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待|我们该如何老去?

当社会在不经意间跨进老龄化的门槛时,一个父辈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该如何老去?其实不止我们,也包括整个社会。

七待 我们该如何老去?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我确信,像我一样重复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陈词滥调,懵懵懂懂就从青丝到白发的男人女人不在少数。

我曾经以为,对我这样一个骑上公路自行车,50公里算热身,100公里算正常通勤,200公里才算旅行的人来说,老去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可是一转眼,离退休已经只有不到两年时间。

早高峰时段,坐上地铁或者BRT,我偶然间会考虑:拥挤的人群中,究竟是年轻人该给老年人让座,还是老年人该给年轻人让座?

社会跟我一样,不经意间跨进了老龄化的门槛。一个父辈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该如何老去?其实不止我们,也包括整个社会。

在我有限的认知中,中国老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善良、含辛茹苦和忽视自我存在的那类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某个来自大巴山深处的同学拿着父母卖血为他凑的盘缠买了一套高尔夫西装,以便使自己看上去更像一个城里人。他的行径引起了身边人的普遍愤怒……时过境迁,摸着良心问自己,时下我们中像那位同学一样,或者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岂止一个两个?我们向父母索取的,已经不是一套西装,而是房子、车子、票子和替我们看孩子的日子……我们谴责过自己吗?社会谴责过我们吗?

我们要买房子,买车子,结婚生孩子,我们中有的人会创业失败,工作不顺,或者打拼一阵后还是觉得考个编制更适合自己。于是,我们毫无愧色地啃老,我们的父母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养老钱也贴给了我们,然后半开玩笑的对我们说,以后爸妈老了,就全靠你了。

但是他们靠我们了吗?他们靠得了我们吗?他们和我们一样,对此都没有底气。

有人说,我们是一个重视人伦亲情,依靠道德的力量维系和调整相互间关系的族群。父母拉扯我们长大,我们为父母养老送终,天经地义。因此我们老了,靠孩子。在大邑县安仁古镇的某私塾旧址,有一副对子:“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集中表达了这种价值观。我也曾经以为,日本歌曲《北国之春》中“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想对饮几盅”的说词,正是对这种关系的极致描述。但就论域而言,这无疑是农耕文明的写照,而眼下,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已经横跨工业文明而一步迈入了信息文明,情况能一样吗?

于是,我看见一个名叫苏敏的与我同龄的女士,在拉扯大孩子后,独自一人开车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相处半辈子但共同语言不多的老公,孤独地试图在旅途中去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学会适应慢慢老去的寂寞。

网上盛传的以96岁高龄、自行断食而优雅离世的陈司寇老师,对我的启发特别大,她说,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那老年人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有四点:

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有健康的体魄,身心自由,心态自然会更从容。

与子女的交往中应注意边界感,保持必要的距离。我一直以为,对无私奉献型的中国父母而言,学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并在好好地有质量地生活的前提下,与子女保持有距离的守望关注是顶重要的。

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应学会把“必须做”、“应该做”变为“我愿意做”、“愿意为你做”并推己及人。既然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一定不能用义务、责任来维系,那么任何事情的前提一定是“我们爱你,我们愿意。”

老年人一定要对未来和社会抱有信心。尽管我们不愿老了住进养老院,但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中,我们仍然必须依靠社会化的手段来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并应对其抱有信心。相信社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定会不断完善。我对此充满期待。

作者:乞颜若风

主播:周子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大巴山   大邑县   安仁   父辈   老年人   子女   年轻人   父母   目标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