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前言:

中国历史上不少家族都存在中断现象,但钱家是个例外。

“赵钱孙李”。

北宋初年写成的《百家姓》里,赵姓之所以排第一,是因为当时得天下的是赵家人,而“钱”姓之所以排第二,则是因为吴越王姓钱。

吴越开国国君钱镠曾留下遗训,“子孙后代要以中原王朝为尊”,所以当赵匡胤连灭8个国家,准备派兵占领吴越国时,钱镠的孙子钱俶主动归降,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钱俶此举得到了大宋皇帝的赞赏,也得到了民众的一致拥护,因此,即使当时钱姓人口排名在30开外,也顺理成章地位列赵姓之后。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唐昭宗赐给钱镠的金书铁券,“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

自宋朝以来,钱氏家族代代出人才,尤其是现当代,更是人才济济。

钱氏后裔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比如钱学森、钱三强、钱学榘、钱永健、钱永佑、钱穆、钱玄同、钱其琛、钱钟书、钱伟长......等等。

论人才之多、成就之高,放眼全国,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比得上钱氏。

更让人敬佩的是,钱氏后裔中,有很大一部分,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结合在一起,毕其一生为国奋斗。当然,也有少数一部分,生在国外,长在国外,始终认为自己和中国没有关系。

比如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钱永健

科学家之家

钱永健的父亲名叫钱学榘(jǔ),是钱学森的堂弟。

钱学榘的父亲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亲兄弟。

钱学榘年幼时,家道中落,叔叔钱均夫对他视如己出,还供他读书。

钱学榘比钱学森年纪小,几乎是紧跟着钱学森的脚步长大。

钱学森出国留学后,钱学榘受到叔叔钱均夫鼓励,也奔赴美国,和堂哥钱学森进入了同一所名校同一个系。

不同的是,钱学森最后选择回国效力,而钱学榘顾虑自己曾担任国民党官职,担心回国后受到不公正待遇,最终还是选择了加入美国国籍。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钱学榘

1952年,钱学榘的次子出生,这个孩子就是钱永健。

或许是家学渊博的缘故,钱永健打小就显露出了科学天赋。

由于小时候患有哮喘病,钱永健很少参加室外活动,他经常窝在地下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读小学时,父母给他买了化学实验玩具,但在钱永健眼里,这些玩具太小儿科了,根本不过瘾。

有一次,钱永健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化学书,上面写着如何将紫色的溶液变成绿色,他觉得很有趣,从此之后便对化学格外热衷。

读高中时,家里的地下室里已经摆满了瓶瓶罐罐,钱永健和哥哥钱永佑甚至悄悄制作过火药,结果不慎起火,把乒乓球台都点着了。

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责备他们,只是在室外搭了个混凝土露台,让孩子们把实验地点转移到外边。

16岁时,钱永健凭借“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这个研究课题,获得了西屋科学天才奖。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也最具权威的高中生科学竞赛奖项,因为含金量极高,也被人称为“少年诺贝尔奖”。

在25岁时,钱永健已经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化学学士,还在剑桥大学读了博士后。

2008年,凭借“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钱永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人们称他“点亮了生物学”。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这个成果有多重要?

就拿神经系统举例来说,有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在神经系统的各个部门工作,这些神经细胞紧密地挤在一起,人们之所以能思考,靠的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互相联系。

在大脑皮层里,每个神经细胞大约要把信息传送给几千个其他细胞,而每个细胞也要同时接受并且处理几千个神经细胞传来的信息,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是很难看清楚的,就像从高空看森林一样,只能看见一片翠绿,却分不清那些树枝来自哪棵树。

钱永健的研究成果,就是让正在活动的神经细胞变亮,甚至可以使不同特征的神经细胞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一种转基因斑马鱼,通过基因操作手段,将荧光蛋白导入到普通的斑马鱼体内,这些鱼就能变换出各种鲜艳的色彩,看上去好像染上了荧光一样,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观察它们的器官发育情况。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荧光蛋白技术,可以让人们增加对生命和疾病的了解,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等。

而且,比起获诺奖的“绿色荧光蛋白”,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钱永健还在其他方面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甚至可以说,绿色荧光蛋白只是钱永健学术成就中非常次要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钱永健的研究对细胞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具有颠覆性意义,如今,几乎每个做细胞研究和药物筛选的人都在使用钱永健的研究。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钱永健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尤其是中文媒体。

这也难怪,毕竟钱永健是华裔,还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的堂侄,大家自然会与有荣焉。

然而,钱永健的回应却让人无比失望。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国籍与家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钱永健极力淡化自己的姓氏背景,直言虽然自己的DNA来自中国,但中国并不是他的故乡。

2009年,香港大学授予钱永健荣誉科学博士学位,颁奖会上,他再次强调:“我在美国出生、成长,我不太会说中文,我是美国科学家,这一点很确定,我不是中国科学家。血统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份......”

毫无疑问,钱永健的这些话,让很多原本以他是华人后裔为荣的中国人难以接受。

一时间,有人骂他忘本,有人骂他是香蕉人:长着黄种人的脸,却有着一颗白种人的心。

其实,站在钱永健的立场上想,这样说并没有错。他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国教育、娶的是外国妻子,而他和中国之间的牵绊无非是他的父亲是中国人。

换句话说,在钱永健眼里,他的祖国是生他养他的美国,而非遥远的中国。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钱永健曾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基因和环境两者相互的产物。

环境固然重要,但钱永健能成功,和他受到的家族影响,有很大关系。

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往往都采取革命的手段,直接将原来的朝代推翻,这样一来,皇室的子孙常常成为被铲除的对象,他们家族积累的资源也会就此中断。

打个比方说,明朝被清朝推翻以后,朱氏一族自然就不可能继续显赫下去。中国历史上很多家族都存在中断现象,就是因为这个。而钱氏家族之所以是例外,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吴越王钱镠留下了一部家训。

这部家训只有短短的600字,却是钱氏家族历代出人才的重要保障。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中科院院士钱伟长的父亲走得早,很多人劝他的母亲,让儿子出去做手工活,补贴家用。钱母严词拒绝:“不管再苦再累,我也要让孩子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古训就是这么要求的!”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钱伟长

“......置义塾与公田......”

按照祖宗遗训,钱氏族人设立了义田、义庄,用田产的收入供给族中贫困子弟读书,这样一来,不管贫富,子孙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历史学家钱穆和侄子钱伟长就曾受过义庄的资助,后来,钱穆做了教师,便接过了资助钱伟长的责任,后者读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费,都是钱穆承担的。

钱永健的父亲,不也是在叔叔的帮助下,才得以去国外留学的吗?

抛开前因去谈后果,是不妥当的。

因此,不管钱永健承不承认,他的成功,和中国、和在中国绵延千年的钱氏家族,都是脱不了关系的。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钱学森和父亲

后记:

钱永健和妻子温迪没有生育,两人只有一个继子,后来,钱永健中风,夫妻两人便搬到继子处居住。

2016年8月24日,64岁的钱永健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出去,却一直未归,警察找到他时,他已经去世,因为钱永健之前中风过,所以大家猜测他很可能是再发中风。

钱永健生前虽然多次提到伯伯钱学森的成就,但事实上,直到钱学森过世,他们都没有见过面。

如果钱学森当年没有选择回国,他的成就或许会比钱永健更大。

不仅仅是钱学森,还有很多人也是如此。

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曾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当大家都以为他们会留在国外继续做研究时,两人却决定回国。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钱三强和导师约里奥-居里夫妇全家合影

钱三强说:“我们知道回来之后,恐怕会很难在科学研究上有所作为,但是,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为的就是报效祖国。”

几年后,钱学森也做了同样的选择。

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对祖国有利,就算是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回国,他们每个人在各自领域的成就或许都不会亚于钱永健,但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极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别国。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这些先辈,用他们的个人成就和子孙前途,换来了祖国的强大。

我们不能苛求每位华裔都能将中国放在心上,毕竟人各有志,不管什么国籍,只要为人类做贡献,都是值得称赞的,但也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善待、感激那些明明可以取得更高个人成就、却将祖国需求放在第一位的同胞们

钱学森侄子曾获诺贝尔奖,却说:我在美国长大,不是中国科学家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茅舍品史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美国   诺贝尔奖   神经细胞   侄子   子孙   荧光   中国   蛋白   祖国   父亲   成就   家族   中国科学家   钱学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