者风范,但他们依然对自己的祖先的历史表达出相当的尊敬,这从拉林地区村落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为了纪念先祖们的丰功伟绩,这里的村子命名都有十分浓厚的满族文化特色,著名的“京旗二十四屯”就分布在这里。京旗二十四屯指的是24个村庄,一个村庄称为一个屯。

京旗二十四屯就是按八旗制式组织的,每个旗的方位都不同,旗下有三个屯子,分别叫头屯,二屯,三屯,八旗就是24个屯子。

八旗后人之中只有和珅后代保留着先祖们的画像,他们称为“老影”,而其他七旗先祖们的画像都在历史中丢失殆尽,只剩下了复制品。

先祖们的老影都放在自家屋子里的西墙,因为这是满族一直以来的传统,不能改变。

每年的大年三十,外出工作的满族后代,都要从各地赶回来祭拜先祖。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如今的拉林百姓大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与他们祖上天天过风光日子的先辈们早已不可同日耳语,但通过祭拜先祖也有寻求先祖保佑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之意。

在拉林,有一位名叫和英琦的农民,他自称是和珅的后人,他说自己家族现在的生活仍然保留着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嫁娶子女的时候。

和珅,众所周知,是清朝富可敌国的大贪官,其在世时就屋宇奢华,喜欢使用金银珠宝来塑造华丽无比的排场,是个特别讲究面子的人。

如今和英琦在婚丧嫁娶这种事情上也十分注重场面,不过其只是以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将过程搞得喜气洋洋而已。

他们这一族在红白喜事上都要按照满清遗留下来的风俗安排仪式流程,以显示满清独特的文化。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在女子出嫁时,先要杀一头黑猪,名曰“领生”,杀猪时也很讲究,首先要向猪耳朵中倒入清酒,猪摇头了,表示老天爷同意这桩婚事。如果是生了小孩,就要做一件事——妈妈口袋。

“妈妈口袋”就是要绑一根蓝布条,然后放到一个特制的袋子里藏好,如果后代再生小孩,那就要接着再绑一根,再放到袋子里,一直延续下去。据说拉林地区的百姓家里很多人家里都有这样的妈妈口袋。

除了婚丧嫁娶这种必须保留一定古老风俗的事情,每年走亲戚的时候,这里叫“走事儿”,一些年龄较大的妇女们在进入大门时还会像先祖那样行满清时代的礼节。

除了和珅家族后裔,现年70高龄的何玉岐老人是满清重臣索额图的第十二代孙,同村的很多人都很羡慕他,因为按照索额图家族族谱,他是地地道道的正黄旗贝勒,但是现在他只不过是忙时下田耕种,闲时与村口老人下棋,侃谈先祖荣耀的老农民。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除了和珅和索额图的后人,鳌拜后人也是满清后裔的重要分支,但他们现在的居住地并不在拉林,而是在辽宁大连市蓉花山镇金家屯。

该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是鳌拜的后人,一位70岁的老人对前来的外地人称,自己是鳌拜的第11代孙子,但是根据史料记载,鳌拜的姓氏是瓜尔佳氏,而他却姓金,这引起外人的诧异。

在外人问起金姓老人缘由时,老人回答说,康熙当政时期,为了消灭鳌拜的势力,维护自身的权威,只是将鳌拜极其亲信下狱,但其中的一名后人由于在外地做官,接到鳌拜被捕的消息后,便匆忙改名换姓,逃到外省,躲过一劫。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而考古专家也在拉林地区发掘到一块墓碑,这块墓碑已经能够证明其鳌拜后人的身份,金氏老人又再次解释说到,其本可恢复瓜尔佳氏的本姓,因为康熙晚年已经剔除了鳌拜的罪臣身份。

但其后人已经对康熙不再信任,因此就再也未恢复其本来姓氏,再说大清早已灭亡,社会都平等了,恢复原本姓氏也无太大必要,现在的平民百姓的普通日子就挺好。

金家屯人大多数村民也以农业生产为主,早出晚归,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只是金家屯并不如拉林地区出名,拉林现在已经是黑龙江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开发区,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而金家屯仍然是默默无闻,只在央视的纪连海老师的节目中提过。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无论是拉林还是大连金家屯,满族后人们如今已经几乎没有人会说满语了,大家都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只有年龄稍大的老一辈人在交谈时还带着一点京腔,颇有先祖遗风。

拉林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保留着一丝满清风气,他们特别喜欢喝豆汁,而且在谈起这一特色食品时,他们在侃侃而谈的时候时不时就要带出一点京腔味儿,据这里的人讲,拉林的豆汁其实比北京的豆汁好喝。

北京的豆汁对于公众来说是一种接受程度有异的风俗食品,但拉林因为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当地的豆汁中特别加入了黄豆和小麦来增色增味,因此其口味必然比北京豆汁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言谈举止和风俗习惯之外,拉林地区还完整的保存了一大批具有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的历史遗迹,如都统衙门,永海故居,巴尔品故居等。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这些历经数百年岁月的历史遗迹都是曾经存在的八旗制度的象征。永海故居是富察氏通过向拉林24个旗屯征集税款所修筑的旧式拉林城池,历时1年才完工。

该工程当时征用了2300名民夫,800名西丹士兵,是防御匪患的主要工事。

巴尔品故居是朝廷为管理拉林修建的副都统府邸,是首任副都统巴尔品的官宅。

其占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四周有高墙环绕,院内有假山流水,花草鱼虫,跟现在北京的四合院相比并不逊色多少。

这些历史遗迹早已成为拉林后人们争相向外宣传的资本。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大清虽然灭亡100多年了,但是这些满清后人们在谈起自己的先祖时还是有一股豪迈的气势,他们虽然现在成了普通百姓,但先祖们的辉煌历史是真是存在过的,那些早已远去的历史往事中所蕴含的艰苦创业的精神早已刻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里。

结语

八旗制度是清朝由弱变强,击败中原汉族中央政权,取得执政地位过程中所建立的主要军事政治制度,其在清朝统治前期曾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清朝统治后期,这种制度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权制度,成为剥削压迫劳苦大众,满足八旗子弟们私欲的工具,最终使其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并使中央王朝不断走向堕落腐败,而随着曾经建立的王朝覆灭,八旗后人们也重新回归其平民百姓的本来面貌。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先祖传统

八旗制度的兴衰史就是历史规律对现实的矫正过程,而八旗后人如今以共和国公民的身份重新过上普通百姓的生活,说明历史不会让不合理的制度持续太久,而被后人们牢记的永远都应该是先辈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先祖   努尔哈赤   女真   满族   明朝   旗人   林地   黑龙江   满清   清朝   后人   传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