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也难逃困境:想要的找不到,找到的招不来,招来的留不住


前几天见到老A,一个颇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事业风生水起。可是,他很焦虑,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需要人才!”


原来,三个月前,公司战略调整,急需招聘几个算法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老A提出要求:“一个月内人员到岗”。


可是,HR联系了不少招聘网站,接收了不少简历,面试了不少人,也浪费了不少时间,三四个月过去了,一个与岗位画像相匹配的人才也没招到。


老A很生气,当然,更多的是苦恼。没有合适的人才,再好的战略也是“镜花水月”。


我知道,他的公司面临“招聘囚笼困境”。

大厂也难逃困境:想要的找不到,找到的招不来,招来的留不住

❶什么是“招聘囚笼困境”?


“囚笼困境“,或者叫“思维牢笼”,在招聘过程中很常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招不来。某大厂HR在网上吐槽:“招个人比相亲都难,问了二十个人,有面试意向的只有三个,最后还有两个放了鸽子……”


二,效率低。一场招聘从信息发布、简历筛选、电话沟通,再到面试、初审、复审,整套流程下来起码一两个月,效率太低了。


二,留不住。好不容易招到一个人,入职后才发现与岗位明显不匹配,或者人家干了几天就主动拜拜了,用人单位不满意,领导也颇有微词:“HR太不专业了。”


❷“招聘囚笼困境”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是“大树效应“。森林中,大树周围的树很难长高长粗。企业也是如此,竞争力强的企业,往往集聚行业内更多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人才的“虹吸效应”,导致其他企业招人困难。


其次,人才的“冰山效应”。真正的人才,在任何企业都是“金疙瘩”,他们属于“被动型人才“,不会主动投简历,需要企业去挖掘。就如冰山一样,露在水面的都是表象人才,真正的人才隐藏在“水面之下”。


再次,招聘渠道的“晕轮效应”。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一说招聘,首先想到各种招聘平台。这其实就是“日晕”影响下的认知错觉。过分倚重第三方招聘平台,一是人才与岗位匹配度容易脱节,二是信息整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大厂也难逃困境:想要的找不到,找到的招不来,招来的留不住

❸有没有更好的招聘解决方案呢?


有!飞书招聘来了。这个解决方案,从“理念+实践+工具”入手,帮助广大企业突破招聘囚笼困境,使企业能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一些实践,认识一款工具”。


我们传统的招聘模式,注重的是“招人”,而不是“培育系统”;招聘定位为应急式的“救火思维”,而不是养鱼式的“长线思考”。所以,是为了招人而招人,精准度不够,效率性不高,人才的选拔和配置经常出现“啮合性故障”。


而“飞书招聘”给HR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招聘理念:招聘绝不仅仅是“招人的过程”和“招到人的结果”。而是随着企业战略和业务链条的变化,通过人才规划、策略调整、流程执行和复盘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


这个系统的建立,基于五个核心逻辑模块


01,人才理念。需要什么样的人?

02,人才策略。如何获取人才?

03,招聘策略。如何通过招聘获得目标人才。

04,招聘流程。招聘应该怎么做?

05,人才反馈。招聘是否可以做到更优?

大厂也难逃困境:想要的找不到,找到的招不来,招来的留不住

❹“飞书招聘”的五大核心功能。


第一,形成企业自己的“储备人才库”。


现代企业讲求创新,产品迭代更新很快,业务链也会随之调整。如果没有人才储备,人才不能快速补位,新业务和新人才就不会无缝衔接,从而影响企业运营效率。


生产中有一个“消防理论”。任何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栓,一旦发生火灾险情,立刻就能扑灭。如果调运远水,是解不了近火的。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招聘。


只有建立起企业自己的“人才储备库”,才能实现精准、无缝和高效招聘。飞书人才库,能快速解析求职者的简历,并自动生成企业的标准简历,一旦企业有用人需求,能“智能化”识别和匹配。


一家服务于超市卖场的中型互联网企业,使用“飞书招聘”短短一年半时间,人才库已储备十万余人,能够满足公司1000+岗位的招聘需求。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于小姐说:“我们的招聘就像飞一样不可思议。”

大厂也难逃困境:想要的找不到,找到的招不来,招来的留不住

第二,“主动式人才裂变”模式。


业绩要裂变,人才也要裂变。人才的获取,靠“被动式”三方协作模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业绩裂变的需求,必须有一种新的“主动式”模式,使人才和业绩实现平滑对接。


这个“主动式发现和获取人才”模式,用行业术语讲,叫“内推”。


HR和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内推虽好,但是落地并不理想。据人力资源行业调查显示,理想的入职占比中内推应该在55%,但实践只有 10%。富有经验的HR普遍认为,企业的内推活动受理念和方法的制约,有较大提升空间。


“飞书招聘”基于大量市场调查和思维模型,给出了解决方案。在内推中植入心理元素,加入趣味性设计,比如个性化职位卡片、建立内推奖、推出内推榜单和积分活动等等,员工的参与性大大增强。


这一模式,已经在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得到很好应用。例如掌阅科技,使用飞书招聘后,企业平均每 6 名员工中就有 1 位参与内推,企业人才数据库呈裂变式增长。


第三,结构化面试


传统招聘模式,进入面试环节后,面试官对求职者的提问以“刁难”为主,而不是“发掘”求职者的能力素质,进而明确候选人与职位的适配度。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企业没有建立人才标准,二是面试官本身“不合格”。


“飞书招聘”调研发现,一个新手面试官通常需要专业化培训,并至少经过10场以上面试,才能够成为一个“识人小能手”。


为解决这个问题,飞书招聘开发了一个专业化培训和实践平台——“面试助手”工具。在这个工具箱里,有一个多达 3000 题的结构化面试题库,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个类型岗位。通过系统化工具的助力,让企业每个面试官都掌握结构化面试的能力。

大厂也难逃困境:想要的找不到,找到的招不来,招来的留不住

第四,招聘“视频化”


传统招聘模式中,都是人与人“面对面”对接,侧重于线下体验。这种模式,有一个明显缺点:招聘链条长,筛选成本高,客户面试体验不好。面试过程经常发现,客户嫌招聘繁琐,最后不来了。


而招聘的核心是从岗位需求出发,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岗位匹配性进行鉴别。所以,技术支持比单纯的线下面试更重要。


背靠强大的技术团队,飞书招聘推出了“视频招聘”功能。通过和日历、视频会议、群等功能协同,深度打通线上和线下,让招聘所有流程,以一种“即时化”、“场景化”和“一体化”的形式产生,面试官在飞书内就可以高效推进招聘流程。


如今,互联网大厂基本实现了招聘视频化,这是一个趋势。一键开启视频招聘,不但节时省力,而且效率大大提升。

大厂也难逃困境:想要的找不到,找到的招不来,招来的留不住

第五,“保姆式”一揽子解决方案。


HR在招聘过程中,最头疼的莫过于:人才信息输出量不足,想要的找不到!这些细节,飞书招聘都替你考虑到了。飞书招聘中,每一个求职者不但有智能化标签,而且其简历、过往面评都会被钻取出来集合在一个界面,面试官在视频面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求职者概况。


另外,飞书在推出招聘的同时,还有知识库、企业百科、全局搜索等功能。这些公司库、人才库等资源,提高了企业的招聘效率,HR可以在飞书上无缝完成招聘和背调流程。


❺人才竞争是终极竞争


企业之间竞争拼的是什么?不是模式,也不是产品,而是人才!再好的产品,是人制造出来的;再好的模式,是人设计出来的。“找到”并“招到”合适的人才,对一个企业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思科总裁约翰·钱伯斯说:“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在产品迭代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不在招聘,就是去招聘的路上”,这样低效的招聘,可以休矣。


三流企业“解问题”,二流企业“能应急“,一流企业“做布局”。如果你的企业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如果你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卓越的管理者,那么,就从招聘创新、人才裂变开始吧。


飞书招聘来啦,你还等待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困境   人才库   求职者   岗位   效率   流程   模式   简历   人才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