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今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突然就开始了大爆发!
科技巨头们像是约好了一样,不断的往外扔出王炸产品,整个行业的热度简直是肉眼可见地在飙升!
就在10月20日,宇树科技就发布了新品H2。这家伙可不简单,身高一米八,体重七十公斤,外形设计上极度贴近人类的真实形态,视觉上几乎能以假乱真!

为了把这种“拟人感”拉满,官方发布的视频里,H2甚至还被穿上了衣服,走起路来的感觉,让人一时间分不清这到底是机器还是真人。
而另一边,特斯拉的掌门人埃隆·马斯克也没闲着。就在不久前的7月,他就高调宣布,他们家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三版原型,预计在今年年底就能正式亮相。
这还不算完,马斯克的野心更大,他计划从2026年开始,让Optimus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目标是什么呢?五年之内,实现每年生产一百万台的恐怖产能。

这场全球范围内的机器人竞速赛,表面上看是机械结构和算法的比拼,但往深了挖,其实是一场围绕着半导体供应链的殊死搏斗!
一台机器人里藏着多少“芯”事?数据很惊人,光是存储芯片,一台就可能需要48片以上。而那颗决定它智商的AI芯片,单颗成本就能高达一到三万元。
面对这场高价值、高投入的竞赛,我们的国产芯片产业,究竟是在全面追赶,还是在进行一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对称”突围呢?这背后,是一盘大棋!

最难打的一场仗,无疑是攻坚机器人的“智能大脑”。这块阵地,技术壁垒最高,也是我们国产化最薄弱的一环。在这里,国际巨头们的压制力是实实在在的,而国内厂商,则在夹缝中寻找着差异化的求生之路。可以说,决定机器人“智商”高低的AI芯片,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在这上面,中国企业面临着先进制程、软件生态和高算力这三座大山。想在短期内和英伟达这样的巨头正面掰手腕,几乎是不可能的。
国际上的壁垒是怎么建立的?英伟达的芯片系列和英特尔的X芯片系列,靠着成熟的软件生态,牢牢占据了高端市场。而特斯拉更狠,直接搞自研的Dojo芯片,专门为自家的Optimus机器人优化,这种“自研+专用”的顶级玩法,直接把算力壁垒拉到了顶峰。


面对这种局面,国产芯片选择了“不硬刚”的智慧。瑞芯微就是个典型代表,它采取了高低搭配的策略。
一方面,用上了8纳米制程、拥有6TOPSAI算力的RK3588芯片,去满足那些复杂的计算需求。
另一方面,又推出了采用22纳米制程、算力为1TOPS的RK3568芯片,专门切入那些对成本更敏感的轻量级应用。
这背后,是一种“场景深度适配”的聪明思路,不求全能,但求在特定领域做到最好。

虽然“大脑”的战役很艰难,但在机器人的“躯干”与“感官”系统上,国产芯片却打出了一片天。在视觉传感、电源管理和存储这些相对成熟、市场需求明确的领域,国产芯片正凭借着性价比和本土化的优势,悄悄成为机器人“身体”里不可或缺的关键构建者。
在为机器人提供“眼睛”、“心脏”和“记忆”的这些环节,中国厂商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竞争力。
他们通过抢占细分市场份额和深入的技术合作,正在为整个国产机器人产业构筑一个稳固的基本盘。

这其中,奥比中光绝对是一个明星级的存在。他们很聪明地选择了与微软合作,共同研发Femto系列的iToF相机,这项技术是构建3D深度图像的关键。
凭借着这项合作,奥比中光一举拿下了国内服务机器人3D视觉市场高达70%的份额。
这还没完,他们还能将自家的视觉模块与地平线那颗算力高达560TOPS的征程6P芯片相结合,实现非常强大的动态避障能力。这已经不是单纯卖传感器了,而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除了奥比中光,如豪威科技,他们推出的全局快门图像传感器,特别适合捕捉动态环境下的清晰图像,并且已经能和英伟达的平台配套使用。还有思特威、格科微等公司,也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积极布局,展现了国产视觉芯片的群体性突破。
再来看为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能量心脏”。东科半导体的AHB电源芯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DK87系列产品,创新性地集成了氮化镓技术,直接瞄准了机器人对超级快充的需求场景。
与此同时,像圣邦股份、思瑞浦这些公司,在高精度电源管理芯片上已经实现了批量出货,这有力地证明了国产供应链的日趋完善和成熟。通嘉科技的LD5780芯片,也通过采用先进的拓扑结构,完美适配了USBPD3.1快充标准!


如果说“大脑”是攻坚战,“躯干”是阵地战,那么在决定机器人动作精度与流畅度的“神经网络”系统上,则是一场国产芯片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替代和技术赶超的机遇战。
控制机器人的“神经网络”,包括了运动控制、伺服驱动和通信芯片。这个系统对实时性、多轴同步性和成本控制有着极为苛刻的综合要求,这恰恰为国产MCU、驱动及通信芯片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也成了中国企业最有希望实现“弯道超车”的黄金赛道。
首先是控制中枢的性价比之战。全志科技的MR系列芯片,就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性价比突围案例。它的成本,竟然只有英伟达同级别产品的三分之一!

正是凭借着这种极致的成本优势,全志科技成功拿下了小米和宇树这些爆款产品的订单,为它们提供了核心的运动控制能力。这说明,在某些关键环节,价格就是最锋利的武器。
其次,是“神经传导”环节的国产化正在全面加速。在通信领域,创耀科技的EtherCAT从站控制芯片是一个重大突破。EtherCAT是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是工业控制领域的高速公路。
创耀的芯片,延迟已经达到了微秒级,完全满足了人形机器人对各个关节协同动作的苛刻要求,并且已经被优必选这样的头部企业用进了供应链。

纵观全局,中国芯片产业在人形机器人这波浪潮中的突围路径,是一场非常典型的非对称博弈!
在决定智商上限的“大脑”核心领域,我们采取的是差异化的侧翼突破策略,不与巨头硬碰硬,而是在特定的算力区间和应用场景中寻找机会。
在构成机器人基础的“躯干”与“感官”环节,我们凭借性价比优势和庞大的本土市场,一步步扎稳根基,构筑起稳固的供应链基本盘。

而在决定机器人“动起来”好不好的“神经网络”运动控制系统上,我们则是全力以赴,集中优势兵力,力图争夺未来的主导权。
这种策略无疑是清醒且务实的。但它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现实:从实现“部分环节的国产化”,到最终实现机器人“全身智能”的完全自主可控,依然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征途。

未来的竞争,关键已经不仅仅在于某一颗芯片、某一项单点技术的突破,而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建立起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元器件到上层应用,能够协同发展、自我演进的完整自主生态。
这,才是这场终极竞赛的胜负手!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