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故事118|张伯驹藏而不露

夏和顺

在张中行的眼里,张伯驹属于那种一生经历巨大变化,先繁华而后冷落的人物。“他自己有何感触不能确知,也许热泪多于冷笑”,“在旁人看来却有些意思,有些传奇性。”

琉璃厂故事118 张伯驹藏而不露

张伯驹自题“丛碧山房”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与溥仪堂兄溥侗、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第四人或曰为卢永祥之子卢筱嘉、张謇之子张孝若)。其继父张镇芳为袁世凯姻亲,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署理直隶总督、河南都督。张伯驹兴趣广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均有涉猎,收藏更是一生至爱。

1927年某日,张伯驹在琉璃厂某古玩店铺见到康熙御笔一幅,上有“丛碧山房”四字,结构严谨、气势恢宏,于是以1000元重金购下。他从此开始收藏文物,改号为“丛碧”,并将位于弓弦胡同的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

琉璃厂故事118 张伯驹藏而不露

陆机《平复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1956年,59岁的张伯驹捐出《平复帖》等一批重要文物。他在《陆士衡平复帖》一文中自述:“丙午,余移居后海,年已五十有九,垂老矣。而时与昔异,乃与内子潘素商定,将此贴捐赠于国家。”张中行在《负暄琐话》中说:“解放以后,《平复帖》等名迹都归故宫,曾多次在绘画馆中展出,想来是(张伯驹)识大体,主动献的。”“时与昔异”与“识大体、主动献”是相关联的。

张中行一位好友上世纪30年代曾为张伯驹编印藏书画目录,其中包括晋陆机《平复帖》,还有唐李白《上阳台帖》、唐杜牧《张好好诗》等一批剧迹。

琉璃厂故事118 张伯驹藏而不露

杜牧《张好好诗》,现藏故宫博物院

据谢蔚明介绍,1956年,北京市政府召开购买公债动员大会,张伯驹表示愿意把珍藏文物出售给国家,所得之款购买公债。文化部文物局估价20万元人民币收购(当时一般工人月薪不足30元,20万是天文数字)。张伯驹表示不要钱,愿意捐献给国家。他捐出的文物,除《平复帖》、《上阳台帖》和《张好好诗》外,尚有:宋蔡襄《自书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宋黄庭坚《诸座上帖》、宋吴琚《杂书诗》、元赵孟頫《章草千字文》、元俞和《楷书》,同时出让展子虔《游春图》。

谢蔚明是50年代《文汇报》驻京办事处记者,经叶恭绰介绍与张伯驹相识。“那时他已在北京定居,寓所在后海西河沿20号,面临碧波荡漾的北海,岸边垂柳成行,十分幽静。进门就是一所花木扶疏的园子,开阔的园子里有山石,在北京古老的建筑群中,很少见到这样大的园子,让人觉得仿佛来到了苏州古老的园林人家。”

园子典雅豪阔,但室内陈设却很简朴。谢蔚明说:“我虽知道主人爱好琴棋书画,这里是书香人家,但是他藏而不露,谈得兴浓时,他才打开柜子,取出几件古代名家书画来,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他收藏的文物不仅质量高,而且丰厚,我开了眼界,也不禁惊奇。”

审读:喻方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琉璃厂   项城   黄庭坚   之子   公债   山房   琴棋书画   河南   园子   文物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