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俞孔坚坠机遇难,他用“海绵城市”治愈地球

顶端新闻记者 聂辉 北京报道

9月23日深夜,巴西的潘塔纳尔湿地,一架小型飞机坠毁。机上四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

这位62岁的学者,是“海绵城市”概念的倡导人,也因这一理念而闻名于世。他生前正在拍摄一部关于“海绵地球”的纪录片。在他生前发布的最后视频中,他站在“地球之肺”的湿地中央说:“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

我们必须学会与水共生

1963年,俞孔坚教授出生在浙江金华的农村。流经村庄的白沙溪有“三十六堰”,湖泊散落在农田旁。村民引水、蓄水、用水的智慧,成为他提出“海绵城市”概念最初的样本。

“海绵城市”,指的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

今年9月初,在巴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国际大会上,俞孔坚发表主题演讲。他直言,面对洪水和极端天气,依靠大坝、泵站和水泥渠道的传统“灰色基础设施”正在失效,“我们永远无法战胜水,而必须学会与水共生”。

海绵从来不想如何战胜水,而是在不断地接纳、释放,与水共存共生。

俞孔坚提出惊世骇俗的“反规划”理论,要先规划和建设湿地、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在框架内进行城市开发。

他痛斥“城市化妆运动”,将传统园林比作“裹小脚”,提出城市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城市绿色海绵和水弹性城市。

在设计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时,俞孔坚将原有工业遗产融入新景观,保留了原本被视作旧陋、多余的厂房和乡土植被,在留存工业记忆的同时,传达出“野草之美”。俞孔坚还为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了一条与汤河平行的红飘带,串联起野草与溪流,以最少干预的生态极简主义介入城市环境中。

多位到访过上海世博园的人士向顶端新闻记者表示,除了对中国馆印象深刻外,还有后滩公园给了他们惊喜。在现代化的世博园中,芦苇、菱角和荇菜等各种黄草绿植,就是古诗词中江南湿地的样子。

而他们也是在俞孔坚逝世后,才得知是他的手笔。被工业垃圾污染的黄浦江畔,成了现代城市中静谧的一角。不可触摸的劣五类江水,流经湿地到公园尽头,就能被净化为清亮的浅滩溪流,可以洗手嬉水。

“当造一个公园或景观的时候,要把它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造,而不是造一个‘景’!”这是俞孔坚对景观和“景”的理解。正如他毕生所言:城市不该是自然的对立面,而应像海绵般学会聆听土地的呼吸。

他的理念和设计也获得国际的认可。2020年,他获得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奖。

2023年,他从全球300多位被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世界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界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奥伯兰德奖,表彰其“非凡才华、创造力和勇气,富有远见并完成大量城乡环境建成作品”。

遇难前一周,《福布斯》公布“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50人”,表彰在气候行动和绿色转型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位人物。俞孔坚教授入选,也是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

俞孔坚教授在巴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国际大会上作开幕主旨报告

野草已经成为俞孔坚的标志

俞孔坚“土”。在土人网上的一句网友留言:只要看到泥土和狼尾草,就会想到可爱的俞教授。野草已经成为俞孔坚的一个标志。

1995年,俞孔坚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两年,他访问了国内100多座城市,也感到痛心疾首:土地被污染,河道被渠化,林子被毁去,文化遗产被铲平,城市大面积地在进行“化妆运动”……

1997年,俞孔坚回国,成立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98年,他去注册土人景观设计事务所时,被质疑“土人”的说法不够雅观。俞孔坚解释,自己就是“土人”,是最了解这片土地的原住民。“土人”,也宣示自己处理的是人和土地的关系。

在同事的眼中,俞孔坚“敢说敢做,突破常规”。直接使用“土人”这个名字,俞孔坚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挑战意味,要建设一个真正的城市,中国需要对“土”有新的认识。

他生活朴素,除了设计,什么都不关注。在土人设计的同事回忆中,除了到必要场合他会换一身衣服,俞孔坚日常就和年轻人一样,一件T恤穿到只剩一层纱布。

原北京一家都市报记者向顶端新闻记者回忆,他曾就海绵城市的建设采访俞孔坚教授。俞教授很和善,采访结束后还翻出十几本资料交给记者,以供参考。

俞孔坚的“土”,在城市与景观设计理念中,将“生存”置于“艺术”之前。

在“土人宝典”文件里,所有的植物不要大棚培养;步行道路不能有高出绿地的道牙,以便让雨水流回土地;地面尽量不铺装,必须铺装的时候选用渗水材料……“反规划”,最少干预,生存是第一位的……

郑州是“海绵城市”试点

“我们不能单纯用传统的方法来解决现代中国的问题,而应该用一种新乡土的方式。通过这种新乡土,我们可以在城市自然环境中、在整个大地上创造深邃之形”,俞孔坚说道。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后,他在《文汇报》发表公开信,直言中国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内涝的问题。城市决策者急病乱投医却庸医泛滥,企图依赖水泥管道的“灰色基建”解决城市雨涝问题。

这封公开信催生了国家层面的“海绵城市”战略,郑州、厦门等30个城市先后开展试点。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郑州也是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其功能之一就是应对雨水排放。2018年1月16日,郑州市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对外公示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建设海绵城市项目。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

“回归肉眼凡胎”

今年6月,俞孔坚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曾以“回归肉眼凡胎”为题致辞,呼唤正直与常识。

他从自己的见闻,看到撂荒的农田,废弃的肥水和被污染的河流,反思“我们是不是被乌托邦的美丽田园和精巧的技术迷住了眼?是不是忘了,很多问题原本就能靠人间烟火与常识解决?”

他期待着学生依然保有一双“肉眼凡胎”的眼睛,一个愿意低头弯腰的身体,一颗愿意倾听土地与人民声音的寻常的心。去看土地的模样,感受水的气味,听农民的叹息,触摸草根的温度,用直觉、经验和身体,去丈量一个地方的真实。

据了解,俞孔坚教授正在当地潘塔纳尔湿地拍摄一部关于“海绵城市”的纪录片。潘塔纳尔湿地的考察,是他“海绵地球”计划的起点——这里每年吸纳的碳排放量相当于1000万辆车的排放量。

24日当天,他在个人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一段影像。牛仔驱赶牛群,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日光中。在配文中,俞孔坚教授称,这是巴西和南美的心脏,也是地球的心脏,他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之后,踏入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探索海绵地球的真谛。

他留下的画面,如同电影一样精彩。视频结尾,俞孔坚说:“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俞孔坚追梦“海绵地球”的行程戛然而止,但他开启的“大脚革命”,在大地之上如牛群般奔腾。也让更多的人,关注“海绵城市”的建设,重新审视人与城市、水土的关系。

24日,巴西总统卢拉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事故遇难者:“在气候危机时代,俞教授的理念不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

目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发布俞孔坚教授的讣告,该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向顶端新闻记者表示,俞孔坚教授告别仪式的时间与形式,将充分尊重家属意愿,会在学校网站通知。

关于俞孔坚教授遗体回国的安排,土人设计俞孔坚办公室工作人员也向顶端新闻表示,以北大安排为主,具体情况尚不方便透露。

(参考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土人设计官网、婺城发布和文汇报等资料)

来源:顶端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科技   海绵   他用   北大   教授   地球   城市   孔坚   土人   北京大学   湿地   中国   景观   巴西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