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丨“野球圈”里篮球背包客的生存记

他是原北京大学男篮队长,也是一名职业球探、篮球经纪人……80后王璁已经在野球圈摸爬滚打20年左右,因在一次扣篮时扣碎篮板而被圈内熟知。目前的王璁正在运作大学生球员选秀等相关工作,为职业篮球和大学生球员架起一座桥梁,让未来的大学生球员不再无路可去无球可打。

Qing听丨“野球圈”里篮球背包客的生存记

七个圈层像金字塔结构

2016年,王璁推出第一部自己拍摄的野球纪录片,在圈内引起轰动。不少人这才知道,原来还有球员甚至外援活跃在乡村或者一些县市级的篮球场上,为了一场球的输赢在竭力拼搏。

王璁从小生活的北京部队大院内就有八一队和北京队的训练场。中国的篮球在职业化道路之前,部队球员一直是能力最强的。

读到中学的时候,王璁所在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篮球队,喜欢篮球的他说服家长将其转学到拥有一支冠军球队的中学。凭借这一特长,他被成功保送北京大学。在2004年至2008年之间,王璁一直担任北大男篮的队长,有了4年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经历。

王璁完全是高校体系培养出的篮球运动员,并接近大学篮球的天花板。从大学生球员到职业球员之间,此前还没有选秀这样的方式……大学毕业后他无法继续留在球队,如何保持训练和体能成为一个挑战。

迷茫之下,一种形式自由的野球进入了王璁的视野。在野球江湖里,有一拨球员是专门靠着打野球生存的。“中国野球这个圈层,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王璁称,近20年来他一直在研究相应的篮球文化,并归纳为七个圈层,从下往上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第一圈层基数最大,中国的篮球受众面之所以那么宽,拥有很多爱好者,就是因为这个圈层足够大,其中包括那些只关注不怎么打篮球的群体,他们在论坛和自媒体上讨论热烈,是不折不扣的懂球帝。”

王璁介绍,约上三五好友,街边、社区打一下半场,他们经常打篮球,但是水平一般。这就是第二圈层。

第三圈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草根球员。他们在网络上会放大自己的某一部分,比如运球、投篮或者扣篮,通过自媒体的传播,成为篮球界的网红球员。

第四圈层就是那些已经开始进行专业训练,每年有固定体量比赛的高中传统校球员。他们每天都在为了进入大学联赛作准备。

第五圈层是效力于大学联赛和各支职业队的青年队球员,他们下一个目标就是职业联赛。

第六圈层是野球圈的球员,包括国内球员和国外球员。国内球员其实指的是2015年之前CBA还没有举办选秀时,只能进入野球圈的高校培养的篮球运动员。

第七圈层就是CBA和NBL等职业篮球运动员。

Qing听丨“野球圈”里篮球背包客的生存记

有人打野球两年赚100万

王璁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球队的生存状态。中国CBA球队并非各省都有,其实目前的状况难以满足群众的观赛需求。但对于野球来说,一小块场地,一个球筐,一个篮球,加上几个小伙伴,就能打上一场比赛。由于普及率相对较高,从南到北都有野球的存在,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

为了迎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以及广告传播效应,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乡村里的企业、政府部门,每年都会自发组织一定数量的比赛。

“一个职业野球手,每年能打100至150场比赛,他们相当于篮球背包客,一个球员可以从接单、比赛、衣食住行到结账,搞定一切。”王璁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国外对于职业球员与非职业球员的区分,就是看这名球员能不能依靠打球赚钱养家,“在国内,野球手不被认定为职业球员,但是他们的一切都是靠打球赚来的。”

对于一些外籍球员来到国内打野球一事,王璁解释,并非因为这些外籍球员水平不够在国内难以立足,而是不少球员都在中小国家的联赛效力,赛季不长,当休赛季到来临,一些人就到有需求的中国来打一打野球。也有球员因为年龄较大,不得不在一级联盟退役,选择回到野球场上发挥余热。

因各种原因导致王璁没有机会到CBA打球,他最终走上了打野球的道路,甚至一发而不可收。一直渴望与职业球员有所交流的他,在打上野球之后,等来了机会。“在打野球的过程中,认识了CBA得分王李·本森、克里斯这样的外援,克里斯告别职业生涯后,在中国打了两年野球,赚了100多万。”

后来王璁萌生了拍摄纪录片的想法,将这两名外籍球员的野球经历拍摄成纪录片《随波逐流》。他对两名球员的评价是,李·本森比较强势,克里斯很有职业精神。

2016年之后,王璁开了一家球馆,想组建一支外籍球队——十二级风,让他们在球馆里打球。成功聚齐12名球员后球队成形了,在野球圈里名气也越来越高。王璁便成为一名野球经纪人。

哪里需要去哪里,穿梭在大江南北,每年奔赴五六十个城市……对王璁来说,野球圈的春天来了。

目前的王璁正在运作大学生球员选秀等相关工作,为职业篮球和大学生球员架起一座桥梁,让未来的大学生球员不再无路可去无球可打,不再给自己的球员生涯留下遗憾。

随意性大规则意识待提高

因王璁揭秘了野球圈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一次,他带队在贵州打了几场比赛,还受到湘西某地的邀请前往打球。

“资方花钱请我们来,肯定希望能赢。”王璁说,当时有两支球队都邀请了他们,一支是政府部门的球队,另一支是当地龙头企业的球队,两队希望能在决赛中见面,他只好将10名球员拆成两队,分别提供支援。“由于地方的其他企业也想获得好成绩,但是部分企业请不来更高水平的球队,刚打了一场球之后,赛事举办方工作人员就表示,外籍球员不许继续上场。”

这一下难住了王璁和他的球队。根据约定每支球队都要打五场球,打一场有一场的收入,出现扯皮情况怎么办?“如果不让继续上场比赛,我如何与球员结账呢?”好在经过沟通,最终球员们拿到了全部应得收入。

在南方某城市进行的另外一场比赛中,有两家知名企业各自找来球员进行比赛。当天下雨之后地板返潮湿滑,但是比赛还想继续进行,于是举办方就找来一些松香粉用来防滑。

在观众的欢呼和呐喊声中,比赛开始了。每一个回合,都会有人摔倒。

但是,王璁带领的球员还是逐渐拉开了比分,差距达到20分时,“对方球员忽然叫停比赛,说是场地太滑,对大家来说很危险,希望改天继续比赛。”王璁介绍,篮球比赛里,从来没有暂停之后择日再打的说法,“果然,在第三节的上半节,比赛还是被叫停了。”

让王璁头疼的是,这种打了不到三节的比赛,算是一场球,还是半场球?要是以后继续打,需要增加比赛时间,薪水如何结算呢?

“这是一场没有完成的比赛,此后也没有再继续这场比赛。”虽然算酬劳的时候按整场来算的,但王璁更希望野球圈里树立完善的规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民间赛事风险值得关注

随着民间体育赛事逐渐受到欢迎,其中的法律纠纷也成了大众关注的话题。

8月6日,在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举办的一场体育与法律相关论坛上,律师程屹介绍,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类民间比赛迅速增加。

据了解,篮球民间赛事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广东、福建、贵州、山西、河北……村委会、镇政府,逢年过节、民俗店庆,总有机构出钱请有专业技能的体系外队员来打篮球比赛,篮球背包客每场可拿3000-5000的出场费,打赢了还有奖金,这种被称为“野球”的比赛吸引很多国外职业队退役球员前往捞金,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另外还有跆拳道、剑道等民间比赛,由于习练者越来越多,比赛场次逐年增加,规模越来越大。

不同体育项目比赛流程、赛事风险点不同,运营过某个项目的赛事公司不一定就能运营其他项目。

“民间比赛的主办方很多是地方政府,一般缺乏办赛经验,也无法识别办赛公司的质量;民间比赛的参加者很多不是从小接受训练的人员,体质千差万别,运动的知识匮乏,对所参加活动和自己的身体情况认知不足,隐含风险。”程屹介绍,相对于人口总量,参加运动比赛的人数有限,即使小范围内风险高发,也很难被更多人了解。

随着2021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民间比赛将得到政策的进一步支持。程屹强调,“尽早研究赛事风险,避免出现公共安全事件,将更有利于运动项目开展,并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的长期培养。”

无讼研究院专家顾问苏志甫补充称,随着民间赛事发展,原本只在着名国际赛事中才出现的知识产权的问题也开始增加,类似赛事名称、跑团的商标注册、视频版权都出现了诉讼案件,值得法律界人士研究。

实习生 尹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宋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篮球   球员   北京   中国   外籍   赛事   球队   民间   大学生   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