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酒王"悬了,90%的产线没法运转,证监会倒计时仅剩80天

在兰州人的记忆里,黄河啤酒不只是一杯酒。
它是夏夜路边摊的碰杯声,是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是西北土地上长出来的粗犷与醇厚。
可如今,这份情怀正被现实一点点稀释,生产线不再运转,货车不再排队,就连“黄河”这个曾经响彻西北的名字,也悄然戴上了“ST”的帽子,站在了退市的悬崖边。


1983年,兰州黄河啤酒厂刚建起来的时候,没人想到它能成“西北酒王”,那时候计划经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啤酒厂,全国一千多个牌子,兰州人喝的啤酒还得靠本地凑。

黄河啤酒厂就盯着“多产点”这一件事,别的厂还在算配额的时候,它已经把生产线扩了又扩。等甘肃本地够了,多余的啤酒就往青海、陕西运,那边的小卖部巴不得天天来货。

慢慢的,黄河啤酒在青海占了八成市场,甘肃占了七成,“西北啤酒王”的名号就这么喊开了。

1993年是个关键年,黄河啤酒改成了股份公司,比很多同行都早一步。

1997年的时候,黄河啤酒一年能赚3.7个亿,比当时的重庆啤酒还风光,那时候全国啤酒行业正乱着,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不保护本地酒厂了,华润、青岛这些大厂跟疯了一样收啤酒厂,华润收了四川绵阳的厂,转头就往西北插旗。

青岛更狠,四年收了36家,连百威、嘉士伯这些外资也来抢地盘。

有人劝杨纪强(黄河啤酒的缔造者),趁现在有钱有规模,出去抢块地盘,可杨家觉得“守着西北就够了”,只收了两家本地小厂就停手了。

现在回头看,那几年就是啤酒行业的“圈地战”,谁抢得多,谁就能活下来。

黄河啤酒偏偏选了“躺平”,别人在全国布网的时候,它还在西北晒太阳,等青岛、华润的啤酒摆进兰州的超市,杨家还觉得“对手撑不了多久”,结果人家不仅没走,还把经销商、餐饮店都拉了过去,青岛给超市堆头费,雪花给餐饮店返利,黄河啤酒还是老一套,慢慢的,店里的黄河啤酒就被挤到了角落。

更糟的是,家里还起了内讧。


黄河啤酒虽然是上市公司,董事会里六个非独立董事,五个是杨家的人,开会跟开家庭会一样。后来谭岳鑫带着湖南的资本进来,想重组公司,结果跟杨家吵了好几年,从2015年到2018年,两次重组都黄了。

这期间,谁也没心思管啤酒业务,主力产品还是老款“黄河王敦煌”,包装没换过,口感也没更新,年轻人喝了一次就不碰了。

2023年的时候,黄河啤酒一年营收只剩2.4个亿,比2008年的巅峰期掉了一大半,连亏三年后,股票也被戴上了“*ST”的帽子,离退市就差一步。

2024年底,谭岳鑫终于成了新老板,管理层全换成了湖南来的人,老杨家的人全走了。

新老板一上来就扔了个大招:跨界卖果汁。

先是花几千万收购了宁夏的义旺果汁,又在深圳开了子公司,说要把果汁卖到全国。

可懂行的人都不看好,果汁市场早就被康师傅、农夫山泉占满了,光全国做果汁的企业就有五万多家,兰州黄河连啤酒的渠道都没守住,哪来的本事跟果汁巨头抢生意?

今年夏天,兰州开了黄河啤酒40周年的庆典,网上好多人留言“小时候我爸总用黄河啤酒泡西瓜”“希望它能撑下去”。

可现实是,兰州的中餐厅里,雪花纯生、青岛九度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老板说“这些大厂给的补贴多,卖一箱能多赚五块钱,黄河啤酒没这力度”。连本地的年轻人都很少喝了,他们更爱喝鲜啤、精酿,觉得黄河啤酒“太老气”。

现在黄河啤酒的生产线还摆在那,设计产能一年能产30万千升,可2025年上半年只产了2.37万千升,九成的设备都闲着。

新老板想靠果汁补营收,可收购的义旺果汁去年才赚了五百多万,离凑够3亿营收摘帽还差一大截,离年底就剩八十来天,能不能保住上市资格都悬。

结语

黄河啤酒的四十多年,像一场大梦。
梦里,它是西北的王者,酒香不怕巷子深。
梦外,江湖早已不是那个江湖。
它错过了走出去的最佳十年,也错过了和自己较劲的每一个当下。
如今,它站在岔路口:一边是情怀与现实的拉扯,一边是生存与转型的艰难。

没有人希望黄河啤酒就这样成为历史。
但光靠情怀,酿不出未来的酒。它需要的不是一次跨界、一次换血,而是一场从内到外的重生,找回那颗曾经想要“登顶”的心。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财经   证监会   倒计时   黄河   啤酒   兰州   果汁   青岛   啤酒厂   华润   老板   生产线   情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