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努尔哈赤,吊打皇太极,抗清扛把子袁崇焕咋就被崇祯给刮了?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中了进士,三甲第四十名,基本上这名次后边也没啥人了,属于进士里面吊车尾的,这还是考了四次的结果。不过那也是全国一百来名的好成绩,搁现在清华北大随便进。因为成绩不过硬,岗位又少,竞争压力大,第一年就给轮空了,在家待业,第二年才被授予邵武知县(今福建省邵武市)。

炮轰努尔哈赤,吊打皇太极,抗清扛把子袁崇焕咋就被崇祯给刮了?

袁崇焕

在那会儿,就这个成绩,基本上算是交代了,太平年代熬一辈子最多也就能到个五品知州,三年不见皇帝一面,业绩干成什么样朝廷根本不感情趣,进内阁混个出将入相,留名青史是想都不要想。还好,袁崇焕有个特殊爱好,喜欢谈论边事,那会儿明金(后来的清)一直在辽东搞对攻,袁崇焕经常拉着前线退下来的老兵侃大山,战况如何?干掉了多少后金兵?红衣大炮响不响?不说个明白不让走。

事实证明,袁崇焕不是一般的水货,人家是土命,还是肥沃的黑土地,命在东北。靠海的福建不适合你,虽然你干得很卖力。史书记载袁知县曾经爬到房梁上帮老百姓救过火,这事儿放现在也绝对的父母好官。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三年以后机会来了。

按照明朝吏治,京城之外的官员每三年要进京述职一次,说白了,就是综合考评一下你的KPI,好的升,庸的降,不好不坏回个炉,再干三年看咋样,这叫京察。

京察以后,袁崇焕被留任北京,做了一名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运气实在好,主要是有人保,这人是谁呢?

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一眼就看中这个小个子,具体啥原因,已无从考证。可能侯大人觉得个子小,点子稠,脑子肯定好使,将来能成事,就你了。

袁崇焕稀里糊涂的升了官,工作地点还在兵部,这不正是自己的领域吗?那叫一个开心,然后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玩消失。

去哪了?辽东啊。

这哥们一个人骑着马,跑到山海关转了一圈,前线打仗,那不得熟悉地形?

当时广宁刚刚失陷,崇祯皇帝正急得嗷嗷叫,袁崇焕回来就报告:“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后来事实证明,这哥们喜欢语出惊人,还是要么吓死别人,要么吓死自己那种。

这第一次还真没说大话,宁远保卫战,孤军奋战,一战成名,还一炮响轰死了后金头头努尔哈赤。另外一次是复出以后对崇祯吹牛皮的“五年平辽”,后来自己觉得这牛皮都要吹破了,又拐着弯的给皇帝提条件,像什么,钱要给够,粮要管饱,边军的人事任免我说了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咱们大明的言官相来攻击力爆表,出兵在外不容易,天高皇帝远,我也没法驳斥,他们的话皇上你可不能信,如此这般,五年平辽没得问题。

说白了就是给崇祯洗脑表示这活难度系数比较大,真是干不成,那也不能全怪我啊。

崇祯皇帝心眼小、爱较真,从他爱杀大臣就可见一斑,不但欣然允诺,条件照单全收,还为了增加袁督师的权力,赐予尚方宝剑一把。袁崇焕的悲剧正是始于这句“五年平辽”。

宁远扬名

明末名臣孙承宗的关宁防线建立以前,明对后金从来都是败多胜少,原因很简单,打不过,后金是继蒙古以后,又一个马背上彪悍的民族,女真族人有两大特点,善骑射,好抢劫,草原的规则不是摔跤,就是套马杆,威武雄壮的汉子才能有媳妇儿,不用怎么正规训练,上马就是骑兵。抢劫这事儿更好理解了,外东北那一片除了大兴安岭就是小兴安岭,女真人崛起以后,这么多人口,除了打猎捕鱼,啥产业也没有,想喝碗小米粥那还得到互市上去碰运气,这互市开不开还得看明朝大爷们的脸色。万一碰到点大荒,大灾的,要么饿死,要么跑去关内大抢一通。

这一抢就上瘾了,鞑子们发现,明朝人米多,面多,打仗还很弱鸡,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比打猎捕鱼强多了。所以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据史书记载,后金兵每次出远门打仗,家人们根本没有半点惆怅,老婆抱着孩子笑眯眯地给送到小村外,临走还会再三嘱咐诸如:“咱家布匹用完了,再不抢点回来,你孩子要光腚了”之类的话。

所以啊,大明士兵碰到这群被老婆大人委以重任的强盗骑兵们打不过也正常。自从孙承宗,袁崇焕这俩人来到辽东,一砖一瓦大修边镇,建立起牢固的关宁防线,后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孩子光腚,老婆还整天吹胡子瞪眼,碰上灾年弄不好还得饿死,原因很简单,打不进去,入关太难,每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大举进攻,都得在城墙边撂下一堆尸体,然后骂骂咧咧的撤退。

然后后金的机会还是来了,边境发生了一件大事,关宁防线之父,蓟辽总督孙承宗卷铺盖走人了。大明党争太厉害,前边也说了,明朝的言官火力比较猛,说死人不偿命,适逢阉党当道,东林党人老大哥孙承宗第一个遭殃,被罢免了,换了个魏忠贤菜的发绿的马仔高第。

这货到任以后办的第一件事就匪夷所思,撤退,统统撤退,撤回关内,什么锦州,宁远,大小凌河镇,两百里土地,统统不要了,打什么仗啊,保命要紧。严重怀疑这货要么贪生怕死,要么收了钱踢假球,是个人都不会干这事。

明军裹挟着老百姓都撤回了山海关,却有个人坚决不撤,这就是时任宁前道的袁崇焕。

“宁前道,当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白给的地皮咋能不要?高第在前面跑,努尔哈赤就跟在屁股后头圈地,一直到了宁远才打了一仗,也是唯一的一仗。

后金vs宁远守军,6万对1万,战斗很激烈,过程很残酷,努尔哈赤偷鸡不成,蚀把米,把小命还给丢了。

当时的战斗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努尔哈赤率6万后金兵到了宁远城下,看到城头上人头攒动、红旗招展,大生疑惑,这不对呀,高第那怂货不是跑了吗?宁远这帮人怎么搞的,动作慢了没跑掉?不要命了?快快投降!

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争取宽大处理!

袁崇焕表示要打就打,你废什么话,二营长你他娘的红衣大炮呢?对准喽,给我轰!

多说一句,这红衣大炮是从葡萄牙人手里淘来的进口货,威力大,射程远,关键还不炸膛,实乃守城杀敌之必备利器。


炮轰努尔哈赤,吊打皇太极,抗清扛把子袁崇焕咋就被崇祯给刮了?

红衣大炮

接下来的场景没啥好说的,明军在袁督师的英明领导下花猫变老虎,勇猛无比,基本上就是后金兵猛攻,明军点炮猛轰,结果后金死伤无数,最后还被打哭了。

也不知道明军哪个“不长眼的”,站城墙上点了一炮,不小心崩到了努尔哈赤,后金兵皮革裹尸,哭号而去,战斗就此结束,宁远大捷,8年抗战之首胜!袁崇焕一炮而红。《石匮书后集》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据考证受重伤这人就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死后,八阿哥皇太极继位,也不知道是粮食吃完了,还是要为老子报仇,气势汹汹率军挥师南下要和袁崇焕既分高下,也决生死,这就是宁锦大战。皇太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攻锦州而不下,绕道攻宁远还不下,返回再攻锦州仍不下,又撂下三推尸体,灰溜溜地跑回去了。史称:宁锦大捷。袁崇焕二胜。

宁锦大捷,皇帝大赏,谁最高兴?

魏忠贤!

拼死拼活的袁崇焕在魏公公面前得靠边站,功劳被抢,心里凉凉,表示阉党太阴,老子撂挑子不干了,愤然辞官。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袁崇焕或许还能在老家混个颐养天年,只能说这哥们官运太好,想退休都不行。

1627年木匠皇帝朱由校死了,弟弟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自缢煤山歪脖树那位。

历史上对崇祯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英明神武,上来就干掉了魏公公,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励精图治,十七年不休息,勤俭持家,衣服破了也不换,打个布丁继续穿。我要说他是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

见过伪学霸没?说的就是崇祯这种,来得比谁都早,走得比谁都晚,刷最多的题,考最烂的成绩。

做个太平天子还可以,就明末那种天灾不断,内有叛乱,外有夷狄的这种超高难度附加题,崇祯根本搞不定,题做不出来还容易崩溃。生不出孩子就赖床,解不出题就怨笔,动不动就杀两个大臣解解气,据统计,崇祯一朝共杀掉7个总督,11个巡抚。袁崇焕就是其中一个。弄得文臣武将人心离散,投降的不计其数,洪承畴,祖大寿,再到后来的吴三桂都降了大清。

最后眼看北京保不住,让撤还不撤,李自成攻城而入,崇祯都疯了,变态到自己老婆孩子都不放过。

说这么多,主要就像表达一个意思:崇祯弑杀,心眼小,还容易走极端,袁崇焕被极端残忍地凌迟处死,这样自毁长城的欠揍行为很有崇祯特色。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说袁督师,一直到宁锦大捷,袁崇焕的表现都堪称完美,除了和同僚满桂闹了点矛盾之外,没有任何不妥之处。直到崇祯继位,杀魏忠贤,拨乱反正,表示撸起袖子加油干,重新启用了袁大督师。不知道是前期表现太亮眼居功自傲,还是在家歇得时间太长脑子锈掉了,袁崇焕从此就像中了毒的APP开始频繁的出bug。


炮轰努尔哈赤,吊打皇太极,抗清扛把子袁崇焕咋就被崇祯给刮了?

bug一:见了皇帝就来劲

看着殷殷期盼的崇祯两眼放光,“五年平辽”张口就来,说了就后悔,后悔了就马上提条件,一键三连也没能糊弄过去。崇祯老板心眼儿小,记性好,这个五年平辽就此记下了。五年以后,不但辽没平,皇太极还直接杀到家门口,崇祯表示就我这暴脾气,给我把老袁拉出去枪毙五分钟都不解恨。“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bug二:擅杀毛文龙

袁崇焕二次上任不久,就搞了一桩亲者痛仇者快的血案:擅自杀了皮岛岛主一品大将毛文龙(皮岛即今朝鲜平岛)。

原因很简单,袁崇焕表示毛文龙不服管,还骗响,岛上就那么点人,军饷要的比我都多。具体啥原因到杀了毛文龙,到现在都有争议,也许是看他长得丑不顺眼,心里硌应?严重影响袁督师的干仗心情?心情不好打了败仗怎么办?毛文龙恶心人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性质极其恶劣就给咔嚓了。

炮轰努尔哈赤,吊打皇太极,抗清扛把子袁崇焕咋就被崇祯给刮了?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

当然了袁崇焕的这些理由在当时根本不成立,兵荒马乱的年代,军队打仗冒领、骗响多了去了,又不是只有毛一支。毕竟打仗是拿命换钱,皇帝也只关注结果,打赢了啥都好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杀袁崇焕这事儿让崇祯帝就看不懂了,越琢磨越觉得老袁怕是皇太极派来的逗比吧。不然为何要杀我一品大将毛文龙呢?

毛将军是有那么点占山为王的意思,有过也有功啊,毛部一直占据皮岛在敌人后方打游击,全面贯彻了“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优秀战略方针。皇太极正因为有此后顾之忧,才不敢轻易绕过孙承宗的关宁防线,来个长途奔袭。你想啊,战线拉得太长,容易被毛将军给断了粮道,再被关宁防线的袁崇焕一块来个前后夹击,那不成饼夹菜了,皇太极只能硬着头皮平推,往城关宁墙上撞。

后来崇祯杀袁崇焕时,被扣的帽子就有擅杀毛文龙这一条。北京保卫战结束以后,阉党余孽温体仁率队表奏:我方观点袁崇焕通敌谋逆,毛文龙案铁证如山,毛文龙死,皮岛群龙无首,游击队就散了架,毛文龙旧将如孔有德纷纷投奔皇太极,致使我大明丧失敌后唯一根据地,才导致皇太极永无后顾之忧,绕过关宁防线,直指北京城,你看这逻辑清晰得吓人,崇祯又多疑,再这么一被忽皇帝估计晚上睡觉都得盗虚汗。

bug三:京城保卫战,袁崇焕只追不击,跟着皇太极在京城边上画圈圈。

毛文龙被杀,最开心的是谁?

当然是皇太极!

很简单,不用撞墙也能杀进关内了。毛文龙死后不到仨月,皇太极就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跑步前进半个月从辽东辗转辽西,绕开了关宁防线,又借道蒙古跨过了长城到了距离京城只有200多公里的遵化,这意图很明显,直奔北京来了。

史书记载,袁崇焕大惊,这皇太极虽然不是从老袁自己的辖区跑进来的,但身为蓟辽总督难逃干系,这事儿弄不好要闹大,袁崇焕立即派了大将赵率教驰援遵化。遵化地方官看热闹不嫌事大,可能脑子被驴踢了,也不知道咋想的,就是不让赵率教进城组织防御。逼得赵率教没办法只得于后金军搞野战,一个回合没下来,赵率教战死,遵化失守,军情已十万火急。

袁崇焕领九千精骑南下蓟州想要截住皇太极,结果愣是没截住,人家又绕道直奔北京了。

袁督师甩开膀子又是一通追击,总算在京郊昌平一带追上了,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袁军诡异地采取了尾随战术,只追不击,看着后金兵在前边撒开花地大抢特抢,我自岿然不动。袁崇焕就这一个决定,让北京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坚定地认为袁崇焕通敌叛国了,这是和鞑子们在同伙作案,就连京郊街头卖菜大妈都说“拿了袁崇焕,东人(指后金军)跑一半。”

朝中大臣们更是义愤填膺纷纷上奏以通敌叛国罪弹劾袁崇焕,表示我等忧国忧民,决不能放任此等大逆不道之反贼坐视不管,弹劾,必须弹劾!

一个个爱国大臣气得吹胡子瞪眼的原因也很简单:老子的大别墅可都在京郊呢,那可是贪了,额,不对,嘴瓢了,重来,那可是做官半辈子的积蓄,袁崇焕这是见死不救,看着鞑子兵抢劫,这下可好,钱没了,二奶奶也跑了,此仇不共戴天!

炮轰努尔哈赤,吊打皇太极,抗清扛把子袁崇焕咋就被崇祯给刮了?

北京城内地皮稀缺,要不说房价咋这么高呢?大臣们的别墅都建在京郊呢,上班方便还不用挤地铁。

袁崇焕这骚操作着实令人费解,是真叛变了,还是脑子被驴踢了?都不是,这里我很认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前明月的说法,你想啊,袁崇焕的强项是什么?守城啊,就是凭着坚城放大炮!

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都是这么打过来的。现在后金军过了蓟州,除了北京城以外,就没有城坚利炮可以依靠了。野战那是后金的强项,即便自己的关宁铁骑也不是吃糠咽菜的,但兵力处于明显弱势,还记得驰援遵化的赵率教吗?城外一战就被干死了,野战是不可能野战的。

那怎么办?跟上,咬住!等后金军到北京城下再给我狠狠的打,北京城楼上有咱的红衣大炮啊。

但是袁大督师忽略了致命一点,这里不是宁远,不是锦州,这里是北京,里面住着皇帝!

袁崇焕这把玩得太大,崇祯一听说后金已经兵临城下,吓都吓个半死,谁还管你袁大督师采取的是啥子策略,让你五年平辽,这下倒好,直接给我平到家门口来了。你要说后金兵不是从你的辖区进来的,不是你的责任,朝中大臣和老百姓们根本就不信,都说是你老袁带的路。

也难怪,你想想,这几年后金啥事没干就在关宁防线和你死磕,突然有一天说鞑子兵入关了,你说怎么回事?正常人的第一反应,无非就两个情况,一你老袁被干死,关宁防线被突破,二就是你老袁没节操投敌了。现在结果已经很明显了,你老袁就站在北京城楼子底下,没断胳膊没断腿,那只能是第二种情况,你丫的投敌了。

接下来,袁督师还真就凭着北京城坚炮利,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打退了皇太极多次猛攻,自己都快被射成了刺猬,还差点被敌人拿刀给劈死,还好自己盔甲够厚,箭头插不透,副官袁升眼疾手快帮着格挡了一刀。

“袁崇焕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刀及崇焕,才官袁升高格之,获免。”

其实到现在不管袁军战绩如何,袁督师多么卖力,都逃不了一个死字了。崇祯皇帝已经认定袁崇焕已通敌叛国,百口莫辩。

炮轰努尔哈赤,吊打皇太极,抗清扛把子袁崇焕咋就被崇祯给刮了?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一日,崇祯以议响的名义召见城外正在奋战的袁崇焕,说要给他的军队发工资,袁崇焕二话不说就去了。自遵化失守,京城告急,带着关宁军疾行三昼夜从山海关一路狂奔过来,人困马乏,袁崇焕又治军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早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一听皇帝要发工资,袁督师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欣然前往。

到了城门下,就发现了不对劲,喊了半天不给开门,城墙上的士兵用绳子丢下一个竹筐来,堂堂蓟辽总督袁崇焕就蹲在这竹筐里被拉了上去。中国人做事向来讲面子上要过得去,面子上都不过去,里子更没有,很明显,崇祯皇帝连面子都懒得给,此去必凶多吉少,袁崇焕能在官场混到总督这个位子上,脑子也肯定够使,可他还是进了那个筐。

结果议响当天就下了锦衣卫的大狱,八个月后袁崇焕被判通敌叛国罪,在西菜市口凌迟处死。

一口气写了六千字,感谢耐心读完,原创不易,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努尔哈赤   崇祯   太极   遵化   宁远   辽东   大明   把子   北京   防线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