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冷风从断壁残垣中吹过,马库斯的心情或许久久无法平静。
那片曾经辉煌、光彩照人的园林,如今已变成一片狼藉。
石雕断裂、琉璃瓦碎裂,昔日的景象只存在于古老的照片中。
而今天这个地方不仅仅是见证历史的遗址,更是让人心生复杂情感的地方。
马库斯知道自己即将做的事情,注定会引起全球的关注,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
因为他要在这个曾经被毁灭的地方,做出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决定。
那个决定不仅关乎个人荣耀,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历史、过去的罪责,以及当下的责任。
8月9号上午,马库斯穿着白衬衫和亚麻长裤,手持一束白菊花和蓝色鸢尾扎成的花束,径直走向大水法遗迹前的碎石地。
将花束轻轻放在一块残破的汉白玉须弥座上,然后退后三步,深深鞠躬三次,每次鞠躬都停留了三秒钟。
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沉痛与庄严,仿佛在对这片曾经的园林,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毁灭进行着忏悔。
鞠躬的同时,心中不禁回想起了历史上那个令人痛心的夜晚。
那一晚,圆明园在大火中被彻底摧毁,昔日的辉煌被战争的烈焰吞噬殆尽。
圆明园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这场历史上的浩劫,源自何处呢?
马库斯深知,正是法国当年出兵,带来了这一切的破坏。
那些翻越废墟,抢掠宝物的人们,身上并没有铭刻英雄的光辉,反而背负着不光彩的历史责任。
而作为一个来自法国的军人,马库斯此时选择的不是逃避、不是否认,而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意。
很多人会疑问,为什么他要在这个遗址上做出如此震撼的举动?是为了洗清历史的污点,还是为了某种政治上的需要?
马库斯表示,他是替自己的曾曾祖父,1860 年随军进入圆明园的法国士兵阿尔芒・杜波依斯,向中国人民道歉。
他拿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正是其曾曾祖父站在圆明园海晏堂前,背后是被砍断的兽首喷泉底座。
马库斯称,这张照片在他家老橡木箱子里躺了160多年,直到去年他在巴黎郊外祖屋整理东西时才发现,照片背面阿尔芒用法文潦草地写着:“我看见了世界上最美的花园,却亲手参与了它的毁灭”。
他深知历史已经不能改变,过去的错误也无法抹去。
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表达那份歉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他放下身躯,心中却涌起千般复杂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并不是单单一场战争的结果,更是两国,乃至全球文明的悲剧。
当时的英法联军并没有顾及中国的文化财富和历史价值,他们视它为战利品,甚至在焚烧圆明园时,用的并非常规的军火,而是以极为恶劣的手段进行纵火。
这一切不仅仅伤害了中国,也让全世界的文化遗产蒙上了阴影。
马库斯并非首次来到中国,2019年,他作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历史系的交换生,在北大旁听清史课程时,第一次走进圆明园,便意识到书本上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背后,是其家族血脉里无法抹掉的原罪。
回国后,他查阅了法国国家档案馆里所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录,甚至找到了阿尔芒当年写给他母亲的信。
信中描述了士兵们用刺刀撬开紫檀木箱子,抢夺玉器、珐琅、钟表等,还将拿不走的砸碎,夜里围着篝火喝从御膳房搜出来的黄酒,甚至用《永乐大典》散页卷烟抽等暴行。
这些内容让马库斯深感愧疚,促使他决定来圆明园遗址道歉。
许多人都看到了马库斯身上那份与众不同的责任感,他不仅仅是在向一个遗址鞠躬,更是在为整个民族的过错承担责任。
他的举动虽然简单,但却富有深意,因为它传递了一种反思,一种悔过,一种永远铭记历史教训的力量。
许多人对马库斯的举动并不完全理解,很多人仍然认为,这样的行为并不能改变历史带来的创伤,甚至有些人认为,马库斯的道歉只是一种政治姿态。
毕竟作为一名法国人,马库斯的身份本身就带着一定的矛盾和复杂性。
究竟他是为了自己的良知,还是为了某种政治利益,外界的声音不一而足。
但马库斯没有理会这些声音,在他眼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外界的评价,而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深知过去的错误无法抹去,但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历史不会因为一时的选择而改变,但个人的选择,却可以为历史带来一些新的光亮。
这场三鞠躬的仪式,或许并没有带来轰轰烈烈的改变,但它却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马库斯所做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道歉,更是历史的一次反思,一次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责任。
文/编辑:财迷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