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超市”们遍地开花,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1996年,山姆大叔进驻中国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在25年后的今天,它成为了商超界的“顶流”:


一边是与盒马、家乐福的“二选一”大战,你方唱罢我登场,承包了年底商超行业的热搜;另一边则是年轻人前赴后继的打卡,似乎没去过山姆拍过照的博主就不是合格的弄潮儿一般。


在各界人士明争暗斗之后,山姆超市连带着“仓储会员超市”们一同出了圈,与此同时,“内卷”之争已悄悄开启


“山姆超市”们遍地开花,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01

新晋消费“顶流”


说到仓储会员超市,许多人或许有些陌生,在《争做Costco?本土玩家扎堆布局仓储会员店,如何脱颖而出?》一文我们曾就仓储会员超市的模式进行了解析。所谓的仓储式会员超市,可以从字面意义上进行理解:仓储即为量贩,会员则是指会员机制,只有成为会员才能进行购物。


仓储式会员超市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在内地:1996年山姆超市选在深圳福田开出第一家店,正式拉开了国内会员制超市的序幕。同一年,麦德龙在上海普陀区开出第一家门店。其后,1997年,普尔斯马特在北京五道口开店......


细数国内不少仓储会员超市,虽然扎根时间早,但或是因为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或是因为市场不够成熟,这些超市始终少了些存在感。仓储式会员超市一举打响其名,还得追溯到2019年8月,大陆首家Costco实体店落地上海闵行。


“山姆超市”们遍地开花,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首家Costco占地总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购物面积达到了1.4万平方米。即便是不菲的会员费也没有挡住大批人流,在开业首日,Costco一度被挤到交通瘫痪,甚至在下午一点就宣布了暂停营业,第二天甚至开始“限流”。数据显示,在开业一周内,付费会员数超过了20万元,以一张会员卡299元计,开业当周仅会员卡就带来了近六千万的收益


或是借助了首店经济的热度,或是新一代消费者对于仓储会员店的接纳度,这类超市的热度由此引爆,而锚定中产阶级的山姆超市更是其中翘楚,凭借着自家量大价优味美的网红单品火爆出圈。


XXXXL码的薯片、排队限购的烤鸡、一大盒数十个装的牛角包和麻薯面包......这些“标配”美食刷屏社交网络,与此同时,山姆垒满商品的货架同样成为了潮人们拍图的网红打卡点,上一个被网红们包围的货架还在宜家。


而当我们打开小红书搜索“山姆”,相关笔记已经突破了21万,即便是Costco,同样也以“假装在LA”的氛围感照片席卷社交平台......


“山姆超市”们遍地开花,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以山姆为代表的仓储式会员超市,已然成为“明日之星”。




02

仓储会员店“内卷”之战



Costco被“抢”、山姆大“火”,飓风之下,各品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扩张,开店潮、升级潮一波接着一波。


就以Costco为例,自2019年首进内地尝得甜头之后,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将苏州、深圳、宁波等城市划入商业版图之中,“敲定”了10家新门店,其中,苏州Costco超市将于今年年底开门营业。


与此同时,入华25年的山姆超市不甘示弱,在2019年时就一改往日“佛系”模式,放话开店数量要超40家。


此外,2010年就已宣告在中国取消会员制的麦德龙,如今选择重走来时路。自去年12月开始,就在60座城市全面推行PLUS付费会员,如今付费会员已达200万人。


“山姆超市”们遍地开花,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本地品牌更是将“会员店”作为弯道超车的捷径,传统大型商超如永辉、北京华联等相继进入这一赛道:






而距离我们更近的,则是10月22日,家乐福刚在上海开出的第一家会员店,以及开店伊始就闹起的“二选一”风波。


粗略一算,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家新开的会员店,且大多分布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中。密集的开店潮下,我们已经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


03

线下商超转型之殇


商超品牌们为何拼命挤进仓储会员店的赛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商超苦线下零售久矣。


这两年来,传统商超不乏“创新”之举,创造一个全新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成为各大品牌的探索重心,“新零售”更是一个被“玩坏”了的词。苏宁推出了苏鲜生,世纪联华创造鲸选,永辉更是接连推出了永辉mini、超级物种、永辉到家等新兴产物......


“山姆超市”们遍地开花,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转型迫在眉睫,但效果到底如何?


10月29日,永辉超市发布了三季报,其中显示,永辉超市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98.35亿元,净亏损总额已经达到了21.78亿元。这个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各大资本青睐的品牌,如今也陷入了“中年危机”之中。


线下实体商超的危机是相似的,在永辉之外,美团的小象生鲜门店或关店或被其他品牌改名接手、被称为“小沃尔玛”的商超品牌人人乐相继关店、“中国沃尔玛”物美超市单店效率不断下滑,即便是巨头沃尔玛,五年来也已经关闭了超过80家中国门店。在疫情、电商等冲击下,线下商超危机四起。


“山姆超市”们遍地开花,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而仓储店的兴起,则让商超品牌看到转型的希望。


正如我们在《争做Costco?本土玩家扎堆布局仓储会员店,如何脱颖而出?》一文中提到的,仓储会员店的选址相对严苛,在城市选择上,会优先选择购买力、消费力较强的一、二线城市。但在确切的地段选择上,其对于商圈位置的依赖度并没有非常高,也因此往往会选择郊区动辄上万方的卖场:就如盒马X会员首店位于上海浦东森兰商都中心,北京首店位于大兴,相对来说地段较偏远,同时也意味着租金或地价便宜,成本低廉。


同时,仓储会员店的选品很有讲究,如果说一般卖场的商品数量能够达到1万或2万个,那么仓储会员店内则一般控制在3千到4千左右,这其中还有部分为自有品牌的商品。同时这些商品往往包装较大,在这样的规模经济下,单价较普通商品更高,也更具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把山姆称之为“千元店”的原因。


租金成本、装修成本低廉,加上商品单价高,更有爆款类商品“薄利多销”,仓储会员店优势尽显,自然引得众多品牌争破头。


“山姆超市”们遍地开花,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04

“中产阶级”不够用了?


“山姆”等超市遍地开花,但消费者们够用吗?


有人问,几百元购买的会员,得花多少钱才能回本?知乎博主给出的答案是,年消费得超过五千。对会员制的仓储超市来说,两百多元的会员卡就是一张入门券,也是一道筛选器,就如山姆超市明晃晃张贴的标语那样“为菁英生活提供高品质商品”,从一开始,这类商店的客群就是中产阶级。


但爆发式增长的仓储会员店显然高估了中产的人群数量,小看了市场的竞争力度。仅就北京而言,今年以来,就已新开了fudi、盒马X会员店、永辉首家仓储超市和麦德龙plus付费会员店。另外,本土的山姆会员店已有3家,在如此多仓储超市的围剿下,中产阶级都“不够用”了。


在另外一边,正如此次“二选一”风波中呈现的那样,爆款商品“同质化”的问题相当严重。在许多买家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会员店中都有不同包装下的相似果汁和麻薯面包,复刻着一样的网红产品,叫着不同名字的会员店中商品却频频“撞脸”,会员店再无特色可言。


仓储会员店席卷而来,但简单的粘贴与复制无法打造出成熟、并适应本地消费人群的商超,想要真正在消费者心中扎下根来,仓储会员店们还得拿出些真本事来。


可以预见,未来还将有数十家仓储会员店相继落地。谁能率先打造出自己的“护城河”,谁才能在这场注定残忍的鏖战之中独立鳌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山姆   中产阶级   家乐福   超市   遍地开花   北京   消费者   品牌   商品   会员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