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孩子一到睡前就变身“小话唠”,这可不是磨蹭找事

文/兰妈谈育儿

前些天,闺蜜带着孩子来我家给女儿过生日!

当天晚上,几个小朋友都玩到了很晚,眼瞅着时间不早,孩子们第二天还要上学,我和闺蜜就忍不住焦急地提醒他们早点睡觉。

不一会儿,房间也恢复了安静,原本也以为漆黑的夜很快就会传来孩子均匀呼吸声;

可结果呢,兰妈两个女儿居然躲在被窝里蛐蛐个不停,凑近仔细一听,才发现两个人是在聊天呢。

一瞬间,我的火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了!

掀起被子就对她们威胁说:“都几点了,还不睡觉?既然你们不怕迟到,那就别睡了,都起来背单词读课文吧”

女儿呢,听到我的话也瞬间变得安静多了,但她们各自把头捂进被窝、嘴里小声嘀咕、还故意背对着我的一系列反感表现,恰恰就表明了她们有多不服气。

后来,第二天早上我把这件事情拿出来和闺蜜抱怨时,她却并没有感到意外,反而表现得特别坦然的模样说:

“别着急,孩子就是那样,每天晚上到了睡觉的时候就会变身小话唠,嘴里也有说不完的话,可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吗?孩子是个小话唠,愿意跟你分享很多事情,这恰恰是他们依赖你、喜欢和你讲话呀”

“如果孩子每天回家之后无话可说,或者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父母靠近,这时候该着急的就是孩子为什么不爱说话了”

“所以说,睡前总是会变身小话唠的孩子,说明他们正在向家长发出情感信号,这时候的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也是父母能多一些情绪价值提供了”

很明显,家有“小话唠”孩子并不是坏事,更多的则是提醒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回应,特别是耐心倾听过后的回应,直接会让孩子更懂得情绪梳理、也更会发挥表达能力了。

那在孩子小话唠需要正确回应这条育儿之路上,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兰妈总结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01

能倾听就尽量倾听

先认真等孩子把话说完,再做评价和引导

最近,经常会刷到一些“重生后,全家偷听我心声,xxx慌了”、“穿书后,xxx替我宫斗,我躺赢”、“偷听xxx心声后,我百战百胜”…

讲真的,这类短剧结局之所以无虐心的傻白甜剧情,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听到心声”

是的,人心隔肚皮这句话,从古至今到哪里都是适应的,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从很好的关系、慢慢变得冷漠疏远,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于“不够了解”的误解而已。

成年人世界如此,小朋友的成长也不例外!

有一个女孩,每天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小嘴巴就来了,不是问妈妈“明天穿什么衣服”,就是担心“闹钟定了没有,明天会不会迟到了”

妈妈每次听到这里都会觉得很烦,对女儿态度也是:“你有说话的功夫,事情早都办成了,你想穿什么衣服不知道自己去找吗?你想第二天早点起床不知道现在早点睡觉吗”

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女孩再也没有叽叽喳喳了,睡前宁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也不肯多说一句话。

直到有一次,妈妈都睡一觉醒了,发现女儿还躺在旁边左翻一下、右翻一下,看了看手机时间,已经是22:30了。

面对女儿始终睡不着觉的情况,妈妈也是焦虑不已,对着孩子只知道批评责备,随着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委屈劲儿也越来越强烈时,她终于意识到不对劲。

经过后面的询问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孩子在学校经常被后排的同学霸凌,那天晚上睡不着觉的原因,也是那几个同学故意把她的作业本藏起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无法完成,担心第二天会被老师当众批评惩罚,心里面就恐慌得睡不着觉。

也就是那一刻才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睡不着,恰恰说明他们有心事。

而这份心事,不管是活跃的好事、还是焦急的坏事,孩子都需要有一个释放出来的缓冲机会;

如果是活跃的好事,这代表着孩子在xx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们激动,也急于分享这份喜悦,就为了听到更多“你真棒”的赞美声音。

如果是焦虑的坏事,就更需要说出来释放压力和情绪了,倘若一直压在心里就很容易被自己的焦虑和认知困住,无法动弹、更没办法做到前行一步的勇敢。

所以,如果孩子睡前总是唧唧喳喳化身成了一个小话唠,我们父母能倾听的情况下就尽量多倾听。

经常对孩子说一些“别着急,慢慢说,我听着呢,就能让孩子能明确感知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并在这份爱的托举下成长得更积极勇敢。

02

能尊重就尽量尊重

孩子说累了自然会休息,家长只需要等待

读懂孩子的心里有一句话,很具典故:“如果爱孩子是一种本能,那尊重孩子就是一种能耐了”

是的,爱孩子的心,不管哪一位家长都是当仁不让的,可真正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却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长大、和父母之间关系越冷漠的主要原因。

有一个单亲妈妈,未婚先孕时发现自己被男方欺骗了,但她舍不得肚子里的一条生命,那也是世间唯一和她血脉相连的亲人了。

于是,经过很多天的挣扎和煎熬后,她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我一定要生下孩子

女儿出生后,单亲妈妈日子本来就过得比较艰辛,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人来,有时候还会受到街坊邻居的一些流言蜚语。

好在妈妈很坚强,从来不在乎外界人的眼光和评判,她眼中能看到的就是女儿正在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质量,她每天凌晨2、3点钟就起床做早餐,标准的5点又推着早餐车在街上一路吆喝,等待着来来往往的客人买她家早餐。

再后来,女儿在妈妈辛苦抚养下,学业有成,后面还嫁给了一个人品不错的小伙子,

本以为日系就会越过越美好了,她这个当母亲的,也算完成了心愿可以功成身退了。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女儿丈夫在一次舍己为人的救助中不慎牺牲了,一大家子都沉浸在悲伤的痛苦中难以自拔;

一刹那,女儿的天仿佛塌了,整天魂不守舍,谁给她说话都听不到。

得知消息后,妈妈第一时间就把女儿接回家照顾,每天带着女儿出去散心、治愈内心创伤;

直到一次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得知女儿意外怀孕了,女儿才仿佛活过来一般充满生机,轻轻地抚摸着那属于她和她丈夫的爱情结晶。

可妈妈听说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就反对,还威胁她女儿必须拿掉孩子,不然以后的一辈子就毁了;

当时,女儿问了妈妈这样一番话:“如果你当初知道生下我会那么苦,你还会生下我吗”

妈妈回答说:“我一定会生下来,可你不行,你是我的女儿,我不能让你再走一遍我曾经的苦和难”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沉、又不允许受到伤害的!

可孩子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个体,不管是童年时代、还是成年人之后,他们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空间,哪怕日子过得苦、也哪怕选择路是错的,他们宁愿孤注一掷、也不愿做一个生活在父母安排下的听话傀儡

所以,孩子睡前化身小话唠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又怎样呢?

他们愿意说就让他们随意发挥吧,我们家长只需要做到点头、和认真倾听就可以了,你再多一点耐心和等待,等到孩子说累了自然就会知道休息。

03

受不了倾听尊重的

那就先分享拿下主动权,让规则登门入室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根本就没有重来的机会

而在童年的所有记忆当中,也许孩子不会记住你送给他多少礼物,但永远会记住在黑暗的时候有一个温柔声音为他停留过,耐心地倾听、温柔地鼓励着…

所以,倾听和尊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父母能送给孩子最有使用价值的礼物!

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大家还是分两股明显的声音:

•一种是支持的,觉得自已不够合格,也能深刻地反思到以后要尊重和倾听孩子。

•另一种就是反对的,比较明显的声音就是:“毒鸡汤,你要是家里有一个从九点多聊到十二点,还越聊越兴奋的孩子,你会不崩溃吗?”

事实上,如果把正在喋喋不休讲话的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顿,孩子就会好了吗?身上的问题就会解决了吗?

也许孩子是安静了,但他们身上发出的情感信号却也被埋没了,父母更是失去了和孩子近距离交心、培养感情的一次难得机会。

记得今年放暑假那次吧,一个妈妈带着女儿骑着新买的自行车去公园玩儿,因为孩子刚学会骑自行车,整个人也是完全依赖辅助轮才能把车骑走。

大概是孩子方向总跑偏的原因吧,辅助轮不到三天时间就已经变形了,骑车的时候不是东倒西歪,就是孩子觉得会摔倒捏住刹车、然后连人带车跟着往一边偏去。

妈妈倒是没说什么,只是不停地强调:“慢点,注意安全”

而爸爸呢,看着后面有汽车之后,只会不停地批评着:“有车,看车”

等到后面车嫌慢按喇叭时,又开始批评说:

“你要是不会骑车就别骑了,看看你自己都多大了,骑个车还要依赖辅助轮,看看前边的小孩,人家骑得多好,整个村里就你一个人的自行车有辅助轮”

本来还在使劲努力的女儿,听到这番话直接沮丧了起来,骑车的速度变慢、力气也变小了

敏锐的妈妈察觉到女儿变化,当时就对爸爸说:

“你看到人家小孩骑行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天天骑、天天练,当然会骑得好了,而你女儿呢,才刚学车几天?再说了,你当初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时候不害怕摔跤吗?就算你说你不害怕、但不代表别人不害怕,这么简单的尊重都不知道吗”

是的,尊重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感受到了你的暖意,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和你相处

而孩子晚上睡觉前化身“小话唠”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不满意孩子当前的行为,但不能把当前的不满化成对他们人格上的攻击,包括拿他们和别人家孩子比较、不停地数落孩子身上的缺点等等

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尊重原则!

当然了,如果在这些事情上,你觉得受不了倾听和尊重,倾听和尊重带给孩子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磨蹭、还有问题延续

那兰妈最后一个杀手锏就是:学会先发制人地拿下主动权

举个例子:

孩子不是小话唠、每天睡觉前有说不完的话吗?那么家长最直接实惠的方式就是做一个“会分享”的家长

孩子喜欢说什么,就主动往那方面的话题去聊,但在聊天唠叨的基础上一定要让规则登堂入室。

是的,和孩子聊天重要、尊重倾听孩子重要,但这些事情也需要建立在对应的规则方面

比如:尊重和倾听、包括分享聊天的时间方面,每天就不能超过30分钟,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要休息

只要把这个规则用在孩子和聊天的话唠方面,随着规则和习惯的慢慢托举,你会发现孩子做事情会变得越来越井井有条了

那么,关于孩子睡前就变身“小话唠”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育儿   发现   孩子   女儿   妈妈   家长   父母   生下   批评   事情   规则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