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状元不少,但“连中三元”者千多年来仅有14人

“连中三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用以特指古代科举考试中某个考生在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的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接连夺得“解元”、“会元”、“状元”荣誉称号的人。

历代状元不少,但“连中三元”者千多年来仅有14人

状元及第匾额

这种说法大致出现在唐代。唐代及以后诸朝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得“秀才”之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接下来,首先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又称“秋闱”。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正式跨入土大夫阶层。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节,说的便是范进乡试中举后由喜悦乃至疯癫的过程。在“乡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者,便称为“解元”。

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可以参加接下来的四月份的“殿试”,这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第一名称为“状元”。自古云:“文不称第一,武不称第二。”客观地说,要在文科考试中做到“连中三元”是非常不容易的。

据史料记载,历代状元不少,但连中三元者可谓凤毛麟角,千多年来仅有14人:唐代的张又新、崔元翰2人;宋代的王曾、宋庠、冯京、王岩皮、孙何、何真6人;元代的孟宗献、王宗哲2人;明代的许观、商辂2人;清代的钱务、陈继昌2人。这些人中,所中的三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中”,比如清代的两位:钱务,江苏苏州人,在乾隆十四年中恩科解元,次年落第,到乾隆四十六年方中会元和状元;陈继昌,广西临桂人,于嘉庆十八年中解元,次年落第,到嘉庆二十五年中会元、状元,也不是连捷连中。

历代状元不少,但“连中三元”者千多年来仅有14人

状元巡行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状元   会元   解元   殿试   乡试   会试   举人   科举   次年   历代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