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发布了那篇著名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论文而并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华人的骄傲。

他们曾携手发表过数十篇对物理界影响深远的论文,但共创辉煌的青年好友在未能白首同归,而在名誉飞来后渐渐失和,隐约站上了对立的两面。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如今,两人一个选择归国,一个选择留美;一个在国内推进物理研究所建设,一个在国外打通国内学者出国留学通道;一个反对建设粒子对撞机,一个支持建设对撞机……纠葛了大半生的因由落到纸上不过简简单单三个字——署名权。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知交携行的青年学者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求学过程一直脚前脚后,两人命运阴差阳错间直到出国才交汇。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四年后李政道生于上海。

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两年后李政道转到西南联大。1945年研究生已经毕业的杨振宁凭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芝加哥攻读博士,师从爱德华泰勒,第二年,李政道也前往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

两人都受到北大吴大猷教授的指点和引荐,因而有了交集。1946年李政道到美国时,已经当上助教的杨振宁受吴大猷教授委托迎接了这位学弟,并且为他安排了住所。

两人师出同门又都漂泊异乡,一见如故,成了至交,这份珍贵的情谊也延伸到了两人的学术研究中。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1949年,拿到博士学位的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51年,李政道在杨振宁推荐下受到顶级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邀请,也到了普林斯顿大学。

就这样,两人开始共同研究物理课题,两个年轻优秀的物理学者坐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和谐讨论的情景一度被奥本海默当做佳话。

署名权冲垮了一双挚友

从那以后,两人的恩义与怨怼纠葛了11年,期间他们在合作与闹僵之间徘徊,最终走到了决裂的境地。

自1951年合作研究“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开始,到1962年发表“宇称问题侧记”之后,两人共同研究了数十个课题,在物理学界影响之大令当时群星璀璨的学者们都仰视的高度,但论文署名先后却成了将他们推向决裂的矛盾点。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两人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合作卓有成效,按照国际惯例,论文署名权按照字母先后,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他们却确实这样做了。

但有一次,杨振宁提出将自己名字放在前面,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这是两人第一次产生嫌隙。为此,李政道于1953年离开普林斯顿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虽然之后署名顺序又改了过来,但“署名先后”如一根芒刺,就此扎在了两人心里。

虽然有了矛盾,但两人多年的情谊犹在,杨振宁找李政道讨论同位旋守恒课题,默契使得两人重新回到了合作路上。

1956年,两人发表“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论文,第二年两人因这一理论同获诺贝尔奖。领奖时,两人再次因署名先后出现争端,好在被诺奖荣耀冲淡,继续维持了合作。杨振宁和李政道获诺贝尔奖时均是中国籍,并非美籍华人。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1962年两人发表《宇称问题侧记》时,署名问题再次爆发,三起三落的感情终于走到悬崖边缘,在争执过后,两人彻底决裂,结束了近代物理研究史上一度被视为传奇佳话的合作关系,从此分道扬镳。

两人相交16年,既是研究中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好友。高深的学术分歧、百页的探讨论证都未给他们带来任何嫌隙,偏偏落在论文最后、涉及名誉那几个字的简单署名却将两人推向了反目的境地,不能不让人唏嘘,即便走在人类前沿的科学终究也要败给最世俗的利益纷争。

两人对彼此的失和缄默多年,但各自不时透露的过往细节里藏着些值得抽丝剥茧、破解迷局的痕迹。世人循迹站队,不自觉成了一场漫长辩论的双方。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站李政道:杨振宁欺幼霸名

李政道的助手、著名文学家季羡林之子季承2010年出版了《李政道传》。书中阐述了杨李二人从相交到恶交的细节,内容颇为丰富。

除了两人的良好合作,还写到杨振宁遗憾与李决裂,但又先站出来为自己澄清;写到上学时杨振宁提议三人买车,却让李政道独自承担费用;也写在两人论文署名矛盾中,李政道一直是隐忍退让、忍无可忍才发难的一方,杨振宁起初以自己成就已成、护佑弟弟为名谦让,名字署在李之后,但功成后多次以长欺幼,咄咄相逼要求调换顺序。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其妻子杜致礼凭“第六感”觉得李政道不值得信任;还写到最后一次合作时,杨振宁提出两位夫人的名字也排先后,并要求两人合作论文出现李先杨后时,标注是以字母为序……

在学术上,书中强调了李政道的成就和高度,写到杨李二人与爱因斯坦会面,专门提及爱因斯坦单独与李政道握手,祝福他成功;写到李政道29岁成为哥大最年轻的教授;写到杨振宁在几个重要课题,包括拦回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最初主张都是错的,是靠李政道拨乱反正的;写到他们决裂后失望的奥本海默批驳李不该研究高能物理,而杨该看精神科医生;也写到两人分道扬镳多年后杨振宁对李政道的针对,如两人的粒子加速器之争,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争,协助留学生出国之争等等。

这本书自诩角度公正中立,但从内容和立场上看,明显是维护李政道、暗讽杨振宁,明里暗里暗示杨振宁人品有失,精明霸道、虚伪记仇。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站杨振宁:李政道心机诡辩

季承的书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中立和反对者从中读出了一些险恶用心,纷纷站出来为杨振宁正名,罗列了两人相交和决裂后的种种局势和言行细节来佐证心机诡辩、人品有失的其实是李政道。

从两人初在美国站脚时的情形来看,杨振宁当时已有成就,在业界名望很高,一工作便做上了教授,人际关系融洽。而李初期寂寂无名,最初的工作一直在底层打转,还反复换学校,人际关系并不太好。

所以杨作为顺风顺水的大哥要欺压不顺的弟弟易如反掌,将署名优先权让给李却有谦让、相助之实,待李发展好了拿回来也是应该的,不存在霸名之说。

关于署名,事实上两人合作的诸多论文中仅有极少的一两篇是杨振宁名字在前,其余的都是李在前,李政道方声称那是遵照字母排的名,改的一篇是杨振宁霸名、自己隐忍不争。

但人们发现,李政道与其他人合作的多篇论文都没有按照字母排序,反而将他自己的名字排在前,足以证明真正在意署名的其实是李,反而将争名污水泼给杨。

从学术成就来看,杨振宁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理论外,还有众多精粹成果,被业界乐道不休多年,足见其才华确实瞩目。

而李科学成果要弱得多,除去宇称不守恒理论,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的经典,因此杨在学术上占李的便宜几无可能。但反过来看,两人合作数十篇论文,李拿几篇论文立论对错说事,占了便宜还要抹黑杨,略显可鄙。

从人品来看,杨凡有矛盾都亲自上场辩驳,性格更加耿直,似乎不善做“人”。而李善借他人之口,助理写书只是一例。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季承书中的时间、逻辑漏洞等问题被人扒出,李被批躲在幕后操控舆论,心机深沉,正面形象岌岌可危。

关于杨振宁与李政道的争论绵延数十年,各执一词难有胜败,孰是孰非难有公论。但无论谁真谁伪、谁好谁坏,两颗曾并耀物理界的明星东西旁落,从伯牙子期的知己走向互怨互鄙的陌路人都让人万分遗憾。

有时候感情是真,但摆在面前的名利也是真,人非圣贤,不能无情无欲,不能不争不夺,奋战在前沿、引领潮流的人尤其不能。这种争斗会随时间淡化、蒙尘,但人的成就和贡献不会,已因他们改变的世界不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   署名权   心机   课题   字母   成就   物理   名字   论文   杨振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