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这个不算新鲜的事物,因为罗永浩与西贝的隔空互撕而暴火,网络热度高烧不退并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在有5000年饮食文明的中国,吃饭不仅仅是饱腹,更与文化习俗甚至民族基因紧密相连。预制菜的未来前景,仅仅从营养、成本、效率上着手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人的饮食传统才是决定性因素。
9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看来,近期火热的预制菜风波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正在制订中的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出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别看公众和商家对预制菜的概念、标准吵得不亦乐乎,其实至今还没有权威的预制菜国家标准。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21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了预制菜定义和范围,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但六部门通知毕竟不是正式的国家标准,没有法律强制力。对预制菜的生产、消费、监管缺乏有效的规范。趁着罗永与西贝的口水战,能推动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订,也算是一件大好事。
据报道,预制菜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下一步将进入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征求意见后将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正式的国家标准并实施。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商业竞争的倒逼,预制菜的出现具有时代必然性。外卖快餐和购物中心里的中餐馆,食客消费的大多数都是预制菜。因为,从消防要求,经营成本和上菜时间上考虑,国人最欢喜的现炒小菜根本就没有可行性,成本也高得吓人。
而且,由于科技进步,预制菜在营养、卫生和保鲜期上早已颠覆了大众固有认知。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在国外已经非常普及和流行,在国内的推广也是时间问题。
比如,我国的航天员在太空上一待就是半年时间,绝无可能带新鲜食物上天,每日吃的全部都是预制菜,而航天员的饮食应该是标准最严和要求最高的啦。
在预制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现象后,国家行业标准只会更加严格,预制菜的安全性和营养问题完全不用担心。但是,预制菜能否在中国普及,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与中国悠久的饮食传统和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
预制菜最早是从国外流行起来的,在欧美日发达国家,预制菜确实蔚然成风,成为老外的日常食物。
有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预制菜市场规模475.6亿美元(约合3384亿元人民币),居全球第二。据调查,超过60%的美国人希望晚餐制作时间不超过30分钟。空气炸锅和三分钟微波餐,就是打工人的“救命神器”。在欧洲,预制菜的核心市场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去年市场规模近900亿美元(约合6367亿元人民币)。就连美食大国法国,也只有4%的餐厅坚持全部现做。早在2013年媒体就报道过,法国约有70%的餐厅使用预制餐食。后续调研的结果更惊人,真正能坚持所有菜品全部现做的餐厅,仅占4%左右。在亚洲的日本,便当文化、便利店美食早就深入人心。超过60%的上班族每周做饭不超过2次,近四成靠超市和冷冻食品解决三餐。预制菜市场规模达10万亿日元(约合4841亿元人民币)。
预制菜能在国外流行,与发达国家生活节奏快,居民饮食文化简单,烹饪手段单一有关。而在美食王国,中国人对吃的定义不完全是填饱肚子,更讲究口味、火候。在中国,吃饭讲究“锅气”、猛火、现炒,菜品最好是当季、新鲜、时令。工业化出品的预制菜很难符合这个要求。
中国人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与罐头很类似。在欧美市场,罐头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食品,西欧人年均消费罐头达100斤,美国人的年消费量高达180斤。2023年,中国罐头产量高达900万吨,出口量达到313万吨,金额高达68.9亿美元,稳稳地占据了全球生产和出口的第一位。但中国人罐头年均消费量仅2斤,还不到西方国家人均消费量的零头。
在中国人潜意识里,保质期很长的罐头,与防腐剂、不新鲜、没营养等同起来。其实,现代的食品加工技术,制作罐头完全不用防腐剂,密封罐头可以锁住绝大多数营养成分,与新鲜食材的营养含量相差不大。但是,消费者的观念一旦形成,很难被改变。更何况中国的新鲜美食多得数不清,现炒现做的菜肴比加工预制的食物,接受程度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
尽管国家大力提倡中央厨房,商家不遗余力的宣传预制菜的安全营养,但在国人的心理,预制菜是就餐时退而求其次的应急选择,新鲜现炒的才是最爱。
大规模工业化的预制菜从成本、口味上,竞争力已经优于厨师炒菜的小餐馆,这也是预制菜在大城市,大购物中心流行的原因。但是,中国人上班的单位,只要有条件的都会选择自已建食堂,而不是去餐馆预订。不要说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就连建筑工地都是自已请人做饭。成本费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潜台词是,自己做的饭菜才安全、卫生、有营养。
预制菜可以在某些方面填补餐饮市场的空白,但要想完全颠覆中国人的饮食信仰,恐怕很难。
对预制菜,中国人从饮食习惯上接受度不会太高,是没有办法下的选择。预制菜品类包罗万象,居民对预制菜的认同也分种类。包子,馒头,饺子等速冻食品是最能接受的预制食品。至于肉类、鱼虾、海鲜的冷冻预制也是大众认可的。毕竟,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保存肉食主要靠食盐腌制、烟熏风干,这也是一种预制食物的形式。现在冷链的兴起,冷冻肉类的加工预制,也是中国人普遍接受的加工方式。
让中国人最无法接受,最排斥反感的是预制类蔬菜。在罗永浩与西贝的争执中,真正令大众破防,让西贝形象垮蹋的是其公开厨房中预制菜的原料。保质期2年的西兰花,让大众开了眼。不管专家如何论证冷冻蔬菜的安全营养,在国人心目中,蔬菜要新鲜现炒才好吃,这是不容质疑的信仰。
尤其是西贝的预制菜最受小朋友欢迎,这些超长保存的西兰花,王米粒,胡萝卜、茄子之类的冷冻预制蔬菜要吃进小孩的肚子里,了解真相的家长内心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就象中国人一家团圆就餐,大鱼大肉可以是现杀现炒,可以是腊肉腌鱼,也可以是外卖订制的烧鹅烤鸭,但餐桌上绝少不了一盘现切现炒的绿叶蔬菜。
从肉类,汤食到蔬菜完全预制化,解冻加热上桌的就餐场景,只会出现在饮食荒漠的外国人餐桌上。在中国人认知里是不可想象的。提起预制蔬菜,就会想起方便面里调料包中的脱水蔬菜,就会联想起防腐剂与高科技狠活。
中国人比外国人有一大幸福之处,就是实现了蔬菜自由。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蔬菜消费量高达7.99亿吨,占据全球蔬菜消费总量的近半壁江山。美国人均年蔬菜消费量为117公斤,西班牙人年均蔬菜消费量为161公斤,而日本为95公斤,巴基斯坦则仅为25公斤;中国却已达到惊人的384公斤,日均消费量高达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是美国、欧洲的三倍多,虽然蔬菜采摘、运输、售卖中的损耗量很大,实际消费量仍然在世界遥遥领先。
我国人均肉类、禽蛋年消费量分别为72公斤、25公斤,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奶类年消费量已经达到40.5公斤,比2020年提高2.3公斤。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正在稳步提高,但除主食外,食物消费的绝对大头仍然是蔬菜。
在中国要普及预制菜,排除蔬菜类,难以动摇国人的饮食格局。如果强行上马预制蔬菜,将会挑战中国人5000年的饮食文化。在抖音、油管上,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的做饭视频,把袋装加工好的西兰花、番茄、洋葱、胡萝卜倒进塞满黄油、奶酪、牛排、鸡块的汤锅里加热;或者撒在披萨、烤饼上,放进烤箱加热一下,就大快朵颐的画面,再过100年也不会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西贝贾老板翻车的教训是,不要试图教育国人的饮食观念。预制菜在中国的流行是大势所趋,但能否成为餐饮格局中的主导力量,将受到中国人饮食文化和就餐习惯的强力制约。
【备注:这是 许子 2025年9月的第26篇文章,总526篇,收录于「許子观察」合集】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