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76岁牧民,捡到2000年前的金冠,重1400克,全国只有一个

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当地的牧民就发现,只要有狂风刮过,沙漠深处,就会有一些小巧精致的神秘物件,从沙底露出。这些东西有的是刻有动物纹饰的青铜器,有的是圆柄的短刀,甚至还有镶嵌宝石的金银饰品。

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片茫茫的沙漠之中?

02

时间来到1972年1月。这是鄂尔多斯高原最寒冷的日子,这一天,76岁的牧民王美子,像往常一样,提着篮子,拿着铲子,走出了房门。老人的目的地是阿鲁柴登,这里是鄂尔多斯地区的一个沙坡,此时的鄂尔多斯已经刮了好几天的大风,在凛冽的寒风与漫天的黄沙中,老人佝偻着的身子,显得格外渺小。

在这里,有很多动物的遗骨,在中药里,这些动物遗骨是一种叫做“龙骨”的药材,很多人都会去捡“龙骨”,卖个药房,换取一些生活费用。狂风吹过,许多动物遗骸纷纷从沙底露了出来,给老人挖找“龙骨”带来不少便利,这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件好事,没多久,老人带来的篮子里,就装满了“龙骨”,老人心里很高兴,提着篮子准备回家。

鄂尔多斯76岁牧民,捡到2000年前的金冠,重1400克,全国只有一个

就在老人弯着腰,从地上拿起篮子准备回家时,王美子意外地发现,沙子下面好像有些东西,不太对劲。

原来,王美子在挖到“龙骨”的同时,也从沙地下翻出了很多菱形的铁棍,铁棍上面还包裹着金片。金子要比那些“龙骨”值钱多了,于是老人干脆就把篮子放在一旁,专心挖了起来,这一挖,老人又陆陆续续地挖出一堆物件,各种材质都有。

当地人没有独吞外财的习惯,所以,王美子在挖出一部分宝贝后,就回到了村里,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村里的人,得到消息的乡亲纷纷拿着工具,赶到发现地,挖了起来,当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挖出了一个在沙漠之下掩藏了2000多年的神秘文化。

03

因为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王美子将挖到的文物,当做普通的金银制品卖给了银行,为了方便称重,他和其他人一样,把一些文物把上面的松石和宝石都抠下来扔了。有银行工作人员见到后,觉得事态不对,连忙向上级报告,而当地政府,也通过一些群众的反映,对这批金银器物引起了重视。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立刻派出田广金和李作智两位工作人员前去调查,并通过普及文物法规知识、购买等方式,收缴回全部的文物,共有218件金器,5件银器和45枚石珠串。而其中,最珍贵的就是王美子挖出的那件黄金冠。

鄂尔多斯76岁牧民,捡到2000年前的金冠,重1400克,全国只有一个

这件黄金冠的主体由纯金打造,分为冠顶和额圈两部分。重1400克,差不多在两斤半左右。冠顶高7.1厘米,底部是一个用纯金打造的半圆球体,表面錾有4狼咬4羊的浮雕图案。

球体顶端站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老鹰的头和脖子是用两块绿松石磨制而成的,晶莹剔透。老鹰的身子是空的,一根金丝从老鹰的鼻孔穿入,将老鹰的头部与尾部相连,当使用者将该冠饰戴在头上,老鹰的头和尾巴会上下移动,给人一种雄鹰傲立空中,鸟瞰狼咬羊的景象,画面生动,栩栩如生。

额圈又被称作“冠带”,是由三条半圆形的绳索式金带组成,金带相互连接两端,都有对称的虎、马、羊三种动物的浮雕图案,动物的背部有榫卯,可以插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冠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动物都做出跪卧的姿态,与顶部的老鹰形成呼应,就好像是在向老鹰跪拜。

鄂尔多斯76岁牧民,捡到2000年前的金冠,重1400克,全国只有一个

整个金冠采用了浇铸、锤揲、錾刻、压印、扭丝、镶嵌等工艺,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气势大方。制造者用高超的技艺,展示了草原雄鹰翱翔于天地、俯瞰万物生灵的景象。

根据金冠的造型,专家将其命名为“鹰顶金冠饰”。

通过对阿鲁柴登地区,动物和人的骨骼化石的化验,专家发现这批文物,分别出土于两座古墓。

从冠顶到额圈出现的大量动物纹饰,生动形象的鸟兽形象,浓郁的游牧气息,以及独特的风格,无一不预示着,这这两座古墓的主人,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秘民族:匈奴。

鄂尔多斯76岁牧民,捡到2000年前的金冠,重1400克,全国只有一个

04

匈奴,是战国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关于这个民族的来源众说纷纭,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遗民,但也有西方学者认为,匈奴人是斯基泰民族的一支。

而鄂尔多斯就是匈奴人过去活动的中心,2000多年前,在这片草地上,各种游牧部落星罗棋布,繁衍生息。为了适应草原的生态环境,各个部落四处迁徙,逐草而居,为了获取足够的生存物资,这些部落渐渐联盟,通过聚合形成了统一的匈奴政权。

鄂尔多斯76岁牧民,捡到2000年前的金冠,重1400克,全国只有一个

在发展的过程中,匈奴曾与当时的赵国、燕国、秦国发生冲突,在其鼎盛时期,甚至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西汉时期,匈奴一度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自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匈奴人在大漠南北活跃了300余年。

专家推测,这件“鹰顶金冠饰”就是匈奴力量逐渐崛起时的一个产物。是当时匈奴最高首领:单于佩戴的首饰。老鹰,性情凶猛,没有天敌,作为草原上的大型猛兽翱翔于天地之间,俯瞰万物生灵,就好像是草原的王者一样,也因此,在匈奴人眼里,鹰就是单于的化身,代表着单于至高无上的权力。

05

西汉晚期,匈奴分裂成为两部,一部分向内陆迁徙,与汉民族融合,一部分北迁,进入欧洲,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主体,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加上匈奴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他们能留下的文物是少之又少,而这顶金冠,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一顶匈奴王佩戴的金冠,因此非常珍贵。

但,它的珍贵远远不止于此,因为,它还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见证。

鄂尔多斯76岁牧民,捡到2000年前的金冠,重1400克,全国只有一个

有学者认为,这顶金冠的风格与阿尔泰地区的斯基泰文化比较相似。斯基泰民族一般指的,是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3世纪生活在黑海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善于养马,相传骑术就是该民族的发明。

不过,虽然这顶金冠上的动物纹饰与欧亚草原斯基泰文化中的动物纹相似,但他并不是斯基泰文化的产物。之所以相似,这是因为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会有一定的共性。这也从侧面说明,早在青铜时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已经和欧亚草原有了密切的交流。

鄂尔多斯地区南接中原,北通大漠,生活在其中的匈奴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东西方文明的共同熏陶。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与碰撞中,蒙古草原地带最终形成了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

鄂尔多斯76岁牧民,捡到2000年前的金冠,重1400克,全国只有一个

借助这条通商大道,喜爱金饰的游牧民族来到阿尔泰地区开采黄金,并将其做成各种黄金饰品,在草原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与交流,而这种交流,又反过来促进了草原地区对贵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并以匈奴帝国的崛起为契机,造就欧亚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游牧民文化的相似现象。

而这顶金冠饰,就是这段历史交流与发展的最好见证。

06

草原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往的通道,促进了不同地区游牧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位于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鄂尔多斯地区逐渐成为文化的中心,而以鹰形金冠饰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也成为我国青铜器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现在,这顶珍贵的“鹰顶金冠饰”,作为镇院之宝,收藏在内蒙古博物院。无声的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千年前,草原上那段惊心动魄的风云过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鄂尔多斯   金冠   龙骨   牧民   匈奴   丝绸之路   老鹰   文物   草原   年前   动物   地区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