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朱文灿 朱 帆


据媒体2020年7月29日报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广汉联合遗址考古成果。在三星堆东北侧小型聚落中,发现了距今约3200年前的“龙凤呈祥”图案:一个陶盖顶部中央,一只有羽冠的鸟昂首而立;盖顶的边缘,清晰可见一条游龙盘旋在鸟的周围,嘴里似乎喷出一道火焰,整体造型动感十足。龙,见之于三星堆文化的出土文物,在大青铜立人的左衽上昂首飞舞,在青铜龙柱形器上呲牙咧嘴,在青铜神树上曲折盘旋,在青铜龙虎尊上踠蜒游走,还有青铜龙头饰及大量的夔龙饰纹。古蜀的“龙”的艺术造型,却反映了其地域特色。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辛中华认为,古蜀龙的龙角、龙须、龙爪俱全,造型已经非常接近中华文明中龙在成熟阶段的形象,它和凤搭配的图案,清晰诠释了中华文明中“龙凤呈祥”的寓意及源远流长的历史。

一、 有关龙的传说、记载

2300年前,在春秋时期的诗人屈原笔下,龙是奔驰于云天的坐骑,比喻主人的高洁情怀。他在《离骚》中云:“驾八龙之婉约兮,载云旗之委蛇”。又在《涉江》中曰:“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在《天问》诗中,他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禹用应龙,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在屈原的时代,对龙敢于疑问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龙具有神的意象。但是,屈原的提问,却一直在历史的山谷中激起回响。然而,事实竟然会与古代屈原以及现代人们的主观愿望猛烈碰撞。我们从现有文献中可知,持“星象说”观点的人认为,龙的原型是天上苍龙七宿的心宿二(Antares a Scorpio),是一颗很明亮的恒星,有“龙星”之称,又叫“大火星”。由于这颗星于春夏黄昏时候呈现于东方的天空,十分醒目,人们便用它的出没方位来确定季节。古代的“火正”,是专门观测火星的官员。由于大火星春天出现的时候,正是春播开始之时,所以在上古农业社会,它所具有的作用很大。有些学者得出结论,殷周古文字的“龙”字来源于天上星象的“苍龙七宿”。

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图(1)古蜀文化玉龙长有双角,张口露齿。

另一种观点是“组合而成”说。其思路是: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龙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系组合而成。

我国历史上,有多次记载龙的目击纪录。史前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上古时期的人养过龙,其形象为,“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有文献说,龙是两栖动物,见龙在田,龙跃于渊。可见无论水中还是陆地上,龙都可以生活。龙是卵生动物。《淮南子》说:“蛟龙伏寝与渊,而卵剖与陵。”其意思是,龙生活在水里。但是,它的卵是孵化在水边陆地上的。龙会休眠。《孔子家语》记载:龙,“夏食而冬蛰。”《淮南子》说:“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凤凰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羽嘉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一切飞行动物祖先。

刘累养龙故事在《左传》和司马迁《史记•夏本纪》都有记载。我们都知道《史记》是正史,有依据才可能进入记载。《左传》写道:“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其中记载很明确,刘累养的龙死了一头,做成美食献于君王孔甲。

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图(2)古蜀文化兽面上的玉龙长有双角,张口露齿。

结果孔甲吃上了瘾,要刘累再做一顿给他吃。刘累无御龙之术,担心遭殃,便连夜逃跑。之后的故事为,孔甲吃瘾大发,就安排几百人放干龙池徒手抓龙。结果300人被龙尾扫翻,突见乌云密布,雷雨大作,那龙腾空而起,消失得无影无踪。孔甲得知后,惊吓过度而死。《左传·昭二十九年》记载:“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并且有以龙作为氏族的图腾和名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朝时就有人对皇帝说:“今年祖龙死”,《集解》引苏林“龙,人君象”,应劭:“龙,君之象”,可知伴随着中国第一个帝制王朝的出现,龙便已被视为皇帝的象征。而汉代政治文化中则多有“凤凰”、“鸾凤”、“五色鸟”之记载,《资治通鉴》西汉篇当中就有凤凰的记录。“二年春,正月,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 (《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二年)。春,二月,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冬,十月,凤皇十一集杜陵。”(《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 以至清人赵翼感慨“两汉多凤凰”。在帝制时代的政治学象征中,龙凤图案曾长期被视为政治秩序终极权力的符号,一直延续到近代帝制政治的崩溃。

二,近代、现代发现的龙

历史上有关龙的事件记载不少。《永平府志》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河北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虫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据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瑞龙寺寺志记载,在日本幕府时代(公元1878年),中国的清光绪四年,一群福建渔民意外捕获一尾蛟龙。之后被一个日本商人卖到日本,现保存于瑞龙寺。这条龙长约1米左右,头上有短角,嘴边有长须,眼部凸起,四肢粗短,爪子形似鸟爪,为三趾,脊背弯曲似蛇形,全身附有鳞片,因为经过防腐,全身被刷满金漆。

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图(3)古蜀文化玉器上的凤凰图案

1934年7月,辽宁营口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人们给它搭凉棚、挑水浇,数日暴雨后消失。第二次坠落发生在7月28日,这一次事件被日本的《盛京时报》所报道。十天后,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一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有一对似鹿角样的杈角,鳞片装了两大筐,死亡前声音如牛叫。龙的骨架被人收藏。近几十年来,各地发现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文物遗迹。河南二里头文化陶器上,便绘有“蛇身龙”。龙身修长、弯曲如勾,可称“勾龙”。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上的鱼尾鹿龙、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麟形与龙等,都是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文化遗迹。197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发现一条蛇纹石龙。此龙体弯似钩,造型完美,古朴自然,遒劲有力,给人以一种昂扬向上腾飞之美感。从右侧面看,颇似英文字母“C”,于是又被称之为“C”形龙。

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图(4)呈飞旋状的两条玉龙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东北辽宁发现一条用石头堆起来的龙。龙雕塑将近20米长。据专家计算,此雕塑有8000多年历史。在辽宁出土用石头堆起来的龙之后,考古专家在河南发现了用蚌壳堆起的龙,足有6000多年的历史。

1986年,河南省永城市柿园村的一位农民,发现西汉刘买墓室顶部的壁画《四神云气图》。此图现存河南省博物馆,面积16.8平方米,厚度2-3毫米,酷似一张毛毯。中心是一条青色巨龙,长约7米,正在怒目圆睁,腾云驾雾。一足腾云,一足与翼翅相连,一足生出荷花,一足则踩在朱雀的尾巴之上。青龙之上,有一只凤凰,衔着龙角。凤凰的身上遍布荷花,仿佛在和青龙一起,追逐嬉戏,翩翩起舞。下方有一只白虎。仿佛在盯着天空中舞蹈的龙和凤,有跃跃欲试之感。

1996年,考古学家在贵州境内发现一块化石,总长近8米,头部很明显的三角形,类似鳄鱼的头,而且有一对角,这很可能是远古龙的依据。通过上述的发现说明,龙,为行云布雨之神,是古人、今人追捧的神异动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寒冷的北方,还是温暖的长江流域,先后都有龙的影子出现。

三,造型各异的古蜀玉龙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玉是大地的舍利,石头里的精华,更是大地的骨架的精品。《山海经》 中记载的中国玉产地,有 200 多处。古蜀国产玉之地,首推岷山。《山海经》中说::“岷山是个好地方,山上有数不尽的黄金和美玉,山下有白色的石头。”《华阳国志》里有这样的话,“岷山的宝贝是碧玉”。都江堰的玉垒山也产玉,并一度被人称为“玉山”。四五千前的古蜀先民,在長期祭祀活动中,发現了玉不同于当时其他材料的特点,即玉除了坚韧、色美之特性外,还随着季节的变化、时間的推移,表面越发光洁润泽。同时,玉之洁净細膩如果肉、光泽油润似脂肪,容易使人想像为食物。巫師在祭祀中,将像美食般的玉摆陈出來,以玉事神。

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图(5)古蜀文化玉龙头部有太阳轮

近几十年来,一批体积硕大的古蜀文化玉器,独自渡过漫长的四五千年后,与一群喜欢收藏的人不期而遇。四川民间收藏的古蜀文化玉器中,造型各异的龙形象圆雕、片状器藏品,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着实令世人惊叹! 它们为今人重新审视中国远古时代龙的起源、龙的用途、龙的使用方法,龙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这些玉器十分直观地告诉今人,龙,作为一个崇拜图腾,不是虚构的神物,而是古蜀国曾经广泛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与古蜀先民关系极为密切的动物。

据观察估计,从数量上看,六七位收藏家手中龙藏品大概二三百件。从重量上看,小的一二公斤,大的 20 余公斤,五六公斤的居多。从形状上看,有直龙、有圈龙,有 W 形、有 M 形。它们或突出头、或突出尾、或突出翅,其中有角龙。大体分为礼器、人物、动物、神物、刻有文字符号五大类。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系列化。大的有象、虎、犀牛、扬子鳄与龙连为一体。中等的有猴子、牛、马、羊身上有龙的图案。小的有蜈蚣、蝴蝶、蝉、蚂蚁,与龙相随。还塑造了各种各样的龙身人面、龙蛇人面、龙鸟人面、龙鱼人面、龙马人面,甚至龙蝈蝈人面、龙蝎子人面、龙穿山甲人面。

其中圆雕玉龙,高30.2厘米,玉质青色,半透明,龙首尾相连,以双钩阴线雕饰纹饰,两面纹饰略有不同。高272厘米的玉石神树,圆盘基座上云气纹饰缭绕;树干粗壮挺拔,分节有四道圆箍插接;树干上树枝三层,每层三枝,树桠上有萼托卵形果,两垂一串,在串果上各站一勾喙大鸟,生动地表现展翅前后的一瞬间;在垂直果的萼托旁有镂空如罗网状的宽大叶片,叶片下缘最引人注目的是树木表面有一巨龙蜿蜒而降。龙头抬起在下,龙尾高翘在上;龙头呈长方形,似两根肉须,怒目定睛,咬牙咧嘴;龙躯细长,呈绳索状虬曲;龙足更奇特,如人的长肱曲肘,龙爪有粗短的拇指和细长的四指。古蜀文化蟠龙盖兽面纹玉罍,盖饰立体昂首蟠龙,扇形角有齿。更为精致的是前足,踞于盖顶,盘尾为盖。背上有立棱,身饰双回纹和常见的古蜀文字。龙首下饰蝉纹,外饰云雷纹。罍直口, 颈肩之间饰弦纹,肩部饰卷身夔纹,四趾分明。对称兽形双耳,似为夔形蟠龙。两个相向夔纹间为夔形牛首纹,其上饰两相向的犀牛纹,两个犀牛之首同合于矮钉柱下。腹部两面各饰饕餮纹,大口、巨目浓眉。下腹一面有兽头形小耳,圈足上饰夔纹。一位收藏家有一株高 1.4 米的古蜀文化龙溪玉神树。树座上雕凿两条游动的身体与树干串连的龙,它们的头朝下,尾在上,雄健英姿。这龙与树同体的造型,使玉神树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图(6)圆雕玉龙青绿色张口、双角、双翼、长尾。

一件爬龙柱形玉器,高 47 厘米,宽 18 厘米,由器身和爬龙两部分组成。爬龙头高于器顶,龙首似羊头,昂然站立作啸吼状。它是精心雕塑的另一种造型风格的神龙,展示了古蜀人对龙的形态的丰富多样的想象。

一个玉面具其面部为兽面,长眉直目,额头正中竖立夔龙形额饰。夔龙头端与鼻梁衔接,夔龙身、尾高高竖起,与兽面形成整体造型。龙身两侧各穿有一环形孔, 尾内卷,刀状羽翅。这类面具的原型为“龙”,在面具额部、耳部均饰有夔龙,面部有大眼、方鼻、阔口、露齿,显得神秘莫测。

《大荒北经》说,烛龙:“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可见其神的道行是非常高的。《淮南子·地形篇》云:“烛龙,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这里所说的龙,可能保留了原始神的真实面貌。古蜀文化玉器的纵目人像,面额中部所饰之“蛇(龙)”可能是“人面蛇身而无足”的真实写照。凸出的双目有“视为昼,瞑为夜”能功。这与盘古王的“双目为日月”和“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有同工同曲之妙。可见古蜀先民所塑造的纵目人像,也许是为了祭拜缅怀自己的先祖, 开辟大神——蚕丛王。

四,龙,古蜀人膜拜的图腾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在古蜀文化玉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蜀文化玉龙的一个突出标志是龙长有角。形状并不单一,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还有的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种形状。龙生出角来,究其原因,在于古蜀时代的龙,的确长有角。在动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动物才会生有。而且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诗经·周颂》中曾有赞美角的句子:“杀时敦牡,有辑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诗句的大意是:“杀了那头公牛吧,它的角又弯又美,用它来祭把天地社稷,就可以继承祖先的神力。”角,包括长角的龙,受到古蜀先民们的重视和崇敬,成为祭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古蜀文化玉鼎由器身和爬龙两部分组成。造型浑厚庄重,敦实健壮,4个玉琮为足。四角圆雕4条昂首张口、尾部高卷,丰满圆润的龙。龙头高于器顶,龙首似羊头,昂然站立作啸吼状。龙面部大眼、方鼻、阔口、露齿,显得神秘莫测。玉鼎色泽冷峻,质地厚重,表现出了一种张扬之美。玉鼎上的纹饰,笔触灵活、线条生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趣,龙身矫健中表现出生动的灵性,传导给人们的美感。这并不仅来自于形式,主要的是古蜀先民赋予了它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并且把外表美、内在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鼎之中,把博大精深的古蜀文明含蓄地综合体现在龙的形象里,使之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

古蜀文化玉器中龙造型奇特,纹饰细腻,表明龙信仰、龙图腾在古蜀时代始终交织在一起。古蜀玉器中的龙纹,以及龙造型,大多以正面、侧面和圆雕为主。以其精巧的剪裁、奇妙的构思、简洁明快的工艺令人慨叹。

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图(7)三条朝天仰首玉龙

古蜀文化玉龙的塑造,由早期神秘、怖厉、简约和古朴的风格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龙纹饰的不断成熟。已经不再注重其原始图腾、巫术宗教的含义。纹饰穿插、盘叠,或数个动物合体,或植物体共生,色彩丰富、风格细腻,构成了飞龙腾空的形式美。也有少许龙、鸟图案同在一件玉器上的雕塑。其龙身材苗条、秀丽,有着锋利的爪子、如花的尾巴。而有的龙则威猛而高贵。古蜀文化玉器中的龙上部采用S形的对龙作为主题,口衔一条龙尾,下部是高冠展翅的斜立飞鸟。在双龙之间,是表现太阳的扶桑树。华丽的龙和鸟,构成了整幅图案,犹如菱形骨架,使图案的布局满而不乱。云能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的特点,使之悄然而又深刻地融入到古蜀历史的血脉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古蜀文化与龙凤各居一半,龙是飞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这些古蜀文化玉龙大多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作品较多,图纹工艺复杂。尤其是龙形圆雕,无论是飞龙,还是卧龙,均丰满圆润,刻划得敦实健壮,显露着古蜀国玉工的聪明才智和十分娴熟的创作能力。

古蜀文化玉器中的龙具有地域特征,直立龙、平面龙、人面龙头、人头顶龙等,保持了生动、活泼、舒畅、浪漫的情调。除了呲牙咧嘴的龙面具外,大部份龙口均不镌刻牙齿,嘴成孤状线条,嘴角上翘,呈笑意,冲淡了其怪诞神秘给人带来的恐惧感。

特别是人与龙的组合图式,人的特征极为明显,色泽冷峻,质地厚重,表现出了一种张扬之美。人龙一体,人龙同形两种造型,不仅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古蜀先民想像的发挥。一方面,龙是古蜀人的圣物,将人与龙组合,也就是将人神圣化。人既然是龙的后裔,具有高贵的血统和出身,又赋予人以神性、神力,同时灌注这圣物以人性、人格,消除神、人之间的疏远,缩小神、人之间的距离,在神、人之间建立起血缘的,亲密的关系,从而使人进入神的殿堂。

五, 龙灭绝在 3000 多年前全球性灾变气候期

我国自然科学工作者根据科学考察和研究,发现大约在一万年前的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地球海平面开始上升。到 7400 年前,海平面上升达到最高点,海水淹没华北平原,泰山一带变为海中孤岛,海岸线西侵至太行山脚。此后海平面逐渐回落,海岸线逐渐东退,直至今天的地貌。与此同时,我国远古众多部落,都流传着大量与洪水泛滥有关的传说,这些传说原点很早就被文字记录下来,有的则至今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大体发生在海上时期,即晚于 7400 年前。

古蜀时期大量存在龙

图(8)玉龙背上托一人头

以 6000 年前左右为鼎盛峰值的大西洋期,是全球性最温暖湿润的阶段,称为冰期结束以来最适宜期。此时古蜀族部落,居住在岷江上游河谷里。这里的黄土较厚,也很肥沃,适合种植庄稼。沿河取水方便,宜于居住。古蜀文化逐渐进入旺盛阶段。由于黄帝族(龙)与蚕陵氏(虫)的联姻,在山地与平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邦”集团,并将活动的重心从岷山移至成都平原,在成都平原争得霸主地位,始称为“王”。

结束语

在三四千年前的全球性灾变气候期里,干旱频繁的地方很多,常常好几年不下雨。据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刘兴诗分析,从三星堆博物馆保存的一些青铜器,可以看出当时气候对古蜀人的影响。而古蜀文化玉版画中大立人双手抓住一条小龙,正是祭天求雨的表现。也说明,当时还有龙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之后,全球气候逐渐转为温暖潮湿,进入亚大西洋期阶段,古蜀文明更加灿烂。但是,在三四千年前的全球性灾变气候期里,曾经逐水而居,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龙,因严酷的干旱已经逐渐消失,直至灭绝。

毫无疑问,最初形态的龙是真实存在的。古蜀文化玉龙,不是古蜀先民的主观臆造,不是一种随意杜撰,也不是对生活在地球上某几种强大生物的综合物体。龙,作为中国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动物,在距今 3000 多年前的古蜀国,是巫師在祭祀中使用的活体动物。龙,为古蜀先民所创造,所重视,所崇拜,是因为先民们认为它是一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灵物,赋予了其飞腾九天、潜藏九渊、兴风播雨、变幻莫测的神异性质,是先民们超越现实而达幻境,超越有限而达无限的渴望的反映。操蛇御龙,在古蜀玉器中不胜枚举,“其中人骑龙,腾空升天,可以和古代人解脱之念相吻合,古蜀文化中龙的形象的出现,是这一集体意识在古蜀地域的艺术图解。时至今日,龙已成为中华民族共识度最高的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三星   人面   圆雕   纹饰   先民   凤凰   玉器   造型   时期   动物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