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9月,教育类AI应用突然成了移动应用市场的“黑马”。打开各大应用榜单,这类产品的下载量和月活用户(MAU)数据都在往上冲。
有的产品下载量一个月就翻了近10倍,比如好课帮助教育的“光速写作”,月环比下载增速高达926.59%,科大讯飞的“E听说中学”月活也涨了162.37%,势头特别猛。
这波增长其实不难理解,开学季本身就是关键推手。学生回到校园,作业批改、口算练习、难题搜索这些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AI教育应用刚好能接住这些需求。
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行业和AI天生就很合拍学科范围明确,知识点有清晰划分,而且学习效果能通过考试成绩直接验证,这让AI落地起来少了很多阻碍,不像有些行业,连效果好不好都难判断。
不过要说到谁在这波热潮里跑得最快,目前看是互联网大厂和教育大厂两大阵营。互联网大厂旗下的产品下载量都很靠前。
这背后离不开它们的流量优势,不管是自家APP导流,还是社交媒体营销,都能快速触达用户。
而教育大厂像猿辅导、作业帮,更擅长做用户留存,“小猿搜题”“小猿口算”月活环比都超16%,作业帮即便月活微降1.94%,仍以9863万月活稳居第一。
这得益于它们多年积累的教育用户基础,还有多产品矩阵布局,覆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全年龄层的需求。
虽然都在做AI教育,但互联网大厂和教育大厂的“打法”完全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商业模式。
教育大厂走的是“付费变现”路线,比如猿辅导、作业帮的产品,基本都有会员体系,单月会员费大概30元。
它们会把免费解题、口语练习这些基础功能当“钩子”,先吸引用户下载,等用户用顺手了,再推荐直播课、定制化课程这些付费服务,把免费用户转化成付费用户,直奔赚钱去。
就像你想看法考题目的视频讲解,大部分教育大厂的产品都得开通会员才能看,核心功能都藏在付费门槛后。
互联网大厂则更倾向“免费引流”,国内很多企业的产品功能都是免费的,连拍照解题的视频讲解都能直接看。
对它们来说,短期赚钱不是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让用户留在自家生态里,用户用AI教育应用的时间越长,产生的数据越多,既能反哺自家的AI技术,还能带动广告、云服务这些主业的发展,相当于用免费服务“攒人气、囤数据”。
不过现在AI教育行业还没到“躺赚”的时候,有几个问题绕不开。一是用户付费意愿不高,从现有数据看,国内头部AI教育应用月收入最多也就几十万。
海外产品比如“Gauth”能到百万级,但整体还是偏低,就算是海外市场,付费转化率也只有3%-10%。
二是技术准确率有待提升,虽然大模型比前两年准了一倍,但还是会出现“幻觉”,给出错误答案,而且行业至今没有统一的准确率衡量标准。
三是竞争太依赖营销,不管是小红书、抖音的词条曝光,还是海外INS的内容推广,都得靠大量投入换流量,像有些创业公司单靠社交平台自然流量,虽然能低成本获客,但很难和大厂抗衡。
整体来看,AI教育确实是个有潜力的赛道,但想真正做大做强,不管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都得先解决用户付费、技术accuracy这些核心问题,不然再热的风口,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